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
- 作品数:16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湘潭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湘潭制槟榔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研究湘潭制槟榔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关系. 方法:首先随机对1914例工矿、城市人口进行流行学调查,了解嚼槟榔与上消化道症状的分布情况.之后,从上述1914例中随机抽取105例无临床症状的人群分成食槟榔组55例,不食组50例,做血清抗H pylori-IgG检查; 另外,在内镜室对1814例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随机分成嚼湘潭制槟榔实验组956例和不嚼者的对照组858例.然后, 通过胃镜对每位患者进行镜下胃窦部取2-3块标本做尿素酶检测,并进行实验室体外H pylori抑菌试验.在临床上快速尿素酶、病理切片、涂片方法找H pylori,其中上述三项中两项为阳性者为H pylori阳性,共60例,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湘潭制槟榔每日8-50 g, 对照组用传统三联(铋剂+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治疗2 wk,停药后1mo复查14C呼气试验. 结果:流行学调查,1914例中嚼槟榔123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383例(占30.99%),且有上消化道症状的人中有嚼槟榔后缓解的153例(占39.34%),而不嚼槟榔者678 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215例(占31.71%);血清学调查,嚼槟榔组55例中,抗H pylori-IgG阴性者43例(占78.18%)、阳性12例(占21.82%),不嚼食50例抗H pylori-IgG阴性者22例(占44%),阳性28例(占56%).另外,内镜调查, 两组1814例中,实验组H pylori阳性率26.46%,对照组71.95%(P<0.005).体外小剂量湘潭制槟榔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明显的杀灭作用.临床60例H pylori感染患者中,治疗组30例,其中17例H pylori阴性(占56.67%),对照组30例中H pylori阴性21例(占70%),两组对此无明显差异(P>0.05),证明体内试验湘潭制槟榔与传统三联疗效基本相近. 结论:湘潭制槟榔对幽门螺旋杆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
- 王恩湘张洪武李斌华殷成陈维顺成珍珍张佩华李明肖红张宁
- 关键词:槟榔上消化道症状阴性治疗组阳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一例被引量:1
- 2016年
- 患者女性,60岁,于2012年10月29日因反复鼻塞、头昏乏力3年余在我院住院,入院诊断为鼻中隔偏曲、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检查总蛋白119.7 g/L,清蛋白34.9 g/L,球蛋白84.8 g/L,清蛋白/球蛋白0.41。肾功能、心肌酶均正常。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6.74&#215;109/L,淋巴细胞比例0.707,红细胞计数3.39&#215;1012/L,血红蛋白95.0 g/L,血小板计数217&#215;109/L。无发热盗汗,浅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经过抗感染等对症治疗,鼻塞等症状明显好转出院。分别于2013年3月及2014年5月在门诊复查球蛋白、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依然异常升高。但其间一直无发热盗汗,浅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2015年5月20日因急性葡萄膜炎(左)、继发性青光眼(左)再次入我院。检查白细胞计数27.70&#215;109/L,淋巴细胞比例0.807,单核细胞比例0.029,淋巴细胞计数22.35&#215;109/L,单核细胞计数0.81&#215;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82&#215;109/L,嗜碱性粒细胞计数0.08&#215;109/L,红细胞2.89&#215;1012/L,血红蛋白86.0 g/L,血小板计数217&#215;109/L;总蛋白100.3 g/L,清蛋白35.0 g/L,球蛋白65.3 g/L,尿素氮9.16 mmol/L,肌酐226.6μmol/L,免疫全套系列检查示免疫球蛋白 A(IgA)、IgG 明显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 O 350.92 U/ml,类风湿因子84.10 U/ml;尿粪常规、凝血功能均正常。彩色超声示:双侧颈部、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区多个淋巴结肿大,最大分别约为20 mm&#215;6 mm、28 mm&#215;10 mm、24 mm&#215;10 mm;双锁骨上区、右锁骨下区多个淋巴结肿大(最大约8 mm&#215;6 mm);左侧锁骨下区未见淋巴结肿大,所有淋巴结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回声均匀,皮质髓质分界清晰。 X 线片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样变伴感染,心影大小临界。颅脑 CT 平扫示�
- 黄力君肖红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成人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成人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4例成人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IL-11,25μg/(kg·d),疗程14d,动态观察血常规,定期复查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凝血功能等。结果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21.0±16.8)×109/L,用药后最高值平均为(115.2±62.8)×109/L,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综合评价疗效显效54.2%,总有效率100%,4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均在治疗过程中或停药后消失。结论rhIL-11治疗成人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 肖红彭秀兰刘华东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介素-11
- 伏立诺他协同PI3K抑制剂NVP-BEZ235诱导Jurkat细胞凋亡
- 2019年
