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洋

作品数:60 被引量:339H指数:10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5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2篇心病
  • 22篇冠心病
  • 11篇动脉
  • 1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1篇痰瘀
  • 11篇中医
  • 9篇心绞痛
  • 9篇绞痛
  • 8篇随机对照试验
  • 8篇痰证
  • 8篇痰瘀互结
  • 7篇META分析
  • 6篇型心
  • 6篇血管
  • 6篇血脉病
  • 6篇治疗冠心病
  • 5篇型心绞痛
  • 5篇痰瘀互结证
  • 5篇稳定型心绞痛
  • 5篇结证

机构

  • 58篇辽宁中医药大...
  • 48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辽宁省中医研...
  • 1篇辽宁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辽宁省血栓病...
  • 1篇大连市中医院
  • 1篇沈阳市中医院
  • 1篇北京药理毒理...
  • 1篇温莎大学

作者

  • 60篇王洋
  • 43篇杨关林
  • 40篇张哲
  • 35篇刘悦
  • 23篇孔德昭
  • 15篇刘光辉
  • 14篇张帆
  • 13篇李佳
  • 9篇张会永
  • 9篇高晓宇
  • 8篇陈智慧
  • 7篇尹妮
  • 7篇徐宁阳
  • 6篇王钰
  • 4篇裴宇鹏
  • 3篇白丽
  • 3篇袁东超
  • 3篇张泽
  • 3篇肖蕾
  • 3篇陈莹

传媒

  • 14篇辽宁中医杂志
  • 6篇中华中医药学...
  • 5篇中华中医药杂...
  • 4篇时珍国医国药
  • 4篇中西医结合心...
  • 4篇辽宁中医药大...
  • 3篇中医杂志
  • 2篇实用中医内科...
  • 2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世界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创伤与急危重...

