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翁时秀

作品数:42 被引量:51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经济管理
  • 7篇历史地理
  • 3篇建筑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艺术

主题

  • 23篇旅游
  • 7篇乡村
  • 6篇旅游地
  • 4篇地理
  • 4篇权力
  • 4篇权力关系
  • 4篇乡村旅游
  • 3篇丹霞
  • 3篇地理学
  • 3篇理学
  • 3篇村落
  • 2篇丹霞山
  • 2篇学科
  • 2篇学术
  • 2篇遗产
  • 2篇议题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原真性
  • 2篇人文地理
  • 2篇人文地理学

机构

  • 38篇中山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贵州财经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作者

  • 38篇翁时秀
  • 7篇保继刚
  • 7篇彭华
  • 2篇史甜甜
  • 2篇孙九霞
  • 2篇章锦河
  • 2篇曾丽
  • 1篇张朝枝
  • 1篇王海涛
  • 1篇马晓龙
  • 1篇徐新建
  • 1篇罗佳琦
  • 1篇杨勇
  • 1篇罗秋菊
  • 1篇朱战强
  • 1篇车震宇
  • 1篇张宏磊
  • 1篇陈冬婕
  • 1篇黄震方
  • 1篇徐红罡

传媒

  • 10篇旅游学刊
  • 6篇地理研究
  • 5篇热带地理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人文地理
  • 1篇旅游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旅游研究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格局被引量:35
2019年
运用基尼系数、首位度分析、热点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从全国和地区两种尺度对1978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①旅游业发展格局的整体特征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入境旅游长期呈现极化分布的特征,广东是入境旅游的“极核”,京—沪处于第二梯队,甘—新—青—藏—宁发展滞后;国内旅游经历了极化分布到均衡分布的过程。②旅游业发展格局阶段性特征:现代旅游起始阶段——入境旅游极化严重,广东地位举足轻重;国内旅游培育阶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未变(广东第一,北京第二,上海第三),国内旅游总体极化分布;旅游大发展阶段——北京入境旅游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国内旅游总体均衡分布;旅游新常态阶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改善,国内旅游第一层级省份明显增加,出境旅游稳步快速增长,北京、上海引领出境旅游人均消费。③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比较多元:政策、管理制度、旅游需求、旅游吸引物、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产业发展、投资状况、交通条件、食宿服务、中介服务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中国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张城铭翁时秀翁时秀
关键词:影响因素
略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融合发展被引量:3
2024年
21世纪以来,中国地理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但社会影响力并未随之高涨。相反,在面对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地理学家的声音日趋微弱。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论文和纵向研究项目数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中国地理学的融合发展,使得地理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学者——在远离地理学主干的细枝末节上越走越远,逐渐淡忘了地理学解决重要问题时所倚赖的“综合性”和“区域性”。为加强地理学解决重要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学科地位和社会地位,中国地理学应走融合发展道路。应加强地理学综合教育,尽快建立中国地理学的引领性问题体系,围绕问题体系,指明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走向融合的具体路径,并发挥“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等评选活动的引导作用,借此传播地理学融合发展的方式、机制和成果。
保继刚翁时秀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学科建设
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被引量:69
2010年
政治结构决定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研究政治结构对社区参与的影响方式是真正实现社区参与的基础工作。文章通过研究浙江省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古村落群发现:当前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普通乡村旅游社区中的实践形态表明,由于村民的无政治状态,政治制度未能改变村两委与社区利益相脱离的现状;而在乡村社区中,由于权力—利益结构网的存在,大多数村民担心其维权行为会使其社会生存环境恶化,所以,除非生存资源遭受侵犯,否则村民不愿维权;故此,村两委可以与社区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联合,对社区公共利益进行剥夺。由此形成的权力关系造成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结构性障碍,所以,社区参与的真正实现有赖于这种结构性障碍的消除。
翁时秀彭华
关键词:权力关系社区参与结构性障碍
有计划购买还是冲动消费?--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探析被引量:13
2017年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引发学界关注。众多学者从宏观层面研究该现象对我国旅游经济产生的影响。不同于以往学者采用宏观数据研究出境旅游高消费的策略,该文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及焦点小组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基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及消费过程的理论框架,透过中国公民赴日旅游购物消费的微观分析,探究中国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主要由具有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中青年中产以上阶层及其家庭对原产地产品(国外制造)的主观偏好所引发。其中,有能力甄别消费客体信息的消费主体,不受情境影响进行有计划购买;无能力甄别消费客体信息的消费主体,一部分受"人为情境"影响引发半计划购买,另一部分则受"非人为情境"影响引发冲动消费。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偏向于消费主体的有计划购买或半计划购买。文章认为,解决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造成内需漏出等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改善国内消费环境,引导购买力回流。
