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华

作品数:119 被引量:627H指数:15
供职机构:浙江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26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标准

领域

  • 70篇农业科学
  • 2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文化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7篇土壤
  • 27篇微生物
  • 22篇污染
  • 19篇菌根
  • 19篇丛枝菌根
  • 17篇菌根真菌
  • 17篇丛枝菌根真菌
  • 15篇污染土
  • 15篇污染土壤
  • 14篇雷竹
  • 14篇雷竹林
  • 13篇微生物群落
  • 11篇群落
  • 10篇多氯联苯
  • 10篇施肥
  • 10篇土壤学
  • 10篇细菌群落
  • 9篇土壤微生物
  • 9篇教学
  • 7篇课程

机构

  • 94篇浙江农林大学
  • 20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杭州市临安区...
  • 11篇浙江林学院
  • 9篇上海第二工业...
  • 7篇浙江大学
  • 5篇浙江省临安市...
  • 4篇上海烟草(集...
  • 3篇浙江省耕地质...
  • 2篇佛山科学技术...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香港浸会大学
  • 2篇临安市农业技...
  • 2篇安徽省交通航...
  • 2篇衢州市柯城区...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118篇秦华
  • 43篇徐秋芳
  • 15篇林先贵
  • 14篇李永春
  • 12篇白建峰
  • 9篇吴家森
  • 9篇曹志洪
  • 7篇邬奇峰
  • 7篇李永夫
  • 6篇姜培坤
  • 6篇叶正钱
  • 6篇陈俊辉
  • 5篇尹睿
  • 5篇王俊华
  • 5篇胡君利
  • 5篇杨芳
  • 4篇王海龙
  • 4篇张华勇
  • 4篇陆扣萍
  • 3篇虞方伯

传媒

  • 16篇土壤学报
  • 13篇浙江农林大学...
  • 6篇教育教学论坛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浙江林学院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浙江农业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年份

