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祁冀

作品数:37 被引量:185H指数:9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关节
  • 8篇动脉
  • 8篇骶髂
  • 7篇骶髂关节
  • 7篇髂关节
  • 6篇颈动脉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5篇韧带
  • 5篇食蟹猴
  • 5篇手法
  • 5篇前交叉韧带
  • 5篇颈动脉粥样硬...
  • 5篇颈椎
  • 5篇交叉韧带
  • 4篇形态学
  • 4篇体感
  • 4篇强直
  • 4篇强直性
  • 4篇强直性脊柱炎
  • 4篇脱位

机构

  • 3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6篇西南医科大学...
  • 9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无锡市中医院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海南省中医院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7篇祁冀
  • 22篇李义凯
  • 14篇张少群
  • 13篇张磊
  • 5篇景亚军
  • 3篇陈超
  • 2篇陈俊琦
  • 2篇黄泳
  • 2篇陈静
  • 1篇袁仕国
  • 1篇王济舟
  • 1篇梁兴森
  • 1篇邓桂珠
  • 1篇林育珊
  • 1篇张嘉玲
  • 1篇欧阳钧
  • 1篇陈燕萍
  • 1篇陈绍辉
  • 1篇赵德强
  • 1篇叶敏

传媒

  • 7篇中国临床解剖...
  • 3篇中国中医骨伤...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西部中医药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4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13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4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fcMRI探讨针刺右侧外关穴对左侧基底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连接调节机制
目的 研究针刺右侧外关穴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从而探索针刺外关穴治疗左侧基底节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24名左侧基底节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非穴组两组,每组先给予假针刺刺激,然后给予真针刺刺激。选...
陈俊琦王济舟祁冀黄泳赖新生唐纯志
关键词:外关穴非穴假针刺
一种护颈枕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颈枕,包括U形枕体,所述枕体前端为U形口,所述枕体前端设有调节所述U形口尺寸的尺寸调节装置,所述枕体两边对称设有两个凸起,所述两个凸起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一凹槽,所述枕体后端还设有眼罩,所述眼罩与所述...
张少群陈超李义凯祁冀张磊景亚军
文献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的炎性指标与骶髂关节炎X线分级的相关性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指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情程度和活动度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9例临床诊断为AS的患者,测定ESR、CRP水平并拍摄骨盆平片诊断骶髂关节炎分级,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骶髂关节炎的X线分级Ⅲ级的患者的CRP水平显著高于0级、Ⅰ级的CRP水平;(2)骶髂关节炎的X线分级Ⅳ级的患者ESR显著高于X线分级0级、Ⅰ级的ESR水平;(3)ESR和CRP与骶髂关节X线分级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ESR和CRP都对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结合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尽早调整治疗方案,控制疾病进展。
陈焕亮祁冀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血沉C反应蛋白
电针对食蟹猴前交叉韧带损伤后NT-3/TrkC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目的 观察电针对食蟹猴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NT-3/TrkC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ACL损伤后本体感觉减退的作用机制。方法 把21只食蟹猴随机分为3组:电针干预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其中对电针干预组和模...
张磊祁冀张少群平瑞月关钛元曾胜强李义凯扶世杰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本体感觉电针
电针对食蟹猴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电针对食蟹猴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将27只正常食蟹猴随机分为3组:电针干预组(n=9)、模型对照组(n=9)和正常对照组(n=9)。然后对电针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的食蟹猴进行单膝ACL损伤造模。在造模后1周,在电针干预组中给予损伤侧膝关节周围穴位刺激(委阳、阴谷、膝阳关、曲泉)。在电针干预后的4、8、12周时,3组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然后再处死食蟹猴并取其ACL进行氯化金染色,观察ACL中本体感受器的形态、总体数量及变异数量的变化。结果食蟹猴单侧ACL损伤模型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增加而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干预后,体感诱发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增加而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上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食蟹猴单侧ACL损伤模型随时间增加而本体感受器总体数量下降,变异数量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干预可以延缓总体数量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变异数量的影响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L损伤后同侧的本体感觉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退,而电针干预治疗可以对损伤侧ACL本体感觉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张磊张磊李义凯祁冀张少群周鑫喻林刘锐锋扶世杰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
