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韶华

作品数:61 被引量:234H指数:8
供职机构: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8篇经济管理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京津
  • 21篇京津冀
  • 18篇能源
  • 16篇
  • 10篇低碳
  • 8篇影响因素
  • 7篇产业结构
  • 6篇能源结构
  • 6篇能源强度
  • 5篇碳排放
  • 4篇低碳经济
  • 3篇制造业
  • 3篇通径
  • 3篇通径分析
  • 3篇能源消费
  • 3篇情景分析
  • 3篇消费结构
  • 3篇降耗
  • 2篇生产函数
  • 2篇实证

机构

  • 60篇燕山大学
  • 37篇东北大学
  • 7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60篇王韶华
  • 18篇张伟
  • 11篇于维洋
  • 10篇张伟
  • 7篇范德成
  • 4篇张伟
  • 2篇许珊
  • 2篇刘琳
  • 2篇张伟
  • 1篇贾立江
  • 1篇初钊鹏
  • 1篇刘琳
  • 1篇高睿
  • 1篇白洁

传媒

  • 4篇中国科技论坛
  • 4篇环境工程
  • 4篇管理现代化
  • 4篇统计与信息论...
  • 4篇生态经济
  • 3篇燕山大学学报...
  • 3篇运筹与管理
  • 3篇北京理工大学...
  • 3篇地理与地理信...
  • 2篇资源科学
  • 2篇软科学
  • 2篇技术经济与管...
  • 2篇科技管理研究
  • 2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数量经济技术...
  • 1篇企业管理
  • 1篇华东经济管理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经济评论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6篇2022
  • 1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D投入、盈利能力和政府调控对京津冀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被引量:1
2021年
参考四部委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京津冀工业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分析,构建R&D投入、盈利能力、政府调控与工业绿色发展的SVAR模型,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功能分析供给侧因素对京津冀工业绿色发展的冲击效应。结果发现:R&D投入对工业绿色发展、工业资源利用、工业环境质量的贡献最大,产生促进效应;政府调控对工业环境治理的贡献最大,产生促进效应;企业盈利能力对工业资源利用、工业环境治理产生抑制效应。
王韶华杨志葳刘晔张伟
关键词:京津冀R&D投入政府调控
基于整体—地区—产业分解的京津冀碳强度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为探讨京津冀碳减排的重点,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分别构建京津冀整体、地区、产业碳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及整体的碳强度呈下降趋势;京津冀整体的碳强度变动受地区碳强度的影响较大;京、津、冀的碳强度受产业碳强度的影响较大;京、津、冀各产业碳强度受能耗强度的影响较大;进一步降低北京市碳强度的重点在于通过降低煤炭消耗比重,优化电力供给结构,降低第一产业碳强度;降低天津市碳强度的重点在于通过提高低碳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第二产业碳强度;降低河北省碳强度的重点一方面在于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通过降低煤炭、焦炭消耗,促进能耗结构的多元化发展,降低第二产业碳强度。
王韶华张伟
关键词:京津冀
基于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本文通过构建三次产业结构影响能源强度的岭回归模型,并分解三次产业结构间及其与能源强度间的相关系数,揭示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机理,进而结合"十三五"节能和经济增长目标提炼降低京津冀能源强度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目标下,北京市和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优化不能完成节能目标;而节能目标下,天津市的产业结构优化不能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因此,北京市应通过节能倒逼第三产业内部升级,河北省应通过节能倒逼工业化进程加速,天津市应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王韶华张伟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增长
中国CO_(2)排放对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弹性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为了分析各行业需求变动对CO_(2)排放的影响,文章考虑产业关联状况,基于里昂惕夫静态投入产出模型,建立CO_(2)排放量对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弹性分析模型,并测算了中国31个行业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份额变动对CO_(2)排放的影响,并从中筛选出了投资结构、消费结构调整的关键部门。研究结果表明:其他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食品和烟草业是消费结构调整的关键部门,增加这三个部分消费需求占比,同时减少煤炭采选产品的消费需求占比对碳减排具有最大的作用。其他行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电业是投资结构调整的关键部门,其中减少对其他行业的投资份额,与此同时不管增加哪一产业的投资份额均有利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张伟张伟
