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不同次数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灌肠刺激对大鼠肠道炎症程度及结肠组织Th17细胞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17A、IL-21、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γt,RORγt)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清洁级♂SD大鼠,160 g±1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G)、1 wk造模组、2 wk造模组、3 wk造模组、4 wk造模组.按照Morris等方法制备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 D)大鼠模型,T N B S灌肠液由5%T N B S与500 m L/L的乙醇按2∶1比例混合而成,1次/wk.采用结肠一般形态和HE病理观察TNBS对结肠黏膜的病理损伤程度,荧光定量P C R、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中RORγt、IL-17A的表达,ELISA法观察血清中IL-6、IL-21含量的变化.结果:大鼠结肠IL-17A m RNA水平在第1次TNBS诱导后表达为下降,在3 wk时,IL-17A m RNA与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第4次诱导后达到最高.大鼠结肠RORγt蛋白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而表达量逐渐增高(P<0.05),第4次诱导后达到最高(P<0.05);血清中I L-6、I L-21含量也均在1 w k时间点即开始显著上升(P<0.01),在第4周达到最高值.模型大鼠结肠组织大体形态评分和组织损伤评分显著增加(P<0.01).结论:TNBS诱导CD模型过程中,Th17细胞因子IL-6、IL-17A、IL-21、RORγt的含量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并伴随结肠炎症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加重.
背景:研究表明,背根神经节中主要的胶质细胞类型——卫星胶质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背根神经元胞体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参与慢性疼痛的发生与调节。以往研究重点集中在卫星胶质细胞敏化神经元胞体,对于两者间抑制性调节关注较少,且迄今为止两者间交流尚未见有研究进行汇总,并讨论其内在联系。目的:从卫星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结构形态、离子通道、蛋白受体等方面,以及相邻卫星胶质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对近年来两者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信息交流等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方法:以"pain,satellite glial cell,DRG"和"疼痛,卫星胶质细胞,背根神经节,缝隙连接"为检索词,检索了在PubMed、Web of Science、SinoMed及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8年1月至2019年2月的相关文献,并追踪所得文献中所引用的相关性较高的参考文献,最终筛选出77篇相关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在背根神经节中,卫星胶质细胞包绕单个神经元形成的卫星胶质细胞鞘,通过"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这一功能单位,实现了相邻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调控。大多数的文献支持了卫星胶质细胞在慢性疼痛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发生、维持的重要作用;但是,也有部分文献发现卫星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存在抑制性调节,激活P2Y1受体、谷氨酸转运体都可以抑制疼痛的发生,在背根神经节中调节P2Y1受体、谷氨酸转运体的活性可以作为治疗疼痛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