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云松

作品数:58 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2篇脊柱
  • 35篇脊柱侧
  • 24篇脊柱侧凸
  • 24篇侧凸
  • 22篇先天
  • 22篇先天性
  • 20篇手术
  • 20篇儿童
  • 19篇外科
  • 16篇畸形
  • 12篇椎体
  • 11篇脊柱侧弯
  • 11篇侧弯
  • 10篇小儿
  • 10篇半椎
  • 10篇半椎体
  • 9篇外科手术
  • 9篇先天性脊柱侧...
  • 9篇后路
  • 8篇外科学

机构

  • 58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58篇白云松
  • 54篇张学军
  • 45篇祁新禹
  • 43篇郭东
  • 32篇曹隽
  • 19篇孙保胜
  • 19篇李承鑫
  • 15篇高荣轩
  • 12篇孙琳
  • 11篇于凤章
  • 9篇潘少川
  • 8篇冯磊
  • 7篇李浩
  • 6篇刘虎
  • 5篇李多依
  • 3篇王大勇
  • 3篇李成鑫
  • 3篇范竟一
  • 3篇邱晓虹
  • 2篇孙琳

传媒

  • 23篇临床小儿外科...
  • 7篇中国脊柱脊髓...
  • 6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山东医药
  • 3篇中华骨与关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继续医学教育
  • 2篇中国医刊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武警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9篇2021
  • 8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长棒近端锚定点数量对早发性脊柱侧凸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究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时近端不同锚定点数量对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33例采用传统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年,撑开次数≥2次,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完整。按照近端锚定点数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A组近端远端各4个锚定点,共8个锚定点(15例);B组近端6个锚定点,远端4个锚定点,共10个锚定点(18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主侧弯Cobb角、T1-S1高度、冠状面偏移程度、影像学肩关节高度差、胸椎后凸Cobb角、矢状面偏移情况,以及随访期间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拔出、断棒、翻修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不同性别例数、随访时间、撑开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主侧弯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T1-S1高度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胸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胸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主侧弯Cobb角的变化值及胸椎后凸Cobb角的变化值,B组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EOS时,采用近端4个锚定点与6个锚定点均能取得冠状面侧弯的矫正,同时保持脊柱的生长;但采用近端6个锚定点可获得更大的冠状面主侧弯矫形力度和矢状面胸椎后凸的改善,同时锚定点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对于大的冠状面主侧弯(Cobb角>70°),尤其是合并较大胸椎后凸畸形(Cobb角>40°)的EOS,可以考虑增加锚定点。
朱伟玮张学军曹隽叶文松白云松郭东姚子明
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截骨方式的选择及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及不同类型后凸截骨方式的选择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16岁,平均(7.6±3.8)岁。记录患者的后凸类型、截骨方式及固定节段;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节段性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情况,记录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24~108个月,平均(37.9±10.2)个月。Ⅰ型后凸19例,Ⅱ型后凸16例,Ⅲ型后凸13例。采用Ponte截骨9例,经椎间隙截骨5例,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13例,SRS-Schwab 4级截骨8例,全脊椎切除(vertebra column resection,VCR)13例。术前SK为(52.3±14.3)°,TK为(11.2±13.7)°,LL为(33.2±14.3)°,SVA为(21.9±13.6)mm;术后1个月时SK为(20.0±12.1)°,TK为(26.8±10.0)°,LL为(43.5±10.4)°,SVA为(-24.0±19.1)mm;与术前相比,术后SK、TK、LL及SVA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SK为(19.4±13.4)°,TK为(23.9±6.0)°,LL为(41.9±9.4)°,SVA为(-17.6±15.3)mm,与术后相比均未见明显矫正丢失。1例出现后凸矫形部分丢失,1例出现冠状面近端Adding-on,均未行翻修手术。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截骨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并发症较少。具体截骨方式需要根据后凸类型及程度决定,对于Ⅰ型后凸可选择Ponte截骨、SRS-Schwab 4级截骨或VCR截骨;Ⅱ型后凸可选择经椎间隙截骨、PSO截骨或SRS-Schwab 4级截骨;Ⅲ型后凸可选择PSO截骨或SRS-Schwab 4级截骨。
姚子明张学军郭东祁新禹白云松孙保胜李承鑫
关键词:截骨术儿童
