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思波

作品数:15 被引量:15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2篇页岩
  • 8篇孔隙
  • 6篇孔隙度
  • 4篇比表面
  • 4篇比表面积
  • 3篇地台
  • 3篇扬子地台
  • 3篇有机碳
  • 3篇有机质
  • 3篇甲烷
  • 3篇古生界
  • 3篇二叠系
  • 2篇总有机碳
  • 2篇微观孔隙
  • 2篇下寒武统
  • 2篇结构特征
  • 2篇孔隙结构
  • 2篇孔隙类型
  • 2篇寒武统
  • 2篇分析仪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石化石油...
  • 3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5篇王思波
  • 15篇宋之光
  • 11篇曹涛涛
  • 7篇夏嘉
  • 3篇宋叙
  • 2篇曹清古
  • 2篇杨金朝
  • 1篇刘光祥
  • 1篇罗厚勇
  • 1篇周圆圆

传媒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地球化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年份

  • 5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南方古生界页岩吸附特征及控制因素被引量:13
2014年
通过对中国南方古生界上扬子和下扬子地区的页岩甲烷吸附量、有机质丰度、矿物组成和 Tmax 等的分析,研究了总有机碳(TOC)含量、黏土矿物组成和有机质成熟度与页岩甲烷吸附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中国南方古生界页岩样品甲烷吸附量在1.29~4.26 mL/g之间,变化较大,但多数样品吸附量在2.5~3.0 mL/g之间;(2)泥页岩的 TOC 与甲烷吸附量具有正相关关系,显示有机质及其含量是控制页岩吸附的主要因素;但在高过成熟阶段,随成熟度的升高,页岩的甲烷吸附量有下降的趋势;(3)黏土矿物含量与页岩吸附量没有相关关系,尽管个别黏土矿物如蒙脱石显示了一定的吸附能力。
王思波宋之光曹涛涛夏嘉
关键词:总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黏土矿物
下扬子地区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体系特征被引量:19
2016年
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针对其微观孔隙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的现状,对皖南地区野外露头和岩心样品开展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及氮气吸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二叠系页岩主要组分为有机质、石英、伊利石、方解石和黄铁矿,其中黄铁矿多呈草莓体形态与有机质共存,有机质则呈填隙状、薄膜状、条带状和壳体状分布在页岩中。二叠系页岩基本孔隙类型为无机矿物孔(晶间孔、粒间边缘孔、粒内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孔和微裂缝,其中有机孔和微裂缝是优势孔隙类型。不同有机质颗粒中孔隙发育情况差异很大,可能与有机质类型及显微组成有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有机质与黏土矿物充分混合产生縻棱化而形成与有机质相关的晶间孔和微裂缝。压汞法测试结果显示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的页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好、退汞效率高;而以大孔为主的页岩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差、退汞效率低。中大孔的体积百分比随着石英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微孔和过渡孔的体积百分比随可溶有机质增加(S1)呈现降低的趋势;縻棱化有机质是页岩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可能会抑制页岩微孔隙的发育和比表面积的大小,与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有关。
曹涛涛宋之光罗厚勇周圆圆王思波
关键词:孔隙度比表面积二叠系
上扬子区古生界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勘探启示被引量:6
2015年
页岩的微观孔隙是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以及是否具有开采价值的重要指标。对上扬子区遵义、通江、广元等地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上二叠统大隆组的页岩进行采样,运用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和压汞实验对这些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隆组页岩具有很低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其中孔径小于100mm的孔对孔隙度的贡献率在10%左右,主要孔隙类型为草莓体黄铁矿晶间孔:龙马溪组和牛蹄塘组页岩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50%~80%以上的孔隙度来自小于100mm的贡献,主要孔隙类型是干酪根孔隙和溶蚀孔隙。认为页岩微观孔隙的发育与页岩的类型、溶蚀作用以及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曹涛涛宋之光王思波夏嘉
关键词:古生界孔隙结构孔隙度
一种超高压气体吸附分析仪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超高压气体吸附分析仪,包括样品池、恒温箱、主控制器、缓冲釜、汇流板、第一PID温控器、第二PID温控器、PID调压阀、加热器、电脑和真空泵。本实用新型的采用布局合理的管路设计和自动化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
王思波宋之光
文献传递
页岩干燥温度对甲烷吸附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同一样品在不同干燥温度处理后的对比实验显示,在110℃干燥条件下页岩的失水率高于60℃的失水率;而110℃干燥的页岩样品甲烷吸附量也显著高于60℃干燥条件下的甲烷吸附量。可见,干燥温度显然是影响页岩甲烷吸附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页岩的甲烷吸附量受干燥温度的影响,但同一个样品的甲烷吸附曲线形态基本相似,显示干燥温度主要影响到页岩吸附量,但并不影响页岩吸附机理,这表明,较高干燥温度下由于水分的驱除增加了页岩吸附的孔隙。
