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嵩
- 作品数:20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闽江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文章简化刍议
- 2002年
- 简化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种不断简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在构思阶段尤为突出,它是现代写作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 王嵩
- 关键词:心理机制现代写作学写作风格写作理论写作素材
- “双重篱下”的自由书写——钱歌川侨居美国期间散文创作略论
- 2015年
- 侨居美国的十八年,是钱歌川散文创作绵长生命的最后一个时期,创作随笔小品三百余篇,结集出版文集八部,占其全部散文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形成了其散文创作的第四个高潮,在他散文创作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人们对钱歌川这一时期的散文了解较少,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钱歌川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在基本承续其散文小品一贯风格的同时,以更为自由的写作心态,任意走笔,在写作题材、文化态度、表现手法、文字风格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表现了其疏朗澄澈的人格智慧、贯通中西的深厚学养和深切的生命体验。不过也有一些知识小品存在直白枯燥堆砌知识的现象,流于抽象和冷硬枯燥。
- 王嵩
- 关键词:钱歌川散文创作
- 苏青散文:直言谈相的世俗书写
- 2013年
- 苏青散文当年一纸风行,而今重新进入广大读者视野,主要在于她直言谈相的世俗书写迎合了当时上海市民社会的趣味,契合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热的潮流。苏青的创作动机、文学趣味、文学观念、个人经验,决定了她关注"饮食男女",并以世俗化、平民化的审美眼光观照庸常琐碎的市民生活,以平凡实在的审美趣味,表现市民阶层独特的文化心理,以泼辣大胆放言无忌的行文,洗去了"饮食男女"的浪漫与理想,这正是苏青散文的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当然,过于强调生理本能和实利考量也表现出苏青的褊狭和缺失;过于关注日常生活表象以及一些过于直露甚至粗俗的表达,也在某种程序上使其散文不够含蓄,缺少韵味,从而影响了其散文的品位。
- 王嵩
- 关键词:苏青散文
- 从禁锢到失范——谈苏青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
- 2008年
- 苏青作为"历史复杂"的作家,曾长期被划入另册,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失踪者。新时期以来,苏青研究复苏并逐渐形成"苏青热"。然而,在取得诸多研究成果的同时,苏青研究中也出现了诸如任意拔高其人其文,片面阐释其创作意义,价值标准缺失等问题,表现出苏青研究中的某种失范倾向。
- 王嵩
- 关键词:失范
- 自由的精神自由的文——从文体特征看五四散文成功的原因
- 2007年
- 在相同的历史语境中,未经更多观念揭示,未经更多倡导试验的五四散文,其成绩却超出了作为文学革命先锋的诗歌以及小说、戏剧。个中原因,历来有多种解释,最普遍的就是散文有悠久而优秀的传统,五四散文植根于传统之上,受外国的影响最少。也有一些史著从散文文体特性角度进行阐释,但往往限于篇幅或并非行文重点所在,还不够深入具体。五四散文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散文自由自在的抒写形态、突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表达的直接性、文化本体性等文体特征深深地契合了五四追求自由、个性的时代精神,更加适合于思想启蒙的需要;而五四时期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相对自由的言论、出版空间则为散文的发展繁盛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 王嵩
- 关键词:五四散文
- 纪实传真,重史轻文——论胡适的传记文学观
- 2009年
- 胡适是现代首先提出"传纪文学"概念、积极从事相关研究的现代传记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也是最早从事现代传记文学写作,躬身践行其理论主张,自成一家的创作者;更是终生不懈、卓有成效的现代传记文学倡导者,在现代传记文学开创、发展上,有着独到的贡献。胡适以西方传记文学为参照,批评中国传统传记;以史鉴和教化的经世致用目的,倡导以"纪实传真"为核心的现代传记文学。作为开创者,胡适的传记文学主张与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偏颇疏漏,如源于史传传统、功利目的、学术思想的重史轻文的偏向;对中国传统传记文学评价上的武断片面。因此时下不少论者认为胡适的传记文学主张片面肤浅,许多已为后人超越。然而在胡适所处的时代,这一切都富有创造和挑战性。对一个开风气的人,不能苛求。何况胡适对中外传记文学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比较研究,创作上有自己独到的风格特色。时至今日,他的理论主张与传记作品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历史地陈述和解释胡适的现代传记文学主张与实践,是当下传记文学研究与创作必不可少的一步。
- 王嵩
- 关键词:史传传统
- 以简驭繁 返本开新——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浅析
- 2013年
- 潘新和的中国写作教育史、写作教育思想史研究,不仅具有写作学研究的拓荒意义,更具有学术研究导向意义。他在许多人忙于横向引入,忙于建构新体系的大背景下,站在现代写作学的制高点上审视梳理传统,以期返本开新。他的《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抉发出历史悠久、卷秩浩繁的中国写作教育思想史中"三对矛盾",以简要清通的文字,疏通中国写作教育思想内在脉络,勾勒其演化轨迹,收到了以简驭繁之效。作为第一部"中国写作教育思想史",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王嵩
- 关键词:返本开新
- 五四散文源流辨析被引量:1
- 2008年
- 周作人等关于五四文学革命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晚明小品与英国随笔合成现代散文源流的主张,在现代散文研究中影响至深。近年随着闲适、抒情小品热的出现,这一观点更是经常被人称引细化。但是,从五四时期的历史语境、文化心态、文学观念以及阅读接受看,晚明小品的影响极为有限;而从散文品种的丰富繁多,风格体式的多样化看,晚明小品至多影响小品散文,严格讲只有言志派小品散文。五四散文以中国优秀的散文传统为基础,在承续清末新文体的同时,自觉吸取以英法随笔为主的外国散文观念,主动借鉴外国散文作品,从而完成了自身的理论建设和文体尝试,并由此获得了现代品性。
- 王嵩
- 关键词:五四散文晚明小品新文体外国散文
-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论胡适散文的文学史地位
- 2011年
- 或许出于独尊抒情的所谓"文学散文"观,胡适散文往往被摒之于"散文"之外,成为现代文学史、散文史上的失踪者。胡适散文在许多专家学者那里评价不高,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于议论拙于抒情,不合一般意义上散文以抒情为主的观念;二是语言以清楚明白著称,被视为流于浅近,缺乏含蓄幽远的韵致。在大散文的视野下,胡适散文应该在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占有重要地位。这样既合于悠久深厚的汉语散文传统,也符合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实际。而胡适散文清楚明白的语言和长于议论的特点,既是其自觉的追求,也是其散文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支重要流派的原因所在。
- 王嵩
- 关键词:文学史地位
- 理性的观察与情感的“阻隔”——从《参战》看陈西滢“理智”的得失
- 2006年
- 以“理智”自许的陈西滢,在《参战》中却情绪化地对“这样的中国人”以“呸”相向,引来一片责骂。但综观《西滢闲话》,他的“呸”以及不赞成向列强“宣战”的态度,又是理性的观察与判断。陈的理性精神使其对民众的弱点及“宣战”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但单向度的理性思考、与民众情感的“隔”,又导致他社会文化视野不宽,对民众认识的片面性。
- 王嵩
- 关键词:陈西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