腑巢二十三穴为主治疗中心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针刺腑巢二十三穴为主的董氏奇穴治疗中心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的90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45例)和奇穴组(45例)。在运动、饮食疗法基础上,常规组采用规划教材中的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奇穴组采用腑巢二十三穴为主的董氏奇穴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7 d,连续3个疗程结束试验。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不同时间段的中脘(RN12)腹围、下脘(RN10)腹围、神阙(RN8)腹围、气海(RN6)腹围、关元(RN4)腹围和曲骨(RN2)腹围长度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 90例患者中,7例脱落,15例中止试验。两组患者不同水平腹围治疗前和治疗中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脘腹围、下脘腹围、神阙腹围和气海腹围1疗程后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脘腹围和神阙腹围2疗程后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脘腹围、下脘腹围、神阙腹围、气海腹围、关元腹围、曲骨腹围治疗1疗程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和常规针刺均能减少中心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腹围长度,但董氏奇穴起效更快,在第1个疗程其治疗患者的腹围长度就有明显变化。
陈绍辉黄泳祁冀叶慧超邓桂珠
关键词:董氏奇穴腹型肥胖
强直性脊柱炎的特殊发病类型被引量:3
2016年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结缔组织病,病变主要累及关节和肌肉肌腱附着处,临床表现以中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晨僵为主,最常见于骶髂关节。随着疾病进展,病变可累及全身关节,造成骨性强直、僵硬、畸形、活动受限,致残率很高,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
井凤玲祁冀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误诊
扳法对骶髋关节和颈总动脉的生物力学效应研究
目的:  研究髂后上棘的解剖形态、骶髂关节(SIJ)的关节间隙CT下形态和分布特征以及斜扳法对SIJ的生物力学效应,为临床上SIJ错位的诊疗提供参考。  研究颈部扳法对兔颈总动脉重度粥样硬化(CAS)斑块破裂及血管力学性...
祁冀
关键词:骶髂关节颈总动脉生物力学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对近10年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以总结规律,指导科研及临床。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以及检索策略,对文献进行发表时间、常用治疗手段、常用主穴、疗效评价等相关内容的计量学分析。结果:10年内国内正式发表了1821篇针灸(含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文献;毫针针刺是最常用的干预手段;肩周炎的针灸治疗以局部穴位结合远端穴位为主;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以单独使用有效率评定为主,有效率评定标准以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主。结论: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现已形成发表时间、常用治疗手段、常用主穴、疗效评价等特征,可为规范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提供依据。
赖雪燕张嘉玲祁冀陈俊琦陈静
关键词:肩周炎针灸疗法文献计量学
食蟹猴单膝ACL损伤模型中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食蟹猴单膝ACL损伤后,双侧的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选取6只正常的食蟹猴,随机选择3只食蟹猴进行关节镜下单侧ACL损伤造模后,将全部膝关节分为三组:正常组(正常3只膝关节)、模型A组(模型健侧3只膝关节)和模型B组(模型患侧3只膝关节),分别分离ACL、腘绳肌,进行HE和氯化金染色,观察韧带基本形态和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数量。结果我们观察到三组ACL和腘绳肌中的四类本体感受器。在术后4周,正常组与模型A组ACL和腘绳肌中,各类本体感受器形态、数量均未发现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模型B组的ACL和腘绳肌中:Ruffini小体、Pacinian小体和Golgi腱器官形态变异,游离神经末梢形态无明显变化,各类本体感受器数量均有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模型B组的ACL和腘绳肌中,Ruffini小体的变异数量最多,Pacinian小体其次,Golgi腱器官最少,且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患侧ACL的损伤会引起同侧本体感受器数量减少,甚至形态变异,通过ACL-腘绳肌反射弧的反射性影响,同侧腘绳肌中的本体感受器也出现相应变化,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到对侧的本体感受器形态和数量。
张磊郭晓光祁冀周鑫汪国友扶世杰李义凯
关键词:本体感受器前交叉韧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