曹涛涛王思波宋叙宋之光
关键词:页岩气干燥温度失水率
过成熟页岩孔隙结构变化的石英管热模拟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对上扬子区寒武系牛蹄塘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两套过成熟页岩开展了系列温度点石英管热模拟实验,在应用氦孔隙度测试法、高压压汞实验和氮气吸附法等测试技术分析模拟样品孔隙结构参数的基础上,研究了页岩孔隙结构随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两组页岩孔隙度、成熟度随热模拟温度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热模拟后牛蹄塘组页岩孔隙度变化范围介于4.2%?12.2%之间,成熟度介于3.04%?3.46%之间,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介于5.8%?11.1%之间,成熟度介于2.87%?3.38%之间。页岩孔容的增加主要源于介孔、矿物微裂缝以及基质微裂缝的显著增多;(2)牛蹄塘组页岩热模拟后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变化范围分别为0.0031?0.031 cm^3/g和0.47?2.93 m^2/g,而龙马溪组页岩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15?0.054 cm^3/g和3.62?13.93 m^2/g;两组页岩原样的比表面积均来自孔径小于10 nm的纳米孔的贡献,而热模拟后的页岩比表面积则主要来自大于10 nm的孔隙贡献。(3)热模拟后的牛蹄塘组页岩和龙马溪组页岩比表面积与有机碳(TOC)含量减少量成一定的正相关性,与脆性矿物变化量和黏土矿物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小,显示比表面积的变化主要与有机质热演化导致的有机纳米孔的增加有关,而黏土矿物在过成熟阶段趋于稳定,对比表面积变化影响较小。
杨金朝夏嘉王思波宋之光
关键词:孔隙度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热模拟
超高压气体吸附分析仪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超高压气体吸附分析仪;;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本外观设计产品用于对泥页岩超高压气体的吸附量进行测定;;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产品的整体造型;;4.最能表明本外观设计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
王思波宋之光
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含气性能被引量:10
2015年
通过对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杷榔组页岩岩心样品的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及甲烷等温吸附容量等分析,探讨了页岩孔隙结构的发育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有机质对页岩甲烷吸附容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下寒武统页岩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页岩比表面积介于5.64~28.29cm2/g之间,NLDFT微孔及中孔体积分别为0.02~0.54cm3/100g及0.53~3.38cm3/100g。孔隙度、BET比表面积以及微孔体积与TOC含量均呈正相关,显示了页岩有机质对孔隙的控制作用;而过高的TOC含量对页岩有机质孔隙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黏土矿物对孔隙也有一定贡献。下寒武统页岩吸附量为0.30~3.71cm3/g(12MPa),Langmuir最大吸附量介于0.41~4.22cm3/g之间,吸附量与有机碳含量之间大体呈正相关,但高有机碳含量的页岩样品由于具有低的微孔体积及比表面积而表现出相对低的甲烷吸附量。
夏嘉王思波曹涛涛杨金朝宋之光
关键词:孔隙度TOC
中国川东北地区页岩有机质对甲烷吸附一些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川东北地区不同时代和不同干酪根类型泥岩样品的甲烷气体吸附性能进行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甲烷吸附量测定,来探讨该地区泥页岩的储气性能和页岩有机质丰度对其影响作用。
王思波宋之光曹涛涛
关键词:页岩
下扬子地台二叠系页岩储集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被引量:19
2015年
对选自下扬子芜湖地区昌参1井二叠系的页岩样品进行氮气吸附实验和压汞实验来研究其储集物性特征,并结合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影响页岩储集物性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比表面积介于4.70~21.86m2/g之间,平均为12.60m2/g,其中81.80%的比表面积是来自微孔的贡献;页岩孔隙度介于1.18%~4.95%之间,多数页岩样品孔隙度低于4%,其中中大孔(或裂隙孔)贡献了66.38%的孔隙度;渗透率介于(0.001~15.56)×10-3μm2之间。通过对页岩储集物性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得出:1TOC含量是页岩比表面积主要的控制因素,随着TOC含量的增加,比表面积明显增加;2孔隙度随TOC含量增加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可能与孤立分散的有机质粒内孔与裂缝连通性较差以及有机质充填矿物孔隙有关,这说明了有机质主要是贡献比表面积而非孔隙度;微孔和过渡孔体积与黏土矿物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中大孔(或裂隙孔)体积与脆性矿物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说明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可能共同影响页岩的孔隙度;3渗透率与排驱压力呈极好的指数负相关性,排驱压力越小,渗透率越高,就越有利于页岩气的开采。
曹涛涛宋之光王思波夏嘉
关键词:比表面积孔隙度渗透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