  • 10篇2023
  • 14篇2022
  • 10篇2021
  • 8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9篇2017
  • 4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1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1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塑料大棚用农田残膜回收装置
本发明属于农业地膜回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塑料大棚用农田残膜回收装置,包括壳体、控制器、电机和拾膜模块;所述拾膜模块位于壳体内部,拾膜模块用于回收残膜,拾膜模块包括转盘、一号锥齿轮、二号锥齿轮和柔性拾膜杆;所述转盘固...
秦华陈俊辉黄坚钦
亚热带4种典型森林植被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被引量:6
2021年
为研究亚热带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固碳微生物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选取毛竹林(Moso banboo groves)、阔叶林(Broad-leaved forest)、杉木林(Chinese fir forest)和马尾松林(Masson pine forest)等4种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以cbbL为固碳细菌指示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和MiSeq高通量测序为研究手段。结果表明,4种林分土壤的细菌16S rRNA基因和固碳细菌cbbL基因丰度范围分别是5.40×10^(10)~2.81×10^(11) copies·g^(-1)干土和4.55×10^(8)~3.53×10^(9) copies·g^(-1)干土,其中毛竹林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林分(P<0.05);基因丰度显著关联的环境因子是阔叶林土壤的有效磷、不同土层的pH(P<0.05)。杉木林土壤固碳细菌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3种林分(P<0.05),其亚表层土壤高于表层(P<0.05);双因子分析表明,林型、土层之间土壤固碳细菌多样性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所有土壤具有相似的优势属但相对丰度不同,其中毛竹林和杉木林土壤的甲基化石油杆菌属(Methylibium)和诺卡菌属(Nocardia)占比明显高于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林分土壤pH、土壤有机碳、有效磷、全氮差异是影响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综上,4种植被对土壤固碳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多样性影响明显,从土壤理化性质、固碳细菌基因丰度、多样性以及结构特征等多维度结果证明,毛竹林对土壤肥力以及固碳细菌影响效果最好,固碳微生物对毛竹林土壤有机质积累贡献大于阔叶林,定量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茗曹林桦刘彩霞梁辰飞秦华秦华邵帅邵帅
关键词:亚热带森林实时荧光定量PCR
接种降解菌对土壤中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降解的影响被引量:9
2006年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是农田土壤中常被检出的有毒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有较长的持留性,微生物降解是其从土壤中消失的主要途径.本文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两株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的高效DEHP降解菌及其混合菌悬液降解土壤中DEHP污染的效果,以及土壤中添加葡萄糖和种植作物对其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初始DEHP浓度为100mgkg^-1的条件下,接种两种降解菌及其混合菌悬液都可显著提高土壤中DEHP消失的速率,其残留半衰期比不接种对照缩短了32—48d,但在相同条件下接种不同降解菌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中添加0.6%的葡萄糖虽然可以强烈地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整体活性,但并没有提高修复效率,反而在短期内延缓了降解菌对DEHP的降解,延长了DEHP在土壤中持留的半衰期;植物生长可显著提高降解菌的降解效率,降低土壤中DEHP的残留浓度.研究结果同时也表明,只添加葡萄糖或只种植植物对土壤中DEHP的降解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秦华林先贵尹睿陈瑞蕊张华勇王俊华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接种降解菌葡萄糖植物
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1
2007年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林强度集约经营是大量施用肥料和冬季地表覆盖增温,使竹笋早出高产,给竹农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的管理栽培技术。在雷竹主产区浙江临安三口镇,采集种植时间分别为1,5,10,15a的雷竹林土壤以及水田土壤(该区雷竹林主要是在这些水田上改制发展的)作为雷竹林的起始土壤(0a),各4次重复,旨在分析雷竹林土壤有机质随雷竹种植时间和土壤剖面深度空间的变化情况,为雷竹林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些依据。结果表明:雷竹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随种植时间先略微下降,再稳步上升。0,1,5,10和15 a的0-10cm表层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0.96,25.55,26.35,33.07和79.24g·kg^-1。10 a的雷竹林土壤有机质已超过起始土壤,15a雷竹林土壤有机质已达到起始土壤的2.5倍,证明强度集约经营导致了雷竹林表层土壤有机质快速累积。雷竹林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剖面空间的变化呈随深度加深而递减的规律,以10 a为例,表层(0-10cm),亚表层(10-20 cm)和底层(20-40 cm)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3.07,27.64,13.73 g·kg^-1,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分别是亚表层和底层的1.2和2.4倍,其他年限的也都有相同的趋势。不同年限雷竹林土壤剖面底层的有机质质量分数都表现为最初没有明显下降,随种植时间的增长略增的趋势,变动幅度很小,相对平稳。可见强度集约经营措施主要对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即生产雷竹笋的主要土层有显著的作用。还讨论了土壤有机质快速积累对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的可能影响。
蔡荣荣黄芳孙达秦华杨芳庄舜尧周国模曹志洪
关键词:土壤学雷竹林土壤有机质固碳
天目山毛竹入侵阔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16S rDNA V3区片段PCR的DGGE分析被引量:44
2009年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公认的基因库。毛竹入侵天然林并替代原天然林,导致地上植物多样性下降。为了解毛竹入侵天然林后地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分别采集了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原始天然阔叶林下的土壤样品,应用建立于16S rDNA V3区片段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克隆测序比对来研究土壤细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3块林地土壤16S rDNA V3区片段高达30条以上,不同林分下土壤16SrDNAV3区片段的DGGE带谱差异不大,但各有特征条带。毛竹林与阔叶林土壤的细菌结构相似度高于其与竹阔混交林的相似度。通过DGGE条带的克隆测序比对发现,调查区土壤细菌主要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um)、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细菌属(Actinobacterium)和一些未命名的菌种,并且多数属无法纯培养的物种。本试验结论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土壤细菌多样性丰富,不同林分下的土壤细菌有各自的特征种,但非优势种;毛竹入侵未导致土壤细菌结构以及多样性发生显著变化。
王奇赞徐秋芳姜培坤秦华
关键词:土壤RDNADGGE
一种去除邻硝基苯甲醛的酶制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酶基因工程及酶工程领域,涉及一种去除邻硝基苯甲醛的酶制剂及应用。一种去除邻硝基苯甲醛的酶制剂,所述的酶制剂为水溶液或缓冲溶液,包含一种邻硝基苯甲醛降解酶,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以及终浓度为0...
虞方伯秦华管莉菠单胜道宋成芳
文献传递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感染青枯菌番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及有益菌属相对丰度
2023年
【目的】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亦称青枯菌)诱导产生的一种高温高湿型土传病害,土壤温度高、湿度大时易于青枯菌的繁殖进而引发青枯病。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AM)可能通过调控根际微生物区系对病原体产生影响,我们研究了AM真菌对青枯菌入侵条件下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试材进行盆栽试验,供试AM真菌为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M47V,供试病原菌为茄科雷尔氏菌QL-RS 1115(GenBank:GU390462)。催芽5日的番茄种子,接种AM菌剂的为菌根苗,未接种AM真菌的为非菌根苗。在番茄幼苗生长30天时,一半菌根苗和非菌根苗接种青枯菌,另一半不接种青枯菌,共4个处理。在接种青枯菌后1天和14天,采集番茄样品,采用抖土方法采集根际土壤,利用实时荧光PCR分析番茄根际青枯菌数量,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探究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稳定性。【结果】在接种青枯菌初期(1天),非菌根苗接种青枯菌(TR–AMF)和菌根苗接种青枯菌(TR+AMF)两组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P<0.05),共现网络的节点数和连接数明显减少,模块化程度降低,共现网络简化表明细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降低。接种青枯菌14天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有益细菌属在感染青枯菌的番茄根际富集,细菌共现网络的节点数和连接数增加,模块化程度提高,表明细菌群落稳定性得到恢复。与非菌根苗相比,菌根苗接种青枯菌(TR+AMF)和菌根苗未接种青枯菌(TN+AMF)两个处理番茄根际土壤中青枯菌丰度显著降低(P<0.05)。AM真菌显著提高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P<0.05),提高了感染青枯菌番茄根际土壤中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黄色土源
张嘉慧邢佳佳彭丽媛邬奇峰陈俊辉徐秋芳秦华
关键词:青枯菌丛枝菌根真菌黄杆菌属
注重课堂互动和过程考核的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探索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作者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探索课堂互动模式和完善过程考核体系等方面,对农业生态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改革实施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李永春秦华李永夫陈俊辉王旭东徐秋芳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课堂互动
一种丘陵分散地块用有机肥自动配比施肥装置
本发明涉及撒肥机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丘陵分散地块用有机肥自动配比施肥装置,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内部贯穿并转动连接有第一轴,所述第一轴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车轮,所述第一轴中部贯穿并转动连接有混合罐,所述混合罐与车架固定连接,...
秦华邬奇峰陈俊辉
一种芘高效降解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芘高效降解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芘高效降解菌为无色杆菌(<I>Achromobacter</I>sp.),其保藏号为CGMCC No.7741。本发明中,无色杆菌(<I>Achrom...
秦华白建峰徐秋芳李永春
文献传递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