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高兴

作品数:440 被引量:857H指数:15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2篇会议论文
  • 148篇期刊文章
  • 79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3篇医药卫生
  • 14篇生物学
  • 11篇理学
  • 7篇化学工程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电子电信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机械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冶金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7篇细胞
  • 95篇烧伤
  • 76篇创面
  • 42篇蛋白
  • 37篇小鼠
  • 34篇愈合
  • 31篇干细胞
  • 29篇创面愈合
  • 27篇瘢痕
  • 27篇腺病
  • 27篇腺病毒
  • 27篇基因
  • 25篇皮肤
  • 22篇氧化氮
  • 22篇一氧化氮
  • 21篇伤患者
  • 21篇烧伤患者
  • 21篇免疫
  • 20篇烧伤后
  • 19篇相互作用

机构

  • 417篇第三军医大学...
  • 16篇第三军医大学
  • 12篇四川大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国工程物理...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成都军区昆明...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郑州市第一人...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贵阳医学院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黑龙江省医院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作者

  • 440篇罗高兴
  • 382篇吴军
  • 236篇贺伟峰
  • 114篇陈希炜
  • 114篇张小容
  • 107篇谭江琳
  • 100篇胡晓红
  • 68篇杨俊杰
  • 66篇易绍萱
  • 61篇彭旭
  • 57篇袁顺宗
  • 57篇杨思思
  • 57篇姚志慧
  • 53篇黄正根
  • 51篇马兵
  • 51篇徐瑞
  • 50篇王晓娟
  • 50篇程文广
  • 49篇彭毅志
  • 45篇周俊峄

传媒

  • 39篇中华烧伤杂志
  • 37篇第三军医大学...
  • 31篇第十届全国烧...
  • 24篇重庆医学
  • 24篇2013年全...
  • 22篇中华医学会烧...
  • 12篇第八届全国烧...
  • 7篇第八届全国创...
  • 6篇第八届全国创...
  • 5篇2010年第...
  • 5篇全国烧伤早期...
  • 4篇国外医学(临...
  • 4篇免疫学杂志
  • 4篇第九届全国创...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第八届西南五...
  • 3篇全国烧伤创面...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上海免疫学杂...