曾丽翁时秀李想张影莎
关键词:出境旅游高消费冲动消费
艺术介入乡村:两种乡村发展转型典型模式的多级效益比较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在明晰国内艺术介入乡村内涵与典型模式的基础上,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建构并解析艺术介入乡村的效益层次体系,并选取广州市小洲村、凤和村为典型案例,通过田野调查等方法识别艺术家主导型与资本主导型两种艺术介入模式的效益特征与问题。结果表明:1)艺术介入乡村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资本、艺术家与文化团体等主体,通过艺术实践实现乡村景观重构、综合经济效益、社区营造治理、地方文化传承等多级效益的乡村振兴典型模式。依据不同的驱动主体,可将艺术介入乡村模式主要划分为艺术家主导型和资本主导型两种类型。2)艺术介入乡村具有物质、经济、社会、文化四级效益,呈现逐级递进的特征。3)艺术家主导型在实现高层级效益方面作用显著,低层级效益有所欠缺;资本主导型在实现低层级效益方面作用显著,高层级效益有所欠缺。4)构建资本与艺术家协同、政府支持、村民参与的多方合作模式,能够综合两种模式的效益优势,使艺术介入的乡村实践更具推广性。
庄诺亚杨忍陆进锋翁时秀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乡村旅游
环城游憩带视角下的大都市游憩空间特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被引量:4
2022年
环城游憩带理论对于理解以大都市游憩需求带动的土地利用演化和乡村振兴均具有指导意义。传统的环城游憩带理论,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定量化研究,特别是新型数据支持下的大都市环城游憩空间特征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兴趣点(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为基础,利用回转半径法和空间分布曲线、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和空间离散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广州市环城游憩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广州市环城游憩资源存在从内圈层到外圈层分布的距离衰减效应,主要影响区域为40 km以内的圈层范围;环城游憩空间可划分为20 km以内的内环城综合游憩带、20~40 km外环城次级综合游憩带、40~70 km郊区休闲带以及70 km以外的远郊度假带。广州市环城游憩资源类型丰富,不同类型游憩资源的空间分布与集聚形态差异显著;以行政区为单元,辨识出番禺综合型游憩区,白云综合型游憩区,黄埔次级综合型游憩区,花都次级综合型游憩区,增城生态休闲型游憩区,从化温泉度假型游憩区,以及南沙海滨休闲型游憩区等游憩资源特征区域。
朱战强张蕾翁时秀
关键词:环城游憩带POI
基于理论旅行视角的人文地理学中想象地理研究反思被引量:16
2018年
作为批判概念的"想象地理"对地缘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后殖民地理问题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本文借用Edward Said"理论旅行"分析框架对想象地理概念引入人文地理学的最初过程及此后想象地理研究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人文地理学对想象地理的真正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历经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语境压力,想象地理概念进入地理学并逐渐发展为南北关系问题和种族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这些研究中,这一概念充分展示了其解释力和批判激情,但同时也逐渐被体制化,进而产生了"体制化问题"——以批判"话语霸权"为目的的想象地理概念反而成为了一种话语霸权,研究者的批判意识逐渐减弱。基于以上梳理,本文指出,对概念和理论所处的历史和情境始终进行批判性审视是保持批判意识的根本。由此引发的进一步思考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必然需要引介西方概念和理论,但在引介过程中应注意反思自身面临的学术后殖民问题,审视学术研究的历史和情境,始终对概念和理论的前提条件、适用范围与理论特性保持警觉,在西化与本土化之间,保持应有的批判意识。
翁时秀
关键词:理论旅行后殖民理论体制化
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构建被引量:5
2023年
防范返贫风险、实现可持续减贫是“后扶贫时代”原贫困旅游地巩固脱贫成效的重点工作。本文以实践为导向,以旅游减贫经典理论为骨架,整合多学科返贫研究成果,构建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该框架建立了旅游返贫类型体系,指明了返贫风险可能的发生途径与机制。框架指出:扶贫机制不完善将导致机会、增权、保障3个关键因素不同程度的缺失,这些缺失将通过直接效应、间次效应或动态效应三种路径导致低资产返贫、低增长返贫、再结构返贫或暂时性返贫的产生。文章进而给出分析框架的实际应用步骤,以指导旅游减贫实践者检视返贫风险、判断可能的返贫类型结果、阻断返贫发生路径,为脱贫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及返贫风险防范提供了指引。尽管以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实践效率、降低实践成本为导向,但该框架也能在理论上指引未来的旅游地返贫研究面向现实需求,探索是否有更优的返贫分类方法、是否有需要补充的返贫成因、是否有新的返贫路径等问题,有助于明确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冯楚瑶翁时秀
关键词: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弱权利意识型古村落社区增权研究——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被引量:42
2011年
近年来,社区增权引起国内旅游研究者关注,从当前的理论和实践情况看,需要探寻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本土化增权理论和建议。文章以浙江省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古村落群为例,对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弱权利意识型古村落社区展开了研究。基于田野调查,文章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社区去权考察方法,指出了此类旅游地的去权根源及增权途径,其中,增权途径的探讨是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适度延伸,它为实践提供了可试错但试错成本又较小的方案。文章还澄清了心理权力激发型增权和制度供给型增权的前提,对于当前不讨论前提的心理增权优先与制度增权优先之争,这种澄清前提、划定界限的学术活动十分必要。
翁时秀彭华
政府与村民的行为对古村落保护及景观变迁的影响——基于本土社会学理论视角被引量:20
2011年
为探究中国古村落景观变迁的发生机理及不同行动者在此过程中的行为逻辑,对浙江省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古村落群进行了案例研究。从本土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指出: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情理社会,国家正式权力镶嵌于乡土文化之中,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政府与村民的互动推动了古村落景观的变迁。借用"国家-社会"二元框架,将变迁中的行动者分为县(市)政府,乡镇政府,有关系村民和无关系村民四类,指出不同的行动者具有各不相同又彼此联系的行为逻辑,为常态下的中国古村落景观变迁提供了一种行动者类型框架和一种理解方式。
翁时秀彭华
关键词:古村落行为逻辑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