传统生长棒治疗合并肋骨头脱入椎管的早发性营养不良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
2022年
目的探讨传统生长棒治疗合并肋骨头脱入椎管的早发性营养不良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dystrophic scoliosis secondary to type 1 neurofibromatosis,NF1-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20年5月采用传统生长棒治疗20例合并肋骨头脱入椎管的早发性NF1-DS患儿资料,男13例、女7例,初次手术年龄(7.0±1.6)岁(范围4.1~9.8岁);单纯左胸弯7例、单纯右胸弯9例、双胸弯4例;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胸椎后凸畸形。术前2例患儿存在神经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量表(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神经功能分级均为D级。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测量肋骨头脱入椎管比例(intraspinal rib proportion,IRP)、主胸弯Cobb角、顶椎旋转角度、顶椎偏移距离、躯干偏移距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及T1~S1高度。结果20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6±23.8)个月(范围24~99个月),共接受85次手术,其中63次为撑开手术。IRP术后(22.2%±11.3%)较术前(33.1%±17.5%)减小(P<0.001),末次随访时(23.7%±12.4%)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主胸弯Cobb角由术前75.9°±26.7°减少至术后45.0°±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末次随访时(41.0°±17.2°)较术后仍有改善(P<0.05);术后顶椎旋转角度(33.0°±10.1°)较术前(39.3°±13.3°)减小(P<0.001),末次随访时(40.1°±11.4°)较术后增大(P<0.05);T1~S1高度由术前(259.8±70.7)mm增加至术后(296.9±78.4)mm(P=0.001),末次随访时为(339.9±83.4)mm,较术后仍有增加(P<0.001),每年增长(12.4±3.2)mm。术后顶椎偏移距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平衡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儿出现10次并发症,其中椎弓根螺钉松动5次、螺栓脱落1次、断棒2次、远端交界性后凸1次、远端附加现象1次。2例术前存在神经症状的患儿,术后逐渐恢
高荣轩张学军郭东曹隽姚子明白云松祁新禹
关键词:脊柱侧凸神经纤维瘤病肋骨椎管
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2021年
目的初步分析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双侧生长棒治疗,随访5年,对比11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脊柱影像学参数变化、肺功能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用时(181.25±9.14)min,术中出血量(132.41±10.72)mL,平均住院时间(10.94±2.13)d;手术治疗前后T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弯侧凸Cobb角均明显减小,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显示患者FVC、FEV1/FVC、FEV1预估值等各项肺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0.91%(12/110)。结论双侧生长棒可有效纠正脊柱侧凸畸形并同步改善肺功能,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白云松张学军曹隽姚子明祁新禹郭东高荣轩
7岁以上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单切口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7岁以上先天性肌性斜颈单切口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15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年龄7-15岁、平均9.8岁。右侧10例,左侧5例。所有患儿均行单切口胸锁乳突肌远端松解;术后尽早活动锻炼同时结合佩带支具保持在矫枉过正姿势。结果术后外观及颈部活动受限取得明显改善,斜视和面部发育异常逐步近于正常,满意率达到93%。结论7岁以上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采用单切口手术治疗以及术后积极的康复锻炼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祁新禹张学军于凤章白云松庞文博潘少川
关键词:先天性肌性斜颈外科手术儿童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的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3年6月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治疗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2个)2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初次手术年龄3.0~7.5岁,平均4.2岁。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对比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局部后凸角、矢状面平衡变化;测量并比较胸椎(T1~T12)及脊柱高度(T1~S1)变化。结果随访时间36~156个月,平均86.1个月。22例共51个半椎体,手术切除41个;平均每例有2.3个半椎体,平均切除1.9个;平均每例固定3个节段。术后侧凸Cobb角12.6°±7.2°明显小于术前45.8°±12.7°,侧凸矫形率为72.5%;术后局部后凸角11.2°±7.5°明显小于术前23.6°±18.0°,后凸矫形率为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冠状面平衡由术前(14.0±6.7)mm降至术后(8.5±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高度术前为(18.5±1.9)cm,末次随访时增至(24.4±3.0)cm;脊柱高度术前为(29.3±3.7)cm,末次随访时增至(38.7±4.4)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3.0~7.5岁儿童双侧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畸形,后路选择性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效果较好,同时可维持躯干整体平衡,保留脊柱生长潜能。
