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窦微微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武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骤停
  • 6篇按压
  • 5篇动脉
  • 5篇心搏
  • 5篇心搏骤停
  • 4篇主动脉
  • 4篇腹主动脉
  • 4篇插入式
  • 3篇动脉压
  • 3篇平均动脉压
  • 2篇心肺
  • 2篇心脏
  • 2篇胸外
  • 2篇胸外按压
  • 2篇自主循环恢复
  • 2篇脑复苏
  • 2篇灌注
  • 2篇腹部
  • 2篇CPR
  • 1篇蛋白

机构

  • 7篇武警总医院
  • 2篇徐州医学院
  • 1篇北京市大兴区...

作者

  • 7篇窦微微
  • 7篇王立祥
  • 6篇刘亚华
  • 6篇马立芝
  • 5篇郭成成
  • 5篇孙鲲
  • 4篇马文君
  • 4篇郭晓东
  • 4篇刘惠亮
  • 1篇张蓬川
  • 1篇张建荣
  • 1篇郭静
  • 1篇张坤
  • 1篇孙鲲
  • 1篇汪茜

传媒

  • 4篇中华危重病急...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急...

年份

  • 3篇2014
  • 4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对心搏骤停兔复苏效果的观察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法(IAAC—CPR)作为一种新的心肺复苏(CPR)方法,能否改善心搏骤停(CA)兔的复苏效果。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心肺复苏组(STD—CPR,胸外按压)和IAAC—CPR组(于胸外按压间歇期给予腹主动脉按压),每组14只。冰氯化钾诱导CA模型,CA持续3min后实施复苏。持续监测动物心电图、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两组动物基础状态及复苏过程中主动脉收缩压、右房压直至实验结束;比较两组动物平均动脉压(MAP)、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和自主循环恢复(ROSC)等指标。结果与STD—CPR组比较,[AAC—CPR组复苏2min内(无升压药物干预)MAP(mmHg,1mmHg=0.133kPa)明显升高(30S:46.0±12.6比30.0±12.2,60s:57.0±15.6比31.9±9.7,90s:61.9±14.4比36.0±9.8,120s:63.1±12.6比37.8±11.1,均P〈0.05);CPP(mmHg)也明显升高(30s:29.9±17.4比14.1±11.0,60S:43.1±22.4比14.3±9.8,90S:46.7±20.1比15.9±7.7,120s:50.5±21.0比17.3±9.9,均P〈0.05);ROSC时间(S)明显提前(212.1±43.4比307.3±51.2,P〈0.05),复苏成功率明显升高(85.7%比42.8%,P〈0.05);ROSC率和24h、48h存活率也均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动物实验后尸检未见明显腹部器官损伤。结论于胸外按压间歇期给予腹主动脉按压(即IAAC—CPR),能增加CA兔的MAP、CPP及复苏成功率,有效改善复苏预后。
郭成成王立祥刘惠亮窦微微刘亚华马立芝孙鲲马文君郭晓东
关键词:平均动脉压冠状动脉灌注压
腹部提压对合并胸肋骨骨折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效应观察被引量:9
2013年
现今沿用的传统胸外按压作为抢救心搏骤停的常用方法,虽经50余年的实践,但患者生存出院率仍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胸外按压的局限性(比如胸外按压禁忌的病例),二是胸外按压的缺陷性(比如胸外按压并发胸肋骨骨折),三是胸外按压的片面性(比如胸外按压不能兼顾呼吸);诸如种种,均影响了心肺复苏(CPR)的生存率.鉴于此,我们创立了腹部提压CPR法,利用自行研制的腹部提压CPR装置,以腹部提压CPR对18例胸部外伤合并有肋骨骨折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复苏,观察其对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与复苏的效果,旨在探讨腹部提压CPR在抢救胸外伤肋骨骨折心搏骤停患者中的作用.
王立祥郑静晨梁立武孙鲲刘亚华马立芝窦微微
关键词:胸外按压心搏骤停肋骨骨折腹部自主循环恢复CPR
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搏骤停兔复苏效果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通过比较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与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对心搏骤停(CA)兔复苏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及神经系统改变情况,初步评价IAAC-CPR的心肺脑复苏效果及其影响脑灌注和复苏预后的机制.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8只,体质量在2.0~2.5 kg,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C-CPR组(实施传统胸外按压)和IAAC-CPR组(于胸外按压放松期,施行腹主动脉按压),每组14只.冰氯化钾联合气管夹闭建立CA模型,由建模前5 min开始持续监测动物心电图(ECG)、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皮质血流(CBF)情况直至实验结束;分别记录复苏前基础值(1次/min),复苏30 s、60 s、90 s及120 s的MAP与SBP及脑皮质血流;并于建模前基础时点、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h、6h留取血液标本.比较两组动物的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脑皮质血流(CBF)、血清S100B蛋白含量、ROSC率、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及24 h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间差异时,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确切概率法.结果 复苏30 s、60 s、90 s、120 s内,IAAC-CPR组MAP、SBP及CBF均高于CC-CPR组,其中MAP值(mm Hg,1 mm Hg =0.133 kPa)为[30 s:(46.4±9.4) vs.