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艳丽

作品数:22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皮肤
  • 5篇组织病理
  • 5篇组织病理分析
  • 5篇毛孢子菌
  • 5篇病理
  • 5篇病理分析
  • 4篇色素
  • 4篇皮损
  • 4篇痣样
  • 4篇阿萨希毛孢子...
  • 3篇痤疮
  • 2篇皮肤病
  • 2篇中重度痤疮
  • 2篇重度痤疮
  • 2篇疗法
  • 2篇毛孢子菌病
  • 2篇菌病
  • 2篇基层部队官兵
  • 2篇官兵
  • 2篇光动力

机构

  • 22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22篇田艳丽
  • 20篇杨蓉娅
  • 9篇王文岭
  • 6篇夏志宽
  • 4篇刘静洋
  • 4篇谷廷敏
  • 4篇常冬青
  • 3篇廖勇
  • 3篇陈卫
  • 3篇徐阳
  • 2篇安俞熙
  • 2篇吕雪莲
  • 2篇敖俊红
  • 2篇张德全
  • 2篇韩秀峰
  • 1篇丛林
  • 1篇苏有明
  • 1篇宋克敏
  • 1篇彭少文
  • 1篇王聪敏

传媒

  • 7篇实用皮肤病学...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2012北京...
  • 1篇2012全国...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4第6...
  • 1篇2016全国...

