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列侠
-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窄河道砂体精细描述与挖潜技术——以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针对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砂体变化快、微相类型多、河道宽度窄等地质特点,以区域沉积环境、沉积相研究为基础,沉积模式为指导,通过细分研究单元到单砂体,深化沉积微相研究,精细刻画窄河道砂体,建立窄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相对应的合理挖潜模式,形成一套窄河道砂体精细刻画及剩余油评价技术,掌握油藏储量动用程度。
- 毛立华戴胜群王坤李涤淑胡列侠
- 关键词:沉积微相
- 文东非均质储层测井二次解释模型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老油田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对重新进行储层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均质油气储层由于其形成的原因的复杂性而成为测井解释与储层评价中的重点和难点。文东沙三中为一套细砂、粉砂和粉砂质泥岩组成的岩性较细的非均质低渗储层,由于形成时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储集层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都存在极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储层非均质性。本次研究在取心井分析、测井二次解释的基础上,根据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的不同影响来探讨平面、层间、层内储层宏观非均质概念模型。
- 胡列侠李剑侯瑞源
- 关键词:非均质储层测井
- 胡七南沙三下储层高渗条带研究
- 2008年
- 胡状集油田储层为中高渗透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十分严重,储层内部存在着高渗条带,注水后中高渗储层受注入水影响也可形成高渗条带。本文对高渗条带形成机理,高渗条带渗透率的确定及其位置的确定和高渗条带的储层类型、沉积微相类型作了探索性研究。利用自然电位、自然伽玛、声波三条测井曲线综合判断高渗条带存在的位置、厚度;利用统计方法确定其渗透率大小;存在高渗条带的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河道、河口坝。
- 闫育英赵希军蔡军星胡列侠
- 关键词:孔隙度渗透率储层非均质性胡状集油田沉积微相
- 复杂断块油气田水平井地质录井技术的应用被引量:5
- 2005年
- 在对国内外水平井发展概况及录井技术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原油田地质特点,研究了该油田水平井录井施工难点,阐述了中原油田水平井地质录井配套技术,并结合现场施工的经验教训,探讨了中原油田水平井录井技术的发展措施和建议。
- 孟韶彬王玲云刘永刚刘光蕊胡列侠
- 关键词:复杂断块油气田水平井录井技术中原油田
- 苏里格气田储层建模方法对比优选分析——以苏6加密实验区块为例被引量:10
- 2015年
- 苏里格气田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强,难以建立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文中以苏里格气田苏6加密实验区块为例,探索了最适宜的方法,以建立相应的储层地质模型。在变差函数对比优选的基础上,开展了克里格法和序贯高斯方法建模研究,继而从平面和剖面的角度对运用2种方法所建的克里格模型、球状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以序贯高斯方法建立的球状模型最能精细刻画苏里格气田苏6加密实验区块储层地质特征以及有效储层的空间展布。同时,利用生产动态资料进一步验证了序贯高斯建模方法在该区的适应性。研究结果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基础,也为苏里格气田相似地质条件和资料条件的区块地质模型研究提供了技术和方法的借鉴。
- 贾云超尹楠鑫李存贵李中超张吉马艳艳刘云华胡列侠
- 关键词:三维地质模型高斯模型苏里格气田
- 相控建模技术在文88块深层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 2013年
- 本文针对中原油田文88块油藏异常高压,油井初期产能高、储层物性差,油井自然产能低的特点,以文88块沙三中为例,阐述了相控建模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为了精确描述低渗透储层的物性和展布特征,综合应用地震、测井二次解释以及地质和岩心分析资料,分析了该类油藏的构造特点、沉积体系,并且利用勘探测井解释平台对测井进行了二次解释,得到了0.125米的物性基础散点数据,最后应用petrel建模软件建立了文88块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以及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储层地质模型,使物性的分布更有规律,为该类油藏的开发调整、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 胡列侠侯瑞源张惠芳
- 关键词:相控建模低渗透油藏
- 鄂尔多斯盆地五里湾油藏长6段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以评价五里湾油藏长6油组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分析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为目的,综合运用测井及地质资料开展储层层间、层内及平面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层内韵律性以正韵律和反韵律为主,夹层分布稳定;层间隔层主要为2m左右的泥岩层或泥质粉砂岩层,层间砂体表现为4种垂向连通方式;平面孔、渗参数变化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和砂体的展布,水下分流河道物性条件好于河口坝微相。储层垂向上砂体的韵律性与渗透率非均质性对流体的渗流能力的影响,控制了层内剩余油的分布;平面砂体的连续性以及不同成因砂体的物性变化是影响储层剩余油平面分布的重要因素;层间隔层以及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造成了合注合采过程中的层间矛盾,控制了剩余油垂向分布。
- 尹楠鑫李存贵张吉马艳艳刘云华罗波波胡列侠张惠芳
- 关键词:长6油层组油气储集层非均质性剩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