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维平

作品数:41 被引量:197H指数:7
供职机构: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细胞
  • 13篇脑损伤
  • 9篇颅脑
  • 9篇颅脑损伤
  • 9篇颅内
  • 6篇血管
  • 6篇亚低温
  • 6篇重型
  • 5篇亚低温治疗
  • 5篇人脑挫裂伤
  • 5篇神经细胞
  • 5篇内压
  • 5篇肿瘤
  • 5篇重型颅脑
  • 5篇重型颅脑损伤
  • 5篇裂伤
  • 5篇颅内压
  • 5篇内皮
  • 5篇病理
  • 4篇凋亡

机构

  • 40篇兰州医学院第...
  • 2篇兰州化学工业...
  • 2篇白银市第二人...
  • 1篇兰州医学院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41篇王维平
  • 17篇张建生
  • 16篇丁永忠
  • 10篇任海军
  • 6篇裘明德
  • 6篇袁治
  • 6篇董家军
  • 4篇康笃伦
  • 4篇王永谦
  • 4篇巴特尔
  • 3篇王刚
  • 3篇李志兵
  • 3篇吴小璐
  • 3篇潘亚文
  • 2篇张永权
  • 2篇段磊
  • 2篇任军
  • 2篇张新定
  • 2篇李兴勇
  • 1篇史平

传媒

  • 6篇中国临床康复
  • 5篇中国急救医学
  • 5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兰州医学院学...
  • 2篇甘肃科技
  • 2篇国外医学(脑...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华综合医学

年份

  • 3篇2004
  • 10篇2003
  • 14篇2002
  • 8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8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2002年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疗效与机制。 方法  98例重度DAI患者分为亚低温组 65例 ,常温组 33例 ,观察亚低温治疗前后颅内压 (ICP)、脑灌注压 (CPP)、脑电地形图 (BEAM)、血内皮素 (ET)、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的变化及预后。 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ICP、CPP、BEAM及预后与常温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亚低温组血ET由治疗前的 (92 .31±1 1 .58)ng L降至伤后 7d的 (55 .83± 3 .83)ng L (P <0 .0 1 ) ,TCD示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Vm)由治疗前的 (65 .1± 4 .9)cm s降至伤后 7d的 (52 .7± 4 .3)cm s(P <0 .0 1 ) ,同时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 (Vs)、搏动指数 (PI)明显下降 ,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亚低温治疗组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重度DAI的临床症状、BEAM及预后 ,在降低ICP、升高CPP的同时 ,降低急性期血ET ,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王维平董家军
关键词:脑损伤脑电描记术内皮素超声检查亚低温
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的脑保护机制被引量:21
2003年
目的颅脑损伤后血浆内啡肽(β-EP)、内皮素(ET)增高可加重继发性颅脑损伤,监视纳洛酮对实验性颅脑损伤大鼠β-EP、ET及脑水肿变化的影响,对探讨其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有一定意义。方法Wister大鼠6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自由落体法制作重型颅脑损伤模型。伤后半小时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酮(苏诺)10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1,3,8,24h处死,以干湿重法检测脑水肿的变化,放免法监测血浆β-EP、ET改变。结果实验组脑水肿程度较对照组轻,血浆β-EP、ET轻度升高,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纳洛酮可以降低实验型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血浆β-EP、ET的浓度,减轻脑水肿,起到脑保护的作用。
巴特尔李兴勇王维平张建生丁永忠
关键词:纳洛酮颅脑损伤脑保护机制
P-选择素与缺血性脑损伤被引量:7
2002年
P-选择素为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主要成员,是一种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和血管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的颗粒膜蛋白。当内皮细胞或血小板受到刺激时,P-选择素迅速表达于细胞表面,在缺血性脑损伤、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P-选择素的生物学特性和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张荣军王维平
关键词:缺血性脑损伤P-选择素脑缺血多形核白细胞血小板病理学
保存自体颅骨骨瓣修补颅骨缺损的26例分析被引量:18
2004年
李强张建生王维平丁永忠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骨缺损颅骨修补术自体颅骨骨瓣
人脑挫裂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研究人脑挫裂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及意义。方法 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 -生物素标记法 (TUNEL)检测 15例脑挫裂伤患者手术中获得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  10例 (6 6 %)患者脑组织标本中出现TUNEL阳性细胞 ,阳性细胞出现与否与患者生存无明显关系 (P >0 0 5 ,F 检验 )。结论 人脑挫裂伤后神经细胞的确发生了凋亡。这对从凋亡角度认识脑外伤有重要意义。
王刚王维平丁永忠张建生
关键词:脑挫裂伤细胞凋亡神经细胞
脊髓肿瘤伴发颅内压增高1例报告
1998年
患者女性,36岁,因头痛,双眼黑朦一年余收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双眼底视乳头水肿,双眼视力0.7,头颅平片示蝶鞍扩大,骨质吸收,头颅CT平扫及强化扫描示;双侧脑室扩大及三脑室扩大,脑池增宽,四脑室大小及位置正常,提示阻塞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中测颅内压为560mmH2O。
任海军王维平
关键词:脊髓肿瘤颅内压增高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的进展被引量:1
2000年
王维平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颅脑伤伤残率现代社会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被引量:4
2003年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少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5%-1%。组织来源尚未确定。该肿瘤生长较快,病程较短。临床表现与脑膜瘤类似。易于向颅外转移是本病特点。CT及MRI影像学缺乏特征性表现。用HE染色做病理诊断常有困难,一般需用免疫组化染色确诊。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多以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为主。放射外科疗法可明显抑制复发。该病局部复发及颅外转移多见,预后差。
袁治裘明德王维平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免疫组化颅外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脑肿瘤的研究及治疗策略
2002年
王维平王永谦裘明德康笃伦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脑肿瘤TACS
亚低温对颅内压较低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亚低温对用传统方法能把颅内压控制在 2 5mmHg以下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40例相继入院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均达到以下标准 :用限制液体入量、甘露醇、苯巴比妥类药物等把颅内压控制在 2 5mmHg以下 ;病人入院时的GCS评分小于或等于 8分。经过传统方法治疗之后 ,病人随机分为 2组 ;亚低温组 2 0例和常温组 2 0例。亚低温组病人的脑室内温度控制在 33 5℃~ 34 5℃达 2d ,然后每天复温 1℃ ,3d后达到常温 (37 0℃ ) ,在此期间 ,常温组的病人体温维持在 37℃。每隔 2 4h抽取脑脊液化验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和甘氨酸 )和细胞因子 (IL - 1 β和IL -6)。结果  2组病人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及细胞因子浓度的每天变化没有显著差异 ;2组病人的预后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重度颅脑损伤病人 ,其颅内压如果能用传统方法控制在 2 5mmHg以下 ,与常温治疗相比 。
池京洋王维平张建生丁永忠
关键词:亚低温重度颅脑损伤颅内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