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可清

作品数:1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女性
  • 3篇结构主义
  • 2篇殖民
  • 2篇身体理论
  • 2篇女性主义
  • 2篇小说
  • 2篇康拉德
  • 2篇后结构主义
  • 2篇福柯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观
  • 1篇新殖民主义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机制
  • 1篇虚构
  • 1篇学生角色
  • 1篇言语
  • 1篇一元论
  • 1篇艺术
  • 1篇英语

机构

  • 8篇徐州师范大学
  • 3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12篇胡可清

传媒

  • 2篇淮北职业技术...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文教资料
  • 1篇徐州教育学院...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科教文汇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河北理工大学...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柯的身体理论对女性主义的影响及其局限
2010年
福柯身体理论的主要论点是权力关系在社会领域内通过身体进行运作,女性主义由此得出结论,从生物差异角度建构的性别不平等理论对维持社会等级关系起到重要作用。尽管身体理论影响巨大,但在一些关键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如缺乏对身体性别特点的关注,更严重的局限性在于对权力单向度的分析,把个体降级为驯服的身体,因此无法解释妇女在当代社会的丰富体验。女性主义者通过对女性经验和历史的再发现和重估揭示了女性不再是被动牺牲品。福柯对个体作为被动身体的诠释在无意识中又将妇女推向被动的沉默地位。
胡可清
关键词:身体理论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福柯
简评60年代的米勒与他的剧作被引量:1
2003年
20世纪 6 0年代的美国剧作家米勒积极投入反战运动 ,他的剧作反映了美国二三十年代的经济萧条 ,法西斯主义和麦卡锡主义。《堕落之后》探索了主人公的的精神之旅 ,以自己的良心和道德观实施自我审判。《维奇事件》批判分析了法西斯主义和种族大屠杀 ,促使人们认识罪恶 ,并承担道德责任。 6 0年代的《代价》再次探讨了自由意志和责任。
胡可清
关键词:道德观法西斯主义麦卡锡主义戏剧
快乐原则的放纵:库尔兹毁灭的心理机制
2008年
现代著名哲学家弗洛伊德在其著作<文明与缺憾>中阐释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英国作家康拉德在小说<黑暗的中心>中,以库尔兹这个文学形象揭示了人彻底背离现实原则沉溺快乐原则的严重后果,比弗氏的创见早二三十年,康拉德被誉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
胡可清
关键词:康拉德
身体理论 女性主义 经验遮蔽
2011年
福柯身体理论的主要论点是权力关系在社会领域内通过身体进行运作,女性主义由此得出结论,从生物差异角度建构的性别不平等理论对维持社会等级关系起到重要作用。尽管身体理论影响巨大,但在一些关键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如缺乏对身体性别特点的关注,更严重的局限性在于对权力单向度的分析,把个体降级为驯服的身体,因此无法解释妇女在当代社会的丰富体验。女性主义者通过对女性经验和历史的再发现和重估揭示了女性不再是统治的被动牺牲品。
胡可清
关键词:身体理论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福柯
论《黑王子》中的爱欲、认知和艺术
2012年
艾丽丝.默多克的《黑王子》探索了爱情这一永恒的人生主题。以柏拉图《斐得罗篇》和但丁《神曲》所揭示的"爱欲是遮蔽还是敞亮世界"的矛盾为切入点分析《黑王子》中的爱情观,可以发现:一方面,主人公布莱德利的爱和焦虑产生自对周围人的盲视,遮蔽了现实;另一方面,布莱德利对朱利安的爱使他超越自我,见证爱情的真谛——爱欲不能产生真正的洞见,以爱欲为源泉的艺术才能产生真正的认知,超越爱情中的占有欲甚至艺术中的功利目的,才能真正地认知现实生活中的人。
胡可清
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黑王子》爱欲艺术
批评的危机:评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从解构主义文论家保罗.德曼揭示批评和危机的同一性入手,分析了《结构主义诗学》的理论渊源和理论谬误:《结构主义诗学》探讨了语言/言语理论对结构主义的影响,并试图以语言体系为模本建立文学话语体系。静态的文学体系过于追求统一性和稳定性,不能包容嬗变和异端,遮蔽了语言和现实的本质,从而为解构主义出场留下伏笔。
胡可清
关键词:结构主义诗学语言言语话语文本
论贝克特小说三部曲的多重声音被引量:1
2013年
《语法学》探讨了经典之书和当代文本的区别,区分了写作传统模式和现代文本创新。具有边界缺失、非线性秩序和多元性等特征的文本旨在解构经典之书。贝克特小说三部曲揭示传统再现的虚幻,强调了小说叙述者、写作过程、作品结尾的不确定性,彰显了多重声音。没有稳定中心,写作的多元性依靠重复存在,文本的自我创造在于不断地重复过去的语言,文本创作不是个人的产物,而是多重声音的结果。
胡可清
关键词:不确定性贝克特小说三部曲
网络英语学习和师生角色的转变
2011年
网络技术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学习资料的开发者,同时自身也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协调者。
胡可清
关键词:网络英语学习教师角色学生角色
理想主义的失落——《黑暗的中心》人物简析
2007年
《黑暗的中心》以叙述者马洛的刚果之行为线索,探索了殖民主义时期在极端理想主义的诱惑下殖民主义者的道德堕落和心灵扭曲。政治理想主义和殖民贸易的理想化结合使库尔兹远离故国亲人,蜕变为非洲丛林中的刽子手,最终精神崩溃在孤独和恐惧中死去。理想主义使库尔兹的未婚妻完全与世隔绝,脱离现实,她将库尔兹美化为欧洲文明的光明使者,因过度沉迷虚妄的幻想失去了生命活力,成为病态和死亡的象征,她是理想主义牺牲品的代表。库尔兹的崇拜者—年轻的俄国人为其殖民主义言辞彻底蒙蔽,自愿沦为殖民暴力统治的马前卒,使前者愈加狂妄自大,最终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黑暗的中心》深入分析了蜕变为空想和妄想的理想主义对人生和社会的灾难性影响。
胡可清
关键词:康拉德理想主义殖民统治
建构主义的叙述虚构——从脑神经科学解读《星期六》
2016年
麦克尤恩在《星期六》中运用脑神经科学认知大脑的智慧,阐述了认知的建构主义本质,指出人类虚构故事的自然本能与认知过程中反思、校准和修正先见的必要性。小说将主角设定为脑外科医生,探讨了根植于脑神经科学的大脑如何运用充满情感的叙述引导个体正确地感知和判断,指出生活经验隐而不现的编故事本质。
胡可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