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革
- 作品数:88 被引量:495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更多>>
- 水流环境与吴淞江流域的田制(10~15世纪)被引量:12
- 2008年
- 吴淞江流域10-15世纪的圩田系统基本上处于一种大圩系统下。这种系统的功能是狭水以提高塘浦的水位,以此注水吴淞江,以清压浑,防止浑潮淤淀。由于围垦和运河堤的兴建,宋中叶以后吴淞江逐步淤塞,单注吴淞江的出水格局到15世纪发生了质的变化。塘浦提高水位的功能不再重视,大圩不再利于新形成的众浦排水格局的功能发挥,小圩代替了大圩。水流环境的改变导致了圩田制度的变化。
- 王建革
- 关键词:水流
- 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被引量:18
- 2000年
- 本文以民国时期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对蒙古草原地区的调查资料为基础 ,从人与草原环境的关系出发 ,通过分析游牧民冬、夏营地的分区和畜群周期性的移动规律 ,对蒙民传统的游牧业经济及游牧社会做出了初步的分析。本文一个重要的发现是 :传统游牧形态是一个多层次的游牧圈结构 ,其目的是为了在基本的草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 ,实现最大化的草原利用。在避免局部过牧化的同时 ,达到生产的最大化。“打圈子”的游牧业要求与一定的草原地域进行社会整合 ,蒙族社会也经历了一个从聚落游牧到小规模游牧的发展过程。到清代和近代 ,游牧社会在旗———佐领为基础的地域社会上 ,实现其游牧圈与地缘社会的整合。
- 王建革
- 关键词:蒙古族游牧业草原生态
- 近代华北的耕作制度及其生态与社会适应被引量:8
- 2001年
- 一、引 言 在农业技术体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耕作制度的安排。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制度,尽管其内容是技术的,但却是受环境制约的,这个环境不但包括生态环境,同时也包括社会环境。从历史上看,影响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的生态和社会因子几乎都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传统耕作制度。尽管华北的耕作技术体系从古到今并未发生重大的变化,但分析传统耕作制度的最佳时期还是在近代,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
- 王建革
- 关键词:耕作制度冬小麦大豆甘薯华北平原
- 近代华北乡村的社会内聚及其发展障碍被引量:19
- 1999年
- 本文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析,探讨华北乡村的社会内聚性。在传统社会末期,生态压力削弱了乡村的亲和内聚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强制内聚力;部分乡村更为封闭,部分乡村则丧失了内聚性。至于反映人对环境认识的民间信仰网络,对内聚的影响多是负向的,只加强了乡村的封闭性和愚昧性。
- 王建革
- 关键词:乡村
- 小农、士绅与小生境——9—17世纪嘉湖地区的桑基景观与社会分野被引量:1
- 2013年
- 嘉湖地区桑基农业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形成,环境为沼泽地与山水景观。随着农业开发的进行,先形成大围,后分化成小圩。河道亦细化,加上植桑的推广,南宋以后形成桑基农业小生境。小生境中有小水湮和圩田,以此可以形成桑基稻田和桑基鱼塘,明代著名的生态农业正是建立在这一生境基础之上的。在小生境分化的历史过程中,田野景观中的乡绅园林比重越来越小,大片积的柳、松、竹越来越少,小池塘与桑竹景观越来越成为乡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境。
- 王建革
- 关键词:景观生境
- 清代中后期水环境变迁以及引黄济运和灌塘济运被引量:1
- 2022年
- 明清王朝启用大运河进行南北漕运,黄淮运水系交汇于洪泽湖区域,并形成了既治黄又济运的清口水利枢纽。到了后期,随着黄河淤高倒灌,湖底的淤高,清口难以刷黄济运。乾隆末年实行了借黄济运,道光年间又实行了灌塘济运。这两种方法都使淮扬运河淤高。由于黄水不断地进入洪泽湖,湖北部更加淤积抬高。随着大量淮水从山盱五坝下高宝诸湖入江或归海,官方通过高家堰控制下游的水情并控制湖蓄。清口不得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封闭,闭坝和河身抬高又进一步加剧高家堰的危机。借黄济运和灌塘济运进一步淤高了运河和下游黄河,黄淮运河系统大受影响。明清两代形成的以清刷黄的济运系统,处于非常脆弱易崩的状态。
- 王建革
- 关键词:清代
- 太湖东部的湖田生态(15-20世纪)被引量:4
- 2012年
- 明清时期形成于太湖地区东部的湖田,其稻作生态以水环境为中心。由于水环境丰富,存在着一系列的水生条件下的稻作与植物多样性。为了防水灾,人们种植了早稻,再生稻与双季稻也有一套相应的丰水环境下的栽培技术。由于水草和水生植物在产生和物种上的丰富多样,稻作施肥与积肥环境非常好,这些都有利于农业提高复种指数,种植双季稻。清代人口增加,栽桑养蚕兴起,与稻作相结合,形成了桑基稻田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特色,都使湖田地区的稻作生态与太湖东部的其它地区显出不同,这种不同对明清时期江南有特殊的意义。
- 王建革
- 关键词:湖田生态环境太湖
- 江南“活水周流”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对策被引量:8
- 2018年
- 五代以后,江南水网的水流经历了多次大变动。围绕太湖溢流出水环境的变迁,古人在实践中有丰富的"活水周流"经验。五代时期的塘浦圩田水利体系,使太湖以东形成全局式的活水周流形势。宋代以后,吴江长桥的修建和大量小水体的开发,使整体性的周流受阻。通过官方疏浚和治理,仍存在活水周流的局部环境。明代黄浦江承担主要的出水水流以后,活水周流的范围进一步缩小,治水者试图通过管理干支互动恢复局部活水周流,解决死水化和旱田化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太浦河与望虞河作为太湖入江通道缩短了水流的回流路线,联圩体系取代了圩外河的自流。在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情况下,封闭的圩田与水网促进了死水化和污水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古代的活水周流,有益于水环境质量的提高。我们通过历史经验的总结,分析江南河网活水周流的条件,可以为太湖地区水利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 王建革
- 关键词:溢流水网
- 华北平原土壤肥力的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5
- 1998年
- 通过对20世纪以来华北平原土壤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比,揭示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冀北地区的土壤肥力有所下降,而冀南和鲁西北地区有所上升。影响肥力变化的因子包括河流治理、施肥、高产品种使用后种植制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等等。
- 王建革陆建飞
- 关键词:土壤肥力华北平原肥力变化
- 宋元时期江南运河对嘉湖平原圩田体系的影响被引量:9
- 2019年
- 嘉湖平原传统的圩田开发过程形成的农业模式是中国经典的生态农业模式的代表,其中湖州的桑基鱼塘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SH),通过对本区域内圩田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嘉湖平原的圩田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宋元时期嘉湖平原地区沼泽地开发过程中形成以江南运河为主干河道的河网,以运河为框架进行了圩田水利的开发。宋元时期根据嘉湖平原内部的地势与水环境差异,北部形成以荻塘运河为中心的溇港圩田开发模式,中部形成以运河和塘河为中心的围田开发模式,南部以湖杭运河和杭嘉运河为中心形成桑基鱼塘和桑基稻田圩田体系。
- 王建革周晴
- 关键词:嘉湖平原江南运河桑基鱼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