年份

  • 4篇2023
  • 7篇2022
  • 8篇2021
  • 7篇2020
  • 8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脉病的内涵与外延被引量:10
2011年
在回顾传统与现代关于脉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医学"脉病"及其相关病名进行了收集,并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观点,对"脉病"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脉病"属血脉病范畴。这样,不仅丰富了血脉病理论,更可为今后建立"脉病"的诊断防治原则提供重要依据。
刘光辉张会永张哲王洋杨关林
关键词:血脉病
一种冠心病治疗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冠心病治疗过滤器,具体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包括缩口,所述缩口的底部连接有滤管,且缩口的底端设置有外螺纹环,所述滤管的底部设置有导流锥形底,所述导流锥形底的外部连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底端连接有过滤管,...
孔德昭杨关林张哲闵冬雨王洋刘悦陆毅
基于“调和脾胃,心无凝滞”理论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机制被引量:4
2022年
《脾胃论》“调和脾胃,心无凝滞”提出了防治冠心病的关键在调和脾胃。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虚生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是心脉痹阻的关键因素。深入探究以“调和脾胃,心无凝滞”理论为中心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机制对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尤为关键,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进展及其他相关研究对其进行简要论述发现:冠心病脾虚痰瘀互结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细胞凋亡、坏死、自噬等过程有关;健脾祛痰化瘀法可能通过抑制动脉局部的免疫反应、改善动脉弹性、促进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内皮细胞与心肌细胞的活性等方面发挥作用。未来需要从基因、蛋白直至关键病理环节的成链式的、系统式的研究冠心病痰瘀互结及健脾祛痰化瘀法的机理机制,并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支持。
孔德昭张泽姜钧文王洋张帆刘悦王琪格张哲杨关林
关键词: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痰浊血瘀从脾论治
“脾气散精”环节调控血管周围脂肪细胞分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探讨被引量:4
2021年
动脉粥样硬化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显著。该文以《内经》"脾气散精"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为启示,将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的研究重心前移,探讨"脾不散精"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理变化的影响机制及"脾气散精"调控血管周围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认为"脾气散精"调控膏脂的转运过程,"脾不散精",加重脂肪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血管周围脂肪细胞过度分化是引起脂肪沉积的重要环节,miR27-PPARγ轴调控血管周围脂肪细胞分化,提出了"脾不散精",膏脂转运障碍,痰浊内生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形成的关键病机,为中医"从脾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依据,对丰富中医脾脏象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进展及其他相关研究对其进行简要探讨。
王洋刘悦孔德昭张哲刘光辉张帆杨关林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从脾论治
基于“脾虚生痰”探讨糖代谢重编程驱动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22年
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能量代谢与脾主运化的功能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过程中,巨噬细胞糖代谢以瓦博格效应为主,即发生糖代谢重编程,而糖代谢重编程被视为“脾虚”的生物学基础。巨噬细胞糖代谢重编程驱动炎症反应是AS的核心事件,炎症反应导致的白细胞介素(IL)-1β释放可与胆固醇竞争获得从巨噬细胞输出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抑制胆固醇逆转运,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导致AS斑块的形成,该病变过程又与“脾为生痰之源”的病变过程相契合。文章旨在聚焦糖代谢重编程驱动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探讨“脾虚生痰”所致AS病变过程中,“脾虚”与“痰浊”之间的机制联系。
高晓宇杨关林张哲王洋刘悦孔德昭李勇王文萍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巨噬细胞
痰瘀论治冠心病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循证示范
杨关林张哲王凤荣陈民张立德吕晓东李国信贾连群张会永王洋
杨关林教授领衔主持“痰瘀论治冠心病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循证示范”项目,通过文献整理、基础实验、临床流调、临床试验系列研究,围绕“痰瘀论治冠心病”适应证候、诊断及疗效测评工具、疗效水平和作用机理等关键技术展开攻关,历经三代人工...
关键词:
关键词:冠心病临床循证
杨关林“痰瘀学说”理论发挥被引量:26
2017年
中医"痰瘀学说"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发展日趋完善,杨关林教授是该学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率先提出"血脉病"理论,以"痰借血体,血借痰凝,痰瘀互结,闭阻血脉"立论,较早提出"祛痰化瘀、和血通脉"法论治血脉病,充实和发展了"痰瘀"理论。
刘悦张哲张会永王洋张帆孔德昭高晓宇尹妮李佳杨关林
关键词:血脉病痰瘀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调查
基于多元统计的痰证相关客观指标本质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痰证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15—2018年有关痰证的相关文献,运用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对痰证相关指标、疾病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脂类指标为与痰证相关最常见指标,因子分析将痰证相关高频指标提取8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0种痰证主要疾病与相关高频指标规则。结论因子分析揭示了痰证与脂类、糖类等物质代谢、氧自由基、炎症反应、血液流变学以及肾功能这6大方面相关,其中脂类代谢紊乱在痰证形成中占有最重要位置。关联规则分析反映了痰作为机体津液代谢异常产物所致疾病涉及到循环、内分泌、神经、呼吸等各系统。
刘先璐刘悦王洋李佳刘成功张哲杨关林
关键词:痰证关联规则病证结合现代文献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和整合药理学对中药桃仁治疗冠心病的分子机制探讨被引量:15
2019年
目前,中医药研究普遍存在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体内过程与活性评价脱节,建立能反映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研究新策略和新方法,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基于整合药理学视角,探索桃仁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的作用机制。测得3个桃仁所含活性化合物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模块,以"节点连接度"的2倍中位数为卡值,选取中药靶标-疾病基因互作网络的核心节点;在此基础上,计算"节点连接度""节点紧密度"和"节点介度"等3个拓扑结构特征值,从而筛选出桃仁治疗CHD的核心靶标,膜联蛋白A2;基于基因本体数据库GO和KEGG通路数据库,确定药物靶标基因所编码蛋白质的分子功能、细胞内定位及其所参与的生物学反应和通路。结合富集计算,预测桃仁治疗CHD可能通过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信号转导、催乳素信号通路、能量代谢、催乳素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结论与现有研究结果有一定呼应,探索出的新靶点、新通路,也可为桃仁治疗CHD进一步验证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张洪源刘光辉王洋刘悦白丽张哲杨关林
关键词:桃仁分子机制冠心病
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心脑合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系统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心脑合病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中文文献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文献检索PubMed和Cochrane图书馆。文献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7年1月6日,检索语种为中英文。纳入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加常规治疗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加常规治疗或单纯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心脑合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疗程4周或4周以上。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的效应模型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若Meta分析的研究个数在10个及以上时,采用倒漏斗图分析检验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1 358例心脑合病病人,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加常规治疗比较显示:临床疗效改善率RR(95%CI)为1.25[1.18,1.32];总胆固醇(TC)改善MD(95%CI)为-0.36[-0.50,-0.22];三酰甘油(TG)改善MD(95%CI)为-0.37[-0.49,-0.2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改善MD(95%CI)为14.29[11.45,17.13];8项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与单纯常规治疗比较显示:临床疗效改善率RR(95%CI)为1.26[1.09,1.46];HDL-C改善MD(95%CI)为0.51[0.41,0.62];乳酸脱氢酶(LDH)改善MD(95%CI)为-12.62[-13.81,-11.43];ESS改善MD(95%CI)为11.90[8.31,15.50];3项研究TC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3项研究LDL-C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3项研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8项研究未提及不良反应情况,5项研究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心脑合病病人,可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清心肌酶水平,提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王洋刘光辉张哲张帆孔德昭杨关林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苯磺酸氨氯地平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