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诗钿

作品数:29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9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篇主义
  • 9篇社会
  • 9篇耻感
  • 8篇社会主义
  • 6篇荣辱
  • 6篇荣辱观
  • 6篇社会主义荣辱
  • 6篇社会主义荣辱...
  • 4篇人民
  • 4篇人民主体
  • 4篇人民主体性
  • 4篇民主
  • 3篇道德
  • 3篇人文
  • 3篇人文关怀
  • 3篇主义核心价值...
  • 3篇马克思主义
  • 3篇马克思主义大...
  • 3篇教育
  • 3篇价值体系

机构

  • 15篇上海大学
  • 14篇汕头大学
  • 1篇长春工程学院

作者

  • 29篇罗诗钿
  • 2篇贺平海
  • 1篇李冬梅

传媒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2篇中共宁波市委...
  • 2篇唯实
  • 2篇湖北行政学院...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学校党建与思...
  • 1篇理论导刊
  • 1篇长白学刊
  • 1篇求实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理论界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船山学刊
  • 1篇理论月刊
  • 1篇思想政治教育...
  • 1篇学术论坛
  • 1篇长春市委党校...
  • 1篇科学社会主义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方位被引量:3
2016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体的存在,其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内蕴于历史方位、文明方位、世界方位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中。历史方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即生成于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序列的现实性及其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合理性。文明方位阐释处于特定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即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重复资本主义的灾难,从而建立一个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立体文明社会;另一方面必须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为中心,坚持有中国特色的"人的解放"之路,生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性文明。世界方位则阐释处于特定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成果的世界意义,即其现代化之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在资本全球化中的意义。
罗诗钿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
论耻感的意识向度与人的存在方式被引量:1
2012年
无论是在西方文化圈还是儒家文化圈,耻感都在个体、类和群体的生活中整体性地建构着"为我而存在的世界"。耻感所示之精神,是人(类)在多样化的生活视域中,以自身为对象建构的以个体意识、类意识和群体意识为主要向度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彰显了人在多样化的生活视域中的本体性存在方式:耻感所示之主体意识确证了人的本体性存在,耻感所示之"类意识"昭示了人的德性存在,群体耻观呵护了人的群体性存在。耻感意识最终积淀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内在动力机制,并在不同时代统治阶级的丰富、发展和倡导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精神。
罗诗钿
关键词:耻感
网络舆论的民众评价论研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民数量的急速增长,网站功能的不断扩展,网络日益成为民众表达意见的平台和载体,网络舆论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舆论形态。网络舆论在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当中将占据重要地位,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将是多层次的...
罗诗钿
关键词:社会舆论网络舆论
文献传递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取向被引量:6
2011年
是否关注民生,如何关注民生,能否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支持,是民众接受和认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尺。民生取向应成为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注重人文关怀、彰显人民的主体性,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
罗诗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文关怀人民主体性
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层级样态
2015年
由于中国特色思想政治工作机构的多样性、职能的侧重性等客观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了三种层级样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学术(科)形态话语、大众形态话语。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分层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但造成了学科范式的对立和工作机构的权力分立。必须在认清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层的客观事实基础上,通过人学范式转变与民生视角的转换使三种形态话语和谐共生,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和学术形态话语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话语为学科形态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
罗诗钿
关键词:话语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的对话:超越与认同被引量:2
2006年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不同时期的主要流派。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强调女性超越“内在性”,树立女性主体意识;而生态女性主义则提倡重树特有的“女性气质”,反对男性对自然和女性的“野蛮征服”和“粗暴超越”。但两种看似对立和矛盾的理论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憧憬:审视和颠覆父权统治,改变女性“他者”处境,找寻和实现女性价值。所不同的是,它们实现途径的差异。既然它们有着共同的理想,是否可以建立对话的平台呢?本文就两个流派共同关心的问题和相似的话语,探索建立对话平台的可能。
罗诗钿贺平海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他者
耻感教育的涵义与途径探析被引量:2
2012年
当前,社会无耻现象有蔓延之势,不少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和教育者对此深怀忧患意识,并极力倡导耻感教育。然而,什么是耻感教育,耻感是否可教,如何开展耻感教育?学界并没有一个一致的意见。文章在澄清以上问题的同时,提出:必须根据耻感的道德层次开展耻感教育,根据耻感的形成机制开展耻感教育,重视反面教育在耻感教育中的作用,以提高耻感教育乃至德育的实效性。
罗诗钿
关键词:耻感教育道德层次反面教育
中国耻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道德信仰确立机制的思考被引量:1
2009年
黑格尔认为,道德意志是一个辨证的完整的概念,只有在对善和恶的扬弃即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良心,从而确立真正的道德信仰。因此,作为对善的愉悦的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就成为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强调注重正面教育环节("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环节("耻感"教育),道德教育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中国古代先贤特别重视"耻感"在道德信仰确立中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信仰确立的"耻感"文化。研究和借鉴"耻感"以及中国"耻感"文化,从个体自我肯定评价活动(荣感)与个体自我否定评价活动(耻感)的辨证统一中能完整地理解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信仰确立的评价论机制。
罗诗钿
关键词:耻感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信仰
价值论视阈中“耻感”的意蕴被引量:1
2013年
规范地理解,耻感就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因此,耻感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情感的体验,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进一步说,耻感是自我评价活动的"理性"情感形式,它不但属于人类的高级情感即社会情感,而且是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自觉形式。在评价活动中,无论在个体对社会道德准则和社会价值的自觉选择上、建设性的情感升华上,还是在个体之耻的意识形态化中,都彰显了自我评价活动的自觉。这种自觉更为明显地体现在道德自我评价活动的否定方式中,即耻感以自我评价活动的否定方式把握善,是一种道德自我赏罚的特殊情感形式。耻感的自我评价活动的自觉性表明"耻感表征一种主体自由能力",是"内在心灵世界的善"与"外在行为的善"的统一:在具体的伦理境遇中选择德性生活方式的主体意识与自由全面发展自身的自觉行为能力。
罗诗钿
关键词:耻感意蕴
论“主体间性”思政教育范式的三种转向被引量:1
2012年
高校"思政"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在对传统"单向直白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批判过程中,出现了"交互型"、"智慧型"、"信息技术型"三种"思政"教育路径。"交互型"路径强调教学中师生"平等主体"间的"交互活动";"信息技术型"路径重视信息多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智慧型"路径注重"思政"课上学生的"转识成智"问题,关注学生能力和德性的统一和升华。三种路径从不同角度实现了"主体间性"思政教育范式的实践转向,三种路径的互补为"主体间性""思政"教育范式全面转向提供了可能的实践模式。
罗诗钿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