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晗

作品数:35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5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历史地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3篇清代
  • 10篇民国
  • 8篇民国时期
  • 5篇土地利用
  • 5篇清至民国
  • 5篇黄土高原
  • 4篇生态
  • 3篇人口
  • 3篇人口变动
  • 3篇农牧
  • 3篇清至民国时期
  • 3篇垦殖
  • 3篇耕作
  • 3篇沟壑
  • 3篇官员
  • 2篇远程教育
  • 2篇沙地
  • 2篇沙漠化
  • 2篇陕北黄土高原
  • 2篇生态环境

机构

  • 18篇苏州大学
  • 11篇陕西师范大学
  • 7篇复旦大学
  • 3篇陕西广播电视...
  • 1篇陕西省文物保...

作者

  • 33篇王晗
  • 4篇张小永
  • 2篇侯甬坚
  • 1篇余同元

传媒

  • 4篇苏州大学学报...
  • 2篇兰州学刊
  • 2篇陕西广播电视...
  • 2篇苏州教育学院...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农史
  • 1篇史学月刊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开发研究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江苏地方志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清史研究
  • 1篇江南大学学报...
  • 1篇历史地理
  • 1篇人文论丛
  • 1篇黄河文明与可...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代官员的环境感知与地方治理
2022年
《苏州大学学报》2021年6期,12000字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过程在近万年时间内尤为剧烈,这表明在此阶段,人类活动是引起黄土高原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
王晗
关键词:古代文明环境感知黄土高原发祥地
1631-1911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及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米脂县东沟河流域为例被引量:5
2008年
历史时期,人类通过土地利用的方式对黄土高原施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地貌演变与土壤侵蚀的方式与过程,以致带来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同时,水土流失又限制了人类对土地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环境的压力,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清代米脂县东沟河"水冲"现象是在当地居民长期从事土地利用所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伴随着当地居民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强,"水冲"现象出现的频率加强,同时,当地居民出于保护农田、维护城池的目的,对东沟河进行不断的整饬。在此过程中,其修建时间、维修动机以及施工力度都处于逐渐加强的趋势,甚至咸丰年间的连续两次修渠行为被视为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明显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土地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加剧"的实质。
王晗侯甬坚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土地利用
“桃源安否”:民国时期西北开发中地方官员行为分析——以陕北黄龙山区的垦荒运动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中"人(人群)"的社会属性需要重新审视和估量。我们应该在文献整理的同时,结合细致的田野调查,以此为基础去亲身体验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所引起的人类行为,换言之,以接近当时生存条件下的谋生方式来要求研究者,身体力行的感受会带来研究理路的豁然开朗。文章选取民国时期西北开发过程中的黄龙山区垦殖运动为研究对象,梳理相应的历史文献,搜寻出对该区域的开发过程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物(李象九、朱庆澜、安汉等地方官员),并试图对这些个体在施政过程中的行为加以分析,从中摸索出他们如何超越既定方针、政策的束缚,通过对特定区域情况的了解、掌握和研究来贡献一己之力,同时在新区域开发中维护自身的正当性,出色地经受住地方行政的艰巨考验。
王晗
清至民国洛川塬土地利用演变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依据史料和已有研究,恢复了洛川塬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清至民国时期是一个由土地垦殖的初步恢复到土地垦殖力度的增强、垦殖范围的扩大,再至战乱、自然灾害后期的重建以及民国时期土地垦殖发展的过程。地貌的复杂性、降水的不稳定性,对土地开垦造成客观限制;政策制度的推行对土地开垦起到主导作用;而人口因素是土地开垦的根本动力。土地开垦面积随不同时期的人口变化而呈现显著差异,即土地开垦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成正相关关系。洛川塬环境伴随着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强度增强而逐步恶化。这种恶化是地理环境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继而引发土壤侵蚀加剧,并呈现为人为加速侵蚀和自然侵蚀交相混合的共同作用。
王晗侯甬坚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侵蚀
清代毛乌素沙地南缘伙盘地土地权属问题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毛乌素沙地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需要做更为细致的考察。自清初以降,蒙古游牧民在"分旗划界"体制下,逐步开始驻牧生产,同时,内地汉族移民也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但是单纯的人口数量变化、生产方式改变对于构建演变中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合理解释。对于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的土地权属关系的考察揭示出:蒙边垦殖的过程实质上是伙盘地移民社会构建的过程;土地权属问题的变更是蒙边垦殖出现、深化的契机,亦是影响当地自然环境变化的深层原因。
王晗
关键词:土地权属移民社会毛乌素沙地南缘
清代蒙陕农牧交错带土地垦殖过程研究——以怀远县伙盘地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关于明清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变迁,学术界曾对于沙漠化的成因和人类在沙漠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证,并引起过热烈的讨论;其中,人类活动被视为引起农牧交错带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田野考察、发掘民间文献,分析以怀远县伙盘地为代表的蒙陕农牧交错带边外垦殖和环境变化过程,对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加以细致考察与反思,认为清代以来人类作为自然——社会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相当积极地参与了环境变化过程。此一阶段的人类活动(边外垦殖为主),促成了农牧交错带的北移、错位,也推进了土地沙化的进程。
王晗李大伟
关键词:土地沙化
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关系研究 ——以清至民国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伴随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变化与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变化问题已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构建人类活动和环境...
王晗
关键词:人口变动土地利用沙漠化
清代垦殖政策与陕北长城外的生态环境被引量:10
2007年
陕北长城外地区位于蒙陕农牧交错带,属于典型的脆弱生境地带。清代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针对当地汉民承租蒙民土地从事农牧业生产这一环节,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垦殖政策,经历了封禁、招垦、禁垦、拓垦四个阶段,这既是清政府对陕北长城外地区逐步认识和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在政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过程中,制度、政策与权力的结合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具有根本性的驱动作用。
王晗郭平若
关键词:清代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垦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清至民国时期洛川塬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依据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区域——洛川塬土地利用的演变,即1644~1949年土地垦殖由初步恢复到垦殖力度增强、垦殖范围扩大,再至战乱、自然灾害后期的重建以及民国时期土地垦殖发展,进而从自然条件、人口压力、政策、战乱等驱动力因素探讨洛川塬区土地利用演变及对生态退化的影响。地貌的复杂性、降水的突发性,对土地开垦加以限定;政策制度的推行和影响,为土地开垦起到主导作用;而人口因素则是土地开垦的根本动力。土地开垦数额随着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而呈现较为显著的差异,即土地开垦数额和人口数额之间成正相关关系。而具体到特定时期,则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变化趋势。洛川塬及其周边环境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逐步恶化。这种恶化实际上是地理环境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减弱,自然生态平衡失调的结果。
王晗
关键词:生态退化
垦荒与界线:民国时期陕西黄龙山垦区边界纠纷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一、问题的提出和学术史研究许倬云在《试论网络》一文中认为,'一个体系,其最终的网络,将是细密而坚实的结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纲目之间,必有体系所不及的空隙。这些空隙事实上是内在的边陲。在道路体系中,这些不及的空间有斜径小道,超越大路支线,连紧各处的空隙。在经济体系中,这是正规交换行为之外的交易。在社会体系中,这是政治权力所不及的’化外’;在思想体系中,这是正统之外的’异端’'~①。
王晗
关键词:办事处民国时期边界纠纷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