- 目的探讨伏立诺他联合PI3K抑制剂NVP-BEZ235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Jurkat细胞,用不同浓度伏立诺他或(和)NVP-BEZ235孵育后,采用MTS观察两者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对细胞的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磷酸化及Bim1表达。结果0.12、0.24、0.36、0.48和0.60μmol/L伏立诺他和6、12、18、24、30 nmol/L NVP-BEZ235对Jurkat细胞的生长增殖具有协同作用。伏立诺他或(和)NVP-BEZ235也可促进Jurkat细胞凋亡,并抑制PI3K/Akt磷酸化,上调Bim1的表达。结论伏立诺他对PI3K抑制剂NVP-BEZ235抑制Jurkat细胞生长具有协同作用,并能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其机制与影响Bim1有关。
- 陈明李君君肖红黄力君
- 关键词: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PI3K抑制剂JURKAT细胞凋亡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与预后关系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ITP患者的预后与初诊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原始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数的关系。结果初诊时骨髓巨核细胞计数越多,预后越好;初诊时骨髓原始幼稚巨核细胞比例越高,预后越好。结论初治时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原始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数与ITP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早期判断ITP预后的指标。
- 肖红卢美蓉苏保勤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后骨髓巨核细胞
- 网织红细胞高精度计数窥盘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 刘志贤李剑鸿曾国强谭建中肖红高鹏刘华东邹红彭素香马滴露严柳
- 1.计划名称:网织红细胞高精度计数窥盘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编号为:谭科字[2007]10号JZ200708。2.应用领域:临床检验。3.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1)技术原理18度×4扇形窥盘的4个弧度A^B、C^D、E^F、G...
- 关键词:
- 关键词:计数网织红细胞
- C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和RAEB-T的近期疗效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CAG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和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Acla)、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成的CAG预激方案治疗22例老年MDS-RAEB和MDS-RAEB-T,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对照组予小剂量Ara-C治疗。【结果】2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6例,CR率45.5%,总有效率72.7%(16/22),明显高于对照组(27.8%,5/18)。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但均不严重,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少。【结论】CAG方案治疗老年MDS-RAEB和MDS-RAEB-T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 肖红邓胜林黄力君刘华东
-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并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一例
- 2006年
- 肖红黄力君
- 关键词: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预后分层与个体化治疗进展
- 2021年
-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中浆细胞克隆性增殖的恶性疾病,其生物学异质特性较高,因患者个体之间具有明显差别,所以在治疗时,患者生存期存在明显差异,可为数月,也可为十多年。采用合理预后分层评估方法,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分子遗传学异常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将分子遗传学作为基础,建立有效预后分层方法,可使得患者得到更为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 肖红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子遗传学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突变状态、基因片段使用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西方国家成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其特点是外周血成熟CD5阳性B淋巴细胞扩增[1]。具有不同遗传学特征的CLL患者的病程有明显异质性。近年来,多种生物学指标被证实可影响CLL预后[2]。其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的突变状态是与CLL预后最为相关的预后因素之一[3-4]。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到的重现性遗传学异常,如染色体11q和17p缺失,已用于定义患者危险度分组[5-6]。但少有研究揭示IGHV基因突变状态与细胞遗传学之间的相关性[7-8]。中国CLL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且发病年龄较小,侵袭程度更高,某些与预后相关的基因突变,如ATM、SF3B1、NOTCH1、MYD88和TP53等,其发生率在东西方国家中存在差异[9],提示中国CLL患者的疾病特征有可能与其独特的遗传学背景相关。本研究对多中心数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进一步探索中国CLL患者IGHV基因突变特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 李姮王婷玉尹乐王培龙程钊李杰平李薇朱飞跃吴翠翠罗自勉陈艳华肖红邓世斌曹永清张广森邱录贵彭宏凌
-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疾病特征遗传学异常TP53细胞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