年份

  • 2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误诊为银屑病的单侧线状型汗孔角化症被引量:5
2011年
【病例】女,32岁。因右手背、右上肢出现片状丘疹29年,加重7d就诊。3岁起无明显诱因右手背、右上肢出现片状丘疹,丘疹逐渐呈线状扩散至同侧颈部、耳后、胸腹部及臀部,偶有痒感,无疼痛等不适,冬季轻夏季重,曾在多家医院按“银屑病”予激光、窄谱中波紫外线便携治疗仪治疗,后皮损加重,改为口服中成药物(具体成分不详)治疗,效果不佳,右臂部的皮损曾经感染,皮损明显扩大,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考虑银屑病。
田艳丽杨蓉娅
关键词:角化病汗孔误诊银屑病
京津冀地区基层部队官兵皮肤病病种分布情况调查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调查基层部队官兵常见皮肤病病种分布情况,为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防治官兵皮肤病提供依据。方法对京津冀地区3个集团军28个旅团级单位的1666例官兵皮肤病病种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皮肤病患者共939例,发病率为51.6%,并发两种以上皮肤疾病者占15.5%;2012年皮肤病患者共727例,发病率为49.6%,并发两种以上皮肤疾病者占14.4%。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和真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最高。结论基层官兵皮肤病发病率较高,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和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更为显著,应高度重视皮肤病的防治工作。
田艳丽王文岭宋克敏苏有明彭少文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1例被引量:1
2015年
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约占NHL的30%[1]。也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本文报告1例98岁高龄的DLBCL患者。
苏孟王文岭田艳丽杨蓉娅
关键词:皮肤
体内外诱导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形态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小鼠体内传代与氟康唑体外诱导对阿萨希毛孢子菌(T.asahii)形态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4株T.asahii在小鼠体内5次传代后,观察传代前后菌株形态和氟康唑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选择临床株CBS 2479和环境株CBS 8904,在含不同浓度氟康唑的固体培养基中体外诱导,观察诱导前后菌株形态和MIC值的变化。结果体内传代后所有菌株的MIC值和菌落形态较传代前均有较明显变化,其中临床株的MIC值较传代前增长8倍,而环境株的光镜下形态变化较明显,从以孢子状态为主变为孢子和菌丝的混合状态。体外诱导后,临床株和环境株的MIC值均>256μg/ml,以临床株的MIC值变化幅度最大,其光镜下细胞形态也从诱导前的菌丝状态为主转化为孢子状态为主。结论 T.asahii体内传代及体外诱导前后形态及药物敏感性均发生变化。体内传代后环境株形态有向临床株转变的趋势,而体外诱导后临床株逐渐向环境株转变。临床株标准株两种情况下氟康唑MIC值增高均以临床株更为显著,体外诱导较体内传代氟康唑MIC值增长更高、更快。
韩秀峰李海涛杨蓉娅张杨梅田艳丽周剑锋杨冬倩
关键词:阿萨希毛孢子菌形态学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体外诱导
鼻部肿物10年增大1年溃烂3个月
男,63岁,鼻部肿物10年增大1年溃烂3个月。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鼻尖部出现出现黄豆大小褐色斑疹,不高出皮肤,但其下方稍有浸润。缓慢扩大,无自觉症状,3个月前鼻尖肿物出现坏死、溃烂、结痂。未曾出现鼻塞、流血性鼻涕。查体...
夏志宽王文岭杨蓉娅田艳丽
文献传递
丁香酚体外抗阿萨希毛孢子菌的电镜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中药单体——丁香酚(Eugenol)对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参照NCCLS推荐的M27-A3方案,将受试药物与阿萨希毛孢子菌在35℃下共同培养5d后分离菌体,按常规方法进行样品处理后,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细胞表面形态与细胞内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扫描电镜下:丁香酚作用阿萨希毛孢子菌后,真菌的菌体出现肿胀膨大和干瘪变形,部分菌丝的胞壁破坏,随着丁香酚药液浓度的增加,菌丝完全被破坏,且胞质外溢。透射电镜下:丁香酚作用阿萨希毛孢子菌后,真菌的细胞壁不完整,局部有缺损,厚薄不均匀;细胞膜轮廓不清,局部有破损;胞内细胞器损伤严重,多见空泡化。结论丁香酚作用阿萨希毛孢子菌后,可使其形态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证实丁香酚具有抗阿萨希毛孢子菌作用,为开发中药治疗阿萨希毛孢子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李姝毅马秋华杨蓉娅夏志宽田艳丽
关键词:丁香酚超微结构电镜
381例色素痣样皮损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分析
田艳丽王文岭刘静洋常冬青谷廷敏杨蓉娅
文献传递
中重度痤疮的光动力'综合'疗法
5-氨基酮戊酸(ALA)是血红蛋白的前体物质,经一系列酶的作用在细胞内转化、代谢生成有强光敏作用PplX,PplX不仅可以聚集于上皮细胞,储存在毛囊皮脂腺单位.经630-635mn的光辐射,激活痤疮丙酸杆菌自身产生的内源...
田艳丽杨蓉娅
侵袭性毛孢子菌病的实验室早期诊断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侵袭性毛孢子菌病是由毛孢子菌属所致的系统性感染,报道逐年增多,病死率高达50%~80%。实验室早期快速检测此类病原菌是治疗和改善预后的关键。该文就侵袭性毛孢子菌病血清学、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早期检测的进展作一综述。
田艳丽廖勇吕雪莲杨蓉娅
关键词:实验室
色素痣样皮损381例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381例色素痣样皮损的临床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81例色素痣样的病例做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回顾性分析。结果:381例色素痣样皮损中,病理诊断符合色素痣327例,符合率为93.7%,组织病理类型:皮内痣219例(67%),混合痣89例(27.2%),交界痣8例(2.4%)及其他11例(3.4%);327例色素痣中,先天性色痣140例(42.8%),组织病理类型:皮内痣74例(52.9%),混合痣55例(39.3%),交界痣7例(5%)及蓝痣4例(2.8%);临床误诊为色素痣54例,病理诊断居前5位为脂溢性角化病、血管角皮瘤、基底细胞癌、黑素瘤、鳞状细胞癌。结论:色素痣样皮损的正确诊断需要结合组织病理分析。
田艳丽王文岭刘静洋常冬青谷廷敏杨蓉娅
关键词:组织病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