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苟小泉

作品数:23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4篇哲学
  • 7篇中国哲学
  • 4篇自得
  • 4篇本体论
  • 4篇陈白沙
  • 2篇道德
  • 2篇研究方法
  • 2篇哲学史
  • 2篇中国哲学史
  • 2篇视域
  • 2篇陶渊明
  • 2篇中西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2篇静坐
  • 2篇国文
  • 2篇涵养
  • 1篇当代资本主义
  • 1篇心体
  • 1篇学术

机构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6篇陕西省社会科...
  • 5篇上海师范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应用技术...
  • 1篇西北政法大学

作者

  • 23篇苟小泉
  • 1篇刘之静
  • 1篇阎树群
  • 1篇周松
  • 1篇王惠君

传媒

  • 8篇人文杂志
  • 4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哲学动态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唐都学刊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西部学刊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世界”理论的缘起及其范式——论中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两个世界”
2012年
在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均存在着关于"世界"的理论,其核心就是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即现实的经验世界与超越于经验世界的终极世界。"两个世界"产生的理论根源,在于经验世界的有限性以及为克服这种有限性所进行的对终极世界的探寻。西方哲学传统的"两个世界"所赖以建立的理论范式是"本质主义",而中国哲学传统的"两个世界"则最终建立在"价值主义"之上。作为"两个世界"的理论旨归,既借鉴、融合又超越"本质主义"和"价值主义"当是中西方哲学的一种共同追求。
苟小泉
关键词:范式本质主义
陶渊明的政治哲学
2010年
从历史事实看,陶渊明政治哲学主要是以"田园"与"政治"为基本的经验内容而形成的。从田园与政治的本质关系看二者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源于田园本性与人的本性的统一,从而形成陶渊明"田园政治"的政治哲学思想。"田园政治"是符合自然、田园、人性,根植于"道德"本体的政治。从田园政治的制度设计看,陶渊明注重政治制度的经验内容,如衣食为先、重视农业、没有赋税、社会和谐等,他对君主制和法律制度的看法也自成一格。
苟小泉
关键词:陶渊明政治哲学田园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终极视域与终极本体被引量:1
2012年
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终极视域是一个绝对超越的无限世界,对于终极视域的探讨产生了终极本体即"虚极"、"太极"或"太虚"。终极本体不是从逻辑性、知识论,而是从感应性、感通性的维度实现主体对终极本体的发现。由于感应性、感通性往往具有主体所赋予的价值性规定,所以,终极视域的本体论形态最终表现出价值论的特征。从理论意义看,终极视域的本体论提供了解决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的终极根源问题的根据。
苟小泉
关键词:太虚价值论
张载哲学中的本体呈现思想及其意义
2006年
张载哲学中的本体呈现思想是在整体的联结、神妙的组合中呈现的。从实现过程看,“太虚”、“道”、“性”、“心”不可分辨地融合为一个需要直觉、体悟的把握的“一”。这个“一”的呈现,是“气化”、“神化”、“感通”和“大心”的结果。“尽性”与“体物”、“成化”是同一呈现方式。本体呈现的状态是一种澄澈之“明”,即“诚明”,在人类社会之中,其本体呈现于“玉成”。其意义在于:让我们回归到最高的本体、价值、明觉之源,使我们能够穿透经验世界的黑暗而走向“澄(诚)明”,并有助于未来的中国哲学的重建和发展。
苟小泉
关键词:张载哲学尽心成性玉成
再论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
<正>一、中国哲学中的逻辑问题有论者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不规范'的哲学,因为中国哲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学。其实,中国哲学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与逻辑相关,但最终是对终极存在的观照和确定,即解决经验世界的终极性问题...
苟小泉
文献传递
陶渊明诗歌哲学与现象学还原
2005年
陶渊明诗歌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均面对的是经验世界。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之后所显示的根本显现物,与陶诗对世界、对自我的纯粹直观是完全相通的。另外,胡塞尔所要求的通过现象学还原所呈现的纯粹意识的清晰性与陶诗的明晰性也是一致的。
苟小泉周松
关键词:陶渊明现象学中国文学
从“道德”到“自得”——中国哲学本体论主体性维度的存在、展开与完成被引量:4
2009年
在以"道德"为核心的中国哲学本体论构建中,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本体论实质上强调"得"的重要性,而"得"的实现完全归于主体自我,这便蕴涵了"自得"的存在。由老子、孔子奠定的"道德"哲学,在庄子、孟子和魏晋玄学、宋代新儒学处,以"自得"为重要组成部分得以全方位展开,最终由明代的陈白沙、王阳明完成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由"道德"到"自得"的转化和完成。
苟小泉
关键词:中国哲学本体论主体性道德自得
康有为对国民意识的哲学思考被引量:2
2011年
康有为是中国最早对国民意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思想家之一,其关于国民意识的哲学思考,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吸纳了外国优秀文化的成分,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内涵;从实现国民意识的实践看,由于康有为主张全体国民共奉孔教,这使他似乎显示出保守的一面,但其主张中其实暗含着国民意识问题最终体现为宗教或信仰问题,而这一重要的问题恰恰是中国在塑造现代性的国民意识中所极其欠缺的。
苟小泉
关键词:孔教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的三重视域被引量:5
2009年
在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存在图景中,与"人"的存在相联系,可以划分出三重视域:一个是具有现象、经验和规律的"可道"视域,一个是超越经验、现象、有限并且恒常不变的"常道"视域以及统合"可道"视域与"常道"视域的"道德"视域。"可道"视域与"常道"视域性质互异,构成类似西方哲学二元论的"两个世界",但并不完全壁垒森严、互不干涉,这关键在于中国哲学本体论中还存在"道德"的统合视域。
苟小泉
关键词:可道常道道德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的有限性视域
2010年
在中国哲学本体论中,有限性视域相对于无限性视域如"天道"、"天理"或"太极"等而存在。有限性视域与人的存在相关,主要以经验世界为研究对象,其之所以存在的根源与人、器物和事理的有限性直接相关。在中国哲学本体论中,有限性视域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其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了一条现实的有限超越之路。
苟小泉
关键词:有限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