关键词:消费结构
供给侧改革驱动绿色发展的文献综述被引量:4
2020年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主要从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及供给侧改革驱动绿色发展等方面总结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结合现实背景,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
王韶华张伟何美璇刘晔
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结构优化程度评价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我国的能源瓶颈突出表现为结构性矛盾。本文以能源经济学为理论支撑,从低碳经济发展对能源结构要求的角度,提出了社会经济效益、能源规划效益、环境效益等三个维度,并分析了各个维度的构成要素;综合运用粗糙集理论和AHP法进行指标约简和权值计算,构建了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结构优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各评价指标设置分级标准,通过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对2010年我国10个省份的能源结构优化程度进行多指标综合测度与评价,阐明了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及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范德成王韶华张伟贾立江
关键词:粗糙集
低碳经济视阈下我国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低碳经济发展会对电力需求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提炼电力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系统剖析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电力需求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城市化、节能和碳排放约束是推动电力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对电力需求的直接推动效应较大;节能和碳排放约束对电力需求的直接影响较小,主要通过经济增长、城市化等对电力需求产生间接推动作用。根据建立的电力需求预测的岭回归模型,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电力需求将达到82596.19亿千瓦时。
王韶华
关键词:电力需求通径分析
京津冀工业部门供给侧效率测度--差异性、相关性与协调性被引量:1
2021年
文章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从要素、产业和制度三个维度构建了区域工业部门供给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粗糙集理论约简指标、计算权重,并分别对2001—2017年京津冀工业部门供给侧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京津冀工业部门供给侧效率的差异性、空间相关性及协调性。结果发现:近年来,京津冀工业部门供给侧效率上升趋势明显,其中河北上升速度最快,北京次之,天津最慢;京津冀工业部门供给侧效率及要素效率、产业效率和制度效率均具有显著的负空间相关性,没有形成稳定的高值集聚显著区;京津、京冀、津冀及京津冀的工业部门供给侧效率协调度均已跨入良好协调区,其中,京津、京冀和津冀的工业部门要素效率和产业效率均已跨入过渡调和区,而制度效率均已下滑至轻度失调区,京津冀的工业部门要素效率、产业效率和制度效率均处在协调区。
王韶华刘晔何美璇张伟赵暘春
关键词:京津冀
基于最优评价方法的我国能源结构低碳评价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根据广义距离最小原理构建最优评价方法选择模型,并据此认为粗糙集理论相对于熵值法更加适用于2000—2013年我国能源结构低碳的评价。粗糙集理论的评价结果显示,我国能源结构低碳水平主要由二氧化硫排放、二氧化碳排放、人均GDP增长率、化学需氧量、能源消费量等具体指标综合反映;"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思想以及能源规划与经济发展的脱节使得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低碳水平起伏较大。因此,我国能源结构低碳调整应以社会经济效益为重心,以能源规划效益为手段,兼顾环境效益的提高,逐渐由"又快又好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许珊范德成王韶华
产业结构变动的碳减排效应:动态累积与空间差异被引量:4
2015年
本文构建了反映各区域不同产业产值变动与国家、区域自身以及其他区域碳强度动态关系的数理模型,研究我国各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全局和局部动态累积碳减排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各区域第一产业产值增加降低碳强度的作用稍大于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发展对GDP的贡献要小于其对CO2排放量的影响;从即期效应看,西南区域第一产业产值增加和第二产业产值减少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较大,南部沿海第三产业产值变动碳减排效应也较大,此区域对全国碳减排目标实现区域有较大动态累积作用;京津区域为短期内产业结构变动碳减排潜力较大的区域,从累积效果看,西南区域和南部沿海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碳减排潜力较大。东部沿海区域和南部沿海区域碳排放易受其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利影响。
张伟王韶华
关键词:碳减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