(31.4±8.7,60)s:(55.8±13.8)vs.(34.0±11.5); 90s:(61.2±11.5)vs.(38.2±10.1); 120 s:(63.6±11.8) vs.(40.2±10.2);95% CI,30s:-21.73~-12.41,60 s:-28.03~-16.26,90s:-25.27~-14.87,120 s:-25.38~-13.19;t值2:30 s:-7.536,60 s:-7.734,90 s:-7.943,120s:-6.505; P<0.05,P<0.01];SBP值(mm Hg)为[30s:(62.6±9.2)vs.(43.4±15.1); 60s:(75.4±14.0)vs.(50.4±13.8); 90s:(78.4±12.6)vs.(59.4±16.2),120s:(82.8±10.3)vs.(64.3±15.9);95% CI,30 s:-28.91~-9.51,60 s:-35.82~-14.18,90s:-30.28~-7.71,120s:-28.93~-8.07;t值2:
窦微微王立祥刘惠亮郭静郭成成刘亚华马立芝孙鲲马文君
关键词:心搏骤停S100B蛋白
反搏方法对心肺复苏脑灌注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随着现代复苏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急救系统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心脏骤停患者可以及早接受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最高已达到50%,然而,约40%~50%的幸存者存在永久性认知功能障碍[1-2]。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缺血缺氧性损害[3]。有研究表明,提高平均动脉压可以改善脑功能及其病理变化[4],
窦微微王立祥
关键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脑灌注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死亡原因平均动脉压
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对心脏骤停兔心脑复苏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与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对心搏骤停(CA)兔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脑微循环血流的影响,初步评价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法的心肺脑复苏效果。方法1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
王立祥郭晓东刘惠亮张建荣窦微微郭成成刘亚华马立芝孙鲲马文君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脑复苏疗效评价
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成功抢救心脏停搏1例被引量:5
2014年
研究表明在美国每年约有35万人发生心脏停搏(CA),而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却很低,能迅速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仅有14%-30%。可见,传统的CPR方法不能够满足实际的临床需求,面对临床不同个体在不同境遇下出现的呼吸、心搏骤停,有学者提出了个体化的CPR方法,
马立芝王立祥刘亚华张坤郭成成窦微微孙鲲郭晓东
关键词:心脏停搏胸外按压抢救腹部心搏骤停CPR
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对心搏骤停兔心肺脑复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对心搏骤停兔心肺脑复苏的效果。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组和IAAC-CPR组,每组5只。经颈静脉快速推注冰氯化钾并夹闭气管导管制备心搏骤停模型;心搏骤停3 min后开始实施心肺复苏(CPR),CC-CPR组为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按压;IAAC-CPR组为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按压+腹主动脉按压。观察CPR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脑皮质血流的变化;记录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观察动物24 h生存情况、24 h神经功能评分及腹部器官情况等。结果 IAAC-CPR组复苏后30、60、90、120 s时脑血流量(CBF,PU值)及平均动脉压(MAP,mmHg,1 mm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CC-CPR组(CBF 30 s:16.1±6.0比7.8±2.2,60 s:91.6±11.8比57.3±23.2,90 s:259.9±74.9比163.6±50.3,120 s:301.5±60.5比208.4±23.8;MAP 30 s:46.4±9.4比31.4±8.7,60 s:55.8±13.8比34.0±11.5,90 s:61.2±11.5比38.2±10.1,120 s:63.6±11.8比40.2±10.2;均P<0.05)。与CC-CPR组比较,IAAC-CPR组ROSC所需时间明显缩短(s:182.0±59.0比312.6±86.6,t=2.787,P=0.024),24 h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下降(分:2.4±1.7比4.6±0.6,t=2.974,P=0.023);而复苏成功率(80.0%比60.0%,χ^2=0.000,P=1.000)、24 h存活率升高(80.0%比40.0%,χ^2=0.417,P=0.5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SC后24 h尸解动物均未发现肝脏损伤。结论在心搏骤停兔复苏早期,IAAC-CPR较CC-CPR取得了更好的脑血流灌注,明显减轻了心搏骤停兔的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且无腹部器官损伤。
窦微微王立祥刘惠亮张蓬川郭成成刘亚华马立芝孙鲲马文君汪茜郭晓东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脑复苏平均动脉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