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华枫

作品数:26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细胞
  • 7篇肿瘤
  • 4篇胰腺
  • 4篇基因
  • 4篇癌细胞
  • 3篇短发夹状RN...
  • 3篇胰腺癌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脑炎
  • 3篇乙型脑炎病毒
  • 3篇腺癌
  • 3篇卵圆细胞
  • 3篇免疫
  • 3篇脑炎
  • 3篇脑炎病毒
  • 3篇发夹
  • 3篇肝癌
  • 3篇肝癌细胞
  • 3篇肝硬化
  • 3篇COX-2

机构

  • 1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0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26篇王华枫
  • 7篇徐可树
  • 4篇高亚博
  • 4篇金晓龙
  • 4篇肖家诚
  • 4篇钱伟
  • 3篇汪步海
  • 3篇钱爱华
  • 3篇周霞
  • 3篇李琪
  • 3篇李为光
  • 2篇张敏
  • 2篇袁菲
  • 2篇徐昊平
  • 2篇贲其稳
  • 2篇张本炎
  • 2篇翟歌
  • 2篇孙蕴伟
  • 2篇李彪
  • 2篇曹海霞

传媒

  • 2篇胃肠病学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诊断学理论与...
  • 2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畜牧与兽医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肝脏
  • 1篇癌症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 1篇中华内分泌外...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 3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短发夹状RNA对人肝癌细胞环氧合酶-2的抑制作用
2006年
目的:构建针对人环氧合酶-2(COX-2)基因编码区的短发夹状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质粒,观察其在不同时间点对人不同肝癌细胞株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人COX-2mRNA编码区作为RNA干扰靶点,构建shRNA真核表达载体质粒WBH1和WBH2,应用阳离子脂质体分别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Bel7402,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blot法分别观察两株细胞转染后24,48,72,和96h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检测抑制效果.结果:质粒在HepG2细胞和Bel7402细胞中的转染率分别约为60%和54%.WBH1导入细胞24,48,72和96h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OX-2mRNA表达抑制率,HepG2细胞分别为18.5%,88.6%,52.8%和42.4%(P<0.01).Bel7402细胞分别为9%,45.1%,70.1%和56.3%(P<0.01).Western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抑制率,HepG2细胞分别为10.3%,80.5%,45.3%和39.0%(P<0.01);Bel7402细胞分别为8.3%,40.2%,66.4%和35.6%(P<0.01).质粒WBH2对COX-2的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针对人COX-2的shRNA能高效特异的抑制不同肝癌细胞株的COX-2表达.HepG2细胞和Bel7402细胞分别以48h和72h抑制效果最明显.56.3%(P<0.01).Western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抑制率,HepG2细胞分别为10.3%,80.5%,45.3%和39.0%(P<0.01);Bel7402细胞分别为8.3%,40.2%,66.4%和35.6%(P<0.01).质粒WBH2对COX-2的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针对人COX-2的shRNA能高效特异的抑制不同肝癌细胞株的COX-2表达.HepG2细胞和Bel7402细胞分别以48h和72h抑制效果最明显.
王华枫徐可树钱伟汪步海
关键词:短发夹状RNACOX-2肝细胞癌
交感神经和肌间神经丛在胃电刺激调控胃慢波中的作用
2005年
目的研究胃交感神经及肌间神经丛在电刺激调控胃慢波活动中的作用,确定胃电起博的神经机制和作用环节,为今后起搏器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1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刺激组,各5只。全部大鼠植入浆膜电极,电刺激组大鼠行胃电刺激至胃慢波被完全控制。植入电极组不行电刺激。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和脊髓后角C fos蛋白表达。结果电刺激组大鼠胃慢波全部被完全控制,所需能量为2 70±80 .6ms ,2mA。2组大鼠脊髓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均未见C fos阳性神经元,而后角浅层均见散在C fos表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植入电极组胃窦肌间神经丛未见C fos阳性神经元,电刺激组胃窦肌间神经丛可见C fos阳性神经元。结论适宜参数的胃电刺激可完全控制大鼠胃慢波。肌间神经丛参与胃电刺激调控胃慢波,而交感神经则无明显作用。
孙圣斌柳锋霖王华枫钱伟侯晓华
关键词:电刺激胃慢波交感神经肌间神经丛