祁新禹张学军白云松郭东曹隽冯磊
关键词:半椎体脊柱侧弯脊柱后凸
自体血液回收机在小儿脊柱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收机在小儿脊柱矫形手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396例脊柱侧弯患儿分为两组,实验组为应用血液回收机自体输血者217例,对照组未应用血液回收机而输异体血179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值。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Hb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输异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收机的使用明显减少了异体血的输入,在小儿脊柱矫形手术中应用很有价值。
白云松张学军孙琳祁新禹孙保胜李承鑫于凤章
关键词:自体血液回收机矫形外科学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小儿脊柱畸形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16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畸形患儿的外科治疗结果,分析侧后弯分类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2004至2008年资料完整的NF-1型脊柱畸形患儿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8.4岁,平均随访时间2.6年。16例均为营养不良型。按照顶椎位置分为3组:胸弯组、胸腰弯组、单纯腰弯组。根据畸形类型和位置选择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矫形固定脊柱融合或前后路脊柱融合。所有病例行完整的影像学检查,并进行侧弯角度与手术效果之间关系的评估。结果观察指标为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率分别达到65.3%和51.2%,侧弯最大矫正率89.8%,最小20%,后弯最大矫正率89.6%,最小25.9%,随访中丢失角度为5.8°和2.7°。无断棒、断钉、融合不良及内固定失败,随访期间未发现假关节存在,1例应用MOSS-MIAMI器械患儿手术半年后返院,因需增加融合范围再次行后路植骨手术。结论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畸形治疗较为复杂,难度较大。应用椎弓根钉系统后路矫形固定治疗此类畸形尤其是营养不良型NF-1型侧弯及后弯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丁楠张学军祁新禹白云松孙琳于凤章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弯脊柱融合术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小儿脊柱侧凸
目的:回顾性研究14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患儿的外科治疗结果,分析侧凸分类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14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9.4岁,平均随访时间2.6年.14例均为营养不良型侧凸.按照顶椎位置分为3组...
张学军丁楠祁新禹于凤章孙琳白云松李承鑫孙保胜曹隽
关键词:儿童患者脊柱侧凸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儿童腰骶部半椎体一期后路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评价儿童先天性腰骶部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21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以及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对比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结构性侧凸、近端代偿弯、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的Cobb角、躯干偏移、矢状面平衡以及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结果21例中男12例,女9例;手术年龄2.17~13.00岁,平均(6.50±3.22)岁;术后随访24~84个月,平均(48.10±17.72)个月;融合固定2~4个椎体,平均(2.67±0.91)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 min,平均(168.57±46.18)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 mL,平均(368.04±234.58)mL;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9±6.3)°降至术后的(8.5±3.0)°,末次随访时为(7.0±3.4)°,矫正率为75.8%。冠状面近端代偿弯Cobb角由术前(25.8±11.7)°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13.7±8.3)°,矫正率为46.9%。术后躯干偏移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正率分别为53.1%和56.3%,且随访过程中躯干趋于平衡和稳定。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脊柱-骨盆序列均保持平衡,术后无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侧凸矫正并改善躯干偏移,同时可保留一定的活动节段,有效控制畸形的加重和近端代偿弯的进展,避免腰椎长节段的固定融合。
郭东高荣轩姚子明张学军曹隽祁新禹白云松孙保胜李承鑫
关键词:腰骶部儿童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