蔺志强
- 作品数:10 被引量:4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约翰献土:中古英国王权与罗马教廷关系管窥被引量:6
- 2017年
- 1213年,约翰王向教皇臣服,使英格兰王国成为领自教廷的封土,开启了英国王权与教会关系的新格局。封君封臣关系是理解此时双方互动的不应忽视的基础。约翰王与教皇英诺森三世从中各得所需。亨利三世时代是这一新型关系影响最为深入的时期。教皇在亨利三世幼年时期行使了封建监护权,并为亨利亲政后双方的良好关系定下基调。亨利三世认可并履行对教廷的封臣义务,并借此扩展王权,但同时教廷征收高额贡金及其权威过分介入英国引起英国教会及贵族的抵制。从爱德华一世时代起,臣服关系逐渐被淡化,但并未否认。1366年,英国议会单方面终止了这种臣服关系,是当时国际形势变化以及教廷和英国王权实力消长的结果。
- 蔺志强
- 关键词:罗马教廷英国王权
- 英国的第一位新君主——都铎首君述论之四被引量:1
- 2006年
- 亨利七世上台后,努力恢复被内战削弱的王权。他成功地改善了王室的财政状况,使王权在经济上摆脱了对贵族的依赖;他完善了以御前会议为中心的行政体系,加强了国王对议会的控制,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保证了令由己出;此外,他多次改革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使王权能更有效地深入到地方。亨利七世使英王的权威显著加强,堪称英国的第一位“新君主”。
- 蔺志强
- 中古英国的幼主托孤与王权运作--以亨利三世时代早期为主的考察被引量:6
- 2009年
- 中古英国不乏幼主托孤的现象。在严格的世袭君主制下,诺曼征服后的数位幼主即位并未造成王位争夺,有时甚至成为化解王权危机的契机。在幼主期内,国王个人仅是权力的象征,王权主要通过权臣摄政或成立贵族委员会来运作,国王近臣、掌权的摄政者与传统的封建贵族三者合作理政,但也矛盾重重。国王政府在幼主期内常常可以高效地运作,国王内府作用减弱,政府机构趋于专门化,官僚更加职业化。幼主期对国王的思想与行为都有独特的影响,他渴望名副其实的权威,对贵族缺乏信任,因此在亲政过程中往往与代治的贵族发生冲突,在亲政后他们的政策重心是重建国王个人对王权的掌控。
- 蔺志强
- 英国政府的“一个吵闹而多嘴的朋友”——《泰晤士报》对列强侵华活动的报道及其影响(1897-1899年)被引量:4
- 2007年
- 英国《泰晤士报》有关中国晚清时期的大量报道是研究近代中外关系的珍贵史料。本文以该报有关1898年前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活动的报道为例,指出这些报道不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更须注意的是它代表的公众舆论力量当时已成为影响英国政府有关决策的一大因素,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蔺志强刘文立
- 关键词:《泰晤士报》舆论
- 政党政治对英国早期香港政策的影响(1841~1860)
- 2007年
- 英国侵占香港的最初20年间,其国内的现代政党制度正加速发展并在政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执政党在外交及殖民事务上的不同理念对其在香港的统治手法颇有影响。英国政府对香港的发展定位、港督的遴选及其政策取向的差别,都有着深刻的政党政治背景。理解此时英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历程,对深入把握殖民初期香港的发展脉络是必要而且有益的。
- 蔺志强刘文立
- 关键词:政党制度殖民政策
- 英国中古政治史研究的学术系谱与模式转换——关于斯塔布斯、麦克法兰和新宪政史的对话被引量:10
- 2013年
- 英国本土学界的中古政治史研究百年来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向。斯塔布斯所代表的"追求民主"的宪政主义解读模式在20世纪中期就已被放弃。二战前后以麦克法兰为代表的学者引入群体人物学的研究方法,转而以"追求利益"的庇护关系解释中古政治现象。麦克法兰创立的功能主义解读模式强调中古王权与领主之间的基本和谐,突出政治史中人的因素和细节探索,从而推动了地方史和人物史研究的勃兴。麦克法兰比斯塔布斯更像是当代中古政治史研究的奠基者。近二十多年来,新生代史家试图改变麦克法兰模式造成的研究细碎化弊端,把思想因素重新引入中古政治史研究,其中卡彭特等人倡导的"新宪政史"力图对英国中古政治发展再次进行宏观的观察与解释,不过强调这是"没有宪政主义"的宪政史,并非试图回到斯塔布斯。然而这一探索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问世。
- M.阿莫诺蔺志强
- 关键词:宪政主义
- 英国的政党和舆论与官方香港政策的演变
- 深入英国政治和社会生活内部,从其政治运作机制和环境的角度考察它的香港官方政策演变背景和动因,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近代以来香港历史发展的进程。本文选取香港史上有典型意义的四个时段,分别以英国政党政治和社会舆论为视角...
- 蔺志强
- 关键词:政党政治社会舆论《泰晤士报》
- 文献传递
- “自由”还是“特权”:《大宪章》“Libertas”考辨被引量:10
- 2016年
- 在西方社会大众和为数不少的学者眼里,1215年英国《大宪章》的主要价值是所谓“自由”理念的张扬。然而,《大宪章》阐述的究竟是什么“自由”?这个问题其实大有可议之处。首先需要指出,由于现有《大宪章》中译本中屡次出现的“自由”一词是翻译而来(而且主要是基于英文译本的翻译),因而这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中文世界特有的问题。
- 蔺志强
- 关键词:《大宪章》考辨特权社会大众英文译本中译本
- 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列强间的舆论战——基于英国《泰晤士报》有关报道的考察被引量:2
- 2007年
- 英国《泰晤士报》对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各国的舆论反应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些记录有助于我们了解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初的心态与决策过程。最初各国试图阻止德国的这一打破列强在华利益既有格局并有损中国主权的行动;在德国提出强租胶州湾后,各国舆论迅速转向,抛开了同情中国的伪装,开始为本国如何从中谋取好处出谋划策;当俄国率先效法德国,侵占大连湾后,列强间的争夺迅速升温,报刊纷纷提出侵略中国的"补偿"计划,掠夺中国的狂潮随之到来。
- 蔺志强刘文立
- 关键词:帝国主义列强舆论
- 中古英国政府对地方特权的政策初探被引量:6
- 2010年
- 众多贵族特权领地的存在是中古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表现,但这种自治的性质需要重新评价。几个拥有高度自主权的特权领地都是特定军事、宗教或政治背景下形成的"特区",不足以改变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全局;大量由教俗贵族管辖的所谓"私有"百户区的存在,是王权封赏的结果,也是在中央官僚体制不发达的情况下采用委托治理方式的体现,并不是以牺牲王权为前提自发形成的。随着12世纪以后英国王权的进一步增强,这些地方特权受到严格制约,其滥用被有效遏制,王权还不断尝试突破既有的特权,使地方自治的实践日益成为王国统一政府体系的有机成分。
- 蔺志强
- 关键词: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