年份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3篇2017
  • 42篇2016
  • 20篇2015
  • 21篇2014
  • 64篇2013
  • 30篇2012
  • 15篇2011
  • 38篇2010
  • 35篇2009
  • 20篇2008
  • 33篇2007
  • 10篇2006
  • 2篇2005
  • 11篇2004
  • 10篇2003
  • 30篇2002
  • 12篇2001
4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激光多普勒技术在烧伤创面深度及愈合时间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7
2011年
烧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其根本问题是创面问题。尽快重建和恢复皮肤屏障是烧伤治疗的最终目标,而创面深度是决定烧伤创面治疗措施、影响创面修复过程及结果的最主要因素。只有在准确判定烧伤创面深度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合理的治疗措施与方案,从而达到尽早修复创面的目的。
孙薇罗高兴吴军
关键词:创面深度烧伤创面多普勒技术愈合时间激光皮肤屏障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在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2015年
目的探讨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在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天机制。方法(1)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分离表皮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ETC表达情况及细胞表型。另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分离表皮,免疫荧光技术观察DETC形态学特征。(2)分别取4只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C57BL/6雄性小鼠、7只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野生型组)以及7只γδ8T淋巴细胞6基因敲除C57BL/6雌性小鼠(基因敲除组)。剪去野生型组与基因敲除组小鼠背部1.4cm×1.4cm大小全层皮肤,移植GFP标记C57BL/6雄悱小鼠背部1.2cm×1.2cm大小全层皮肤,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及肉眼观察,判定并记录移植皮片存活时间。(3)取2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分离表皮细胞,加入48孔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活组和对照组,每组4孔。激活组加入2g/mL刀豆蛋白A10μL,对照组加入等量PBS,处理24h后用流式细胞仪枪测DETC表达γ干扰素情况。(4)取4只GFP标记C57BL/6雄性小鼠(供体);取14只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受体),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γ干扰素中和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按(2)中方法构建皮肤移植模型,术前和术后72h,γ干扰素中和组小鼠腹腔注射1mg/mLγ干扰素中和抗体200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2)中方法观察并记录移植皮片存活时间,并将γ干扰素中和组与(2)中基因敲除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进行比较。对皮片生存曲线进行Log-rank(Mantel-Cox)检验。结果(1)小鼠皮肤表皮细胞内DETC阳性表达率为7.27%,且DETC均为CD3^+表型细胞。DETC呈树突状散在分布于小鼠皮肤表皮中。(2)基因敲除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为22~35d,较野生型组的12~16d明显延长(χ^2=14.10,P〈0.001),(3)激活组DE
黄华燕荣帅刘美希周俊峄谭江琳张晓容胡晓红黄勇贺伟峰吴军罗高兴
关键词:干扰素Γ移植免疫学
烧伤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的效应及产生机制的初步探讨
严重烧伤后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伤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认为,因烧伤刺激而活化的巨噬细胞(MФ)可能在此免疫功能紊乱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发现,活化的MФ能通过先合成诱导型一氧化氮(NO)合酶(iNOS...
罗高兴
关键词:烧伤巨噬细胞NOINOS免疫功能紊乱
一氧化氮对HaCaT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
目的 了解外源性NO对HaCaT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以硝普钠作为NO的供体,在HaCaT细胞培养液中加入0.1、1.0、10.0、100.0、1000.0 μmol/L硝普钠,分别于划痕0h(划痕即时)及...
杨世伟吴军罗高兴张小容胡晓红彭彦孟杨俊杰罗晓丽王颖
双层多孔硅橡胶仿生皮肤对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徐瑞贺伟峰罗高兴吴军
医学实验用的小鼠真皮损伤建模工具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学实验用的小鼠真皮损伤建模工具,包括上钳体、下钳体、支杆和深度控制件;所述上钳体和下钳体的尾部固定在一起并且使上钳体和下钳体的前端形成钳口;所述支杆自下向上依次穿过下钳体和上钳体的前部;所述深度控制件设...
舒勤吴军罗高兴徐瑞
以酵母双杂交系统从成人肝cDNA文库中筛选与研究P311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序列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增生性瘢痕相关新候选蛋白P3 11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人P311为诱饵,筛选成人肝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阳性克隆。以回复性杂交试验排除假阳性,并对阳性...
袁顺宗谭江琳马兵彭旭贺伟峰黄正根程文广杨世伟杨俊杰王晓娟胡婕甘成军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罗高兴吴军
文献传递
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ITGB4BP与P311间的相互作用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共定位来检测整合素4结合蛋白(ITGB4BP)和 P311 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分别构建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整合素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 EGFP-ITGB4BP 和表达 P311的红色荧光...
袁顺宗马兵谭江琳彭旭贺伟峰黄正根程文广贾雄飞王晓娟甘成军胡婕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罗高兴吴军
文献传递
以酵母双杂交系统从成人肝cDNA文库中筛选与研究P311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序列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增生性瘢痕相关新候选蛋白P311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人P311为诱饵,筛选成人肝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阳性克隆。以回复性杂交试验排除假阳性,并对阳性克...
袁顺宗王晓娟胡婕甘成军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罗高兴吴军谭江琳马兵彭旭贺伟峰黄正根程文广杨世伟杨俊杰
CTLA4Ig基因修饰的BMSCs支持CD34^+细胞扩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通过腺病毒介导CTLA4Ig在骨髓基质细胞 (BMSCs)中的表达 ,探讨CTLA4Ig基因修饰的BMSCs支持CD34+ 细胞扩增的功能变化 ,为该基因修饰的BMSCs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达到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和纠正预处理损伤的造血微环境 (HIM)积累实验依据。方法 以CTLA4Ig 重组腺病毒按感染复数 (Multiplicityofinfection ,MOI) 5 0转染BMSCs ,以RT PCR检测目的基因转录 ;免疫磁珠 (MACS)阳性选择分选骨髓CD34+ 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纯度 ;通过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D34+ 扩增的细胞总数及集落形成细胞数 (CFC)的变化 ,比较转染和未转染BMSCs在支持CD34+ 细胞扩增方面的差异。结果 RT PCR在转染组及转染后传两代BMSCs中检测到CTLA4Ig基因的转录 ;通过观察扩增后细胞总数及CFC数的变化 ,发现CTLA4Ig基因转染组与未转染组BMSCs支持CD34+ 细胞扩增的能力也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CTLA4Ig 重组腺病毒有效介导目的基因对BMSCs的转染 ,在MOI为 5
王吉刚梁后杰史曦凯陈洁平罗高兴
关键词:CTLA4IGBMSCSCD34^+细胞骨髓基质细胞腺病毒载体异基因骨髓移植
共4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