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成付

作品数:8 被引量:83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棉花
  • 3篇QTL
  • 2篇大豆
  • 1篇单铃重
  • 1篇单株
  • 1篇单株铃数
  • 1篇定位技术
  • 1篇新型棉花
  • 1篇性状
  • 1篇烟草
  • 1篇烟草抑芽剂
  • 1篇衣分
  • 1篇抑芽
  • 1篇抑芽剂
  • 1篇深棕色
  • 1篇数量性状
  • 1篇区段
  • 1篇棕色
  • 1篇微卫星
  • 1篇微卫星标记

机构

  • 4篇浙江省农业科...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作者

  • 7篇苏成付
  • 4篇邱新棉
  • 3篇李付振
  • 2篇盖钧镒
  • 2篇赵团结
  • 1篇田立文
  • 1篇卢为国
  • 1篇姚坚强
  • 1篇宁新民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棉花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年份

  • 4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项新型棉花打顶心技术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是一项新型棉花打顶心技术。人工打顶是棉花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工作量大且工作时效性差。引进一种烟草专用抑芽剂氟节胺(灭芽灵),在棉花打顶期对棉花喷施0.42‰~0.83‰的氟节胺溶液和0.27‰...
邱新棉苏成付李付振
文献传递
棉花QTL定位原理、方法和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2年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其主要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如产量、纤维品质、抗病虫性等均为数量性状,从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的原理、定位方法、定位群体的类型以及初步定位和精细定位的过程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抗病虫等方面的QTL定位研究进展,本综述有助于了解棉花QTL定位研究的进展,阐述了目前棉花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棉花QTL定位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苏成付邱新棉李付振
关键词:棉花数量性状QTL
利用目标区段剩余杂合系进行大豆开花期QTL的验证和精细定位被引量:16
2010年
以成熟期V组的Essex为母本,Ⅱ组的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114个单株的BC1Fl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通过MAPMAKER3.0构建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963.5cM.采用WinQTLCart2.5,IciMapping2.0,MapQTL5.0以及QTLnetwork2.0共4种软件的6种遗传统计模型对BC1F3家系的开花期表型数据,共检测到9个控制开花期的QTL.6个能被至少两种模型检测到;3个只被一种模型检测到,其中Flwdt7定位在C2连锁群的SaR643和Sat213之间,置信距33.8cM,贡献率11.0%.为验证此结果,从BC1F5家系中选择该区间附近标记杂合单株,经自交建立5个剩余杂合系(RHL),分别在7个位点上有分离.在检测遗传背景相对一致后将分离位点相同的合并,采用JoinMap3.0构建该区段子图谱.用QTLnetwork2.0NWIM将Flwdt7定位在邻区间Satt277~Satt489,离两侧标记的距离分别为1.40和0.45cM,置信距缩短为2.7cM,贡献率上升为36.8%.再用RHL标记等位变异分组差异显著性分析和目标区间近等基因系分析等方法验证了该结果.多种模型全基因组QTL初扫描基础上的目标区段剩余杂合系定位是一种有效的精细定位策略.
苏成付卢为国赵团结盖钧镒
关键词:大豆SSR标记开花期
大豆QTL准确定位技术和策略的研究
在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早在1889年,Galton创造了回归和相关研究的方法,用以研究人类身高的遗传,发现了子代与亲代间的遗传规律,发表了'Natural inheritance',这是数量性状研究中比较有意义...
苏成付
关键词:大豆
文献传递
不同统计遗传模型QTL定位方法应用效果的模拟比较被引量:27
2010年
分子遗传和数量遗传的结合,发展了QTL定位研究。随着定位方法与软件的建立和完善,QTL定位的研究越来越多。准确定位的QTL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图位克隆,而假阳性QTL将误导定位信息的应用。本文分析了迄今主要定位方法(软件)对于各种遗传模型数据的适用性。应用计算机模拟4类遗传模型不同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第一类只包含加性QTL;第二类包含加性和上位性互作QTL;第三类包含加性QTL和QTL与环境互作效应;第四类包含加性、上位性互作QTL和QTL与环境互作效应。每类按模拟QTL个数不同设两种情况,共分为8种数据模型(下称M-1~M-8)。选用WinQTLCart 2.5的复合区间作图(下称CIM)、多区间作图前进搜索(MIMF)、多区间作图回归前进选择(MIMR)、IciMapping 2.0的完备复合区间作图(ICIM)、MapQTL 5.0的多QTL模型(MQM)以及QTLnetwork 2.0的区间作图(MCIM)6种程序对8种不同遗传模型的RIL进行QTL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程序适用的遗传模型范围不同。CIM和MQM只适于检测第一类模型;MIMR、MIMF和ICIM只适于检测第一类和第二类模型;只有MCIM适于检测所有4类遗传模型;因而不同遗传模型数据的最适合检测程序不同。由于未知实际数据的遗传模型,应采用在复杂模型程序,如QTLnetwork 2.0,扫描基础上的多模型QTL定位策略,对所获模型用相应模型软件进行验证。
苏成付赵团结盖钧镒
关键词:QTL定位
烟草抑芽剂氟节胺在棉花打顶上的应用被引量:37
2012年
以棉花栽培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研究喷施不同浓度氟节胺代替棉花打顶的效果。结果表明,经氟节胺处理后,棉株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株高降低,顶部叶片变小,籽指增加,单铃重增加,籽棉重增加;氟节胺浓度为0.10 g.L-1(处理4)和0.08 g.L-1(处理5)时,皮棉重增加。各处理产量和品质性状较对照无明显变化。结果还表明,喷施氟节胺代替人工打顶,在达到整枝效果的同时,既避免了对棉花植株的物理伤害,又节省人工和时间。
苏成付邱新棉王世林
关键词:棉花打顶
棉花深棕色纤维基因Lc_1的遗传定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棉花棕色纤维的遗传规律,寻找并定位与棕色纤维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在棉花基因组学水平上定位、克隆棕色纤维基因和棕色棉纤维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基于陆地棉显性多基因标记系T586(具有深棕色纤维基因Lc1)与海岛棉新海16配制的海岛棉×陆地棉杂交F2群体,结合色彩色差仪对棕色纤维色泽的分类进行分析,并充分利用棉花基因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信息、多态性分子标记筛选和图位克隆的方法,定位与棕色棉纤维基因Lc1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根据T586与新海16杂交后代F2群体(443个有效纤维单株)深棕色纤维、棕色(中间色)和洁白色纤维的分离比例,将Lc1定位于棉花基因组A亚组第7染色体微卫星标记NAU4030和CGR5119之间约8 cM的遗传距离内,其中,Lc1与标记CGR5119的遗传距离约为2.8 cM,与NAU4030之间的遗传交换距离约为5.1 cM,构建了Lc1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结论】棉花深棕色纤维性状由单基因控制并呈现半显性遗传方式,Lc1位点附近的分子标记信息可在棕色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得以利用。
李付振宁新民邱新棉苏成付姚坚强田立文
关键词:棉花微卫星标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