IL-13和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通过检测白介素13(IL-13)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结节性甲状腺肿(NG)中的表达,研究诊断PTC的辅助指标,并阐明两者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至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甲状腺手术标本160例(其中PTC80例,NG8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TC及NG中IL-13和CXCR4的表达情况。结果IL-13在PTC中表达率为93.75%,明显高于NG组的表达(8.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4在PTC中表达率为82.50%,明显高于NG组的表达(15.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TC中,IL-13和CXCR4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IL-13和CXCR4可做为PTC的预判指标,其高表达提示甲状腺结节恶性倾向。
蔚青金晓龙叶蕾朱延波吴华成崔斌王卫庆杨小妹王华枫高亚博肖家诚
关键词:甲状腺白介素13趋化因子受体
乙型脑炎病毒持续感染株E区序列变异与病毒性状的关系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乙型脑炎病毒(JaGAr-01株和Nakayama株)持续感染变异株性状与E区基因序列的关系。方法将两种乙脑病毒野生株分别感染人肝癌KN73细胞,建立乙型脑炎病毒持续感染系。采用PFU法进行病毒滴度测定;为探讨持续感染病毒的增殖性,将两种病毒野生株及其持续感染株分别感染KN73细胞;利用E区特异引物以RT-PCR法得到两种病毒E区基因片段,应用基因测序反应进行序列分析,并对两种病毒株E区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在KN73细胞中两种持续感染株的增殖性比野生株明显低下。E区基因测序显示与JaGAr-01野生株比较,其持续感染变异株有4个氨基酸发生置换(第61位酪氨酸→天门冬氨酸,第219位组氨酸→酪氨酸,第384位缬氨酸→谷氨酸,第418位脯氨酸→丙氨酸);持续感染Nakayama株与其野生株相比有11个氨基酸发生置换(第51位精氨酸→丝氨酸,第61位酪氨酸→天门冬氨酸,第83位赖氨酸→谷氨酸,第123位丝氨酸→精氨酸,第209位精氨酸→赖氨酸,第227位脯氨酸→丝氨酸,第276位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第290位精氨酸→赖氨酸,第387位赖氨酸→精氨酸,第418位亮氨酸→脯氨酸,第454位精氨酸→甘氨酸)。对比还显示基因变异后的持续感染JaGAr-01株和持续感染Nakayama株氨基酸排列的相同性达99.2%。结论乙脑病毒的持续感染变异株增殖性低于野生株;乙脑病毒变异株E区存在基因变异。
徐可树李琪王华枫周霞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肝卵圆细胞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2007年
肝卵圆细胞是一类存在于成年肝脏、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当肝脏发生严重损伤且肝细胞再生障碍时,卵圆细胞被激活并大量增殖,参与肝脏损伤的修复与重建。肝卵圆细胞增殖分化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现就肝卵圆细胞的定位、来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王华枫肖家诚
关键词:肝卵圆细胞细胞因子氧化应激
肝细胞癌中DcR3表达与卵圆细胞增殖的可能关系
2008年
目的研究DcR3(一种新的凋亡相关分子)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情况及其与卵圆细胞增殖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以探讨卵圆细胞增殖活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对52例HCC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同时标记肝细胞分化标记物hepatocyte paraffinl(HEP)、胆管标记物CK7/CK19、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以及DcR3,半定量分析卵圆细胞形态数量和凋亡细胞数量的关系。结果在所有HCC肿瘤旁硬化组织的反应性小胆管中,均可见CK7、CK19和DcR3的表达,而在52例HCC中有23例见部分肿瘤细胞表达CK7和/或CK19,36例部分肿瘤细胞表达DcR3。其中23例CK7和/或CK19阳性病例中,21例同时有DcR3阳性(91.3%),而29例CK7/CK19阴性病例中仅有15例(51.7%)DcR3阳性表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HCC中存在CK7和/或CK19阳性表达的卵圆细胞,表明卵圆细胞在部分HCC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这些病例多数有DcR3高表达,同时可见DcR3高表达于癌旁硬化组织反应性小胆管中,这些均提示DcR3的抗凋亡作用可能与卵圆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关。
高亚博王华枫金晓龙肖家诚
关键词:卵圆细胞DCR3增殖肝细胞癌
短发夹状RNA抑制COX-2表达对人肝癌细胞株黏附侵袭力的影响
第一部分短发夹状RNA对人肝癌细胞株COX-2的抑制作用 目的构建针对人COX-2基因的短发夹状RNA真核表达载体质粒,观察shRNA对人肝癌细胞COX-2表达的影响,为探讨RNA干扰作用及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设计合成...
王华枫
关键词:短发夹状RNACOX-2肝癌
文献传递
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的建立与CT诊断价值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研究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大鼠原位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15只,实验组B组35只。B组大鼠经尿道膀胱内灌注MNU每两周一次,每次2 mg,共4次。A组大鼠用生理盐水以同样的方法灌注。于第14周末对两组大鼠进行膀胱CT扫描诊断,并且处死后取膀胱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B组28只大鼠CT扫描膀胱均见明显异常,表现为局部肿块突起或膀胱壁不规则增厚、密度不均,病理诊断均为膀胱癌。A组13只大鼠经CT扫描未发现膀胱肿瘤,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组织。结论MNU可以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的建立。CT扫描可作为大鼠原位膀胱癌诊断的可靠方法,并能为肿瘤的化疗或放疗等后续实验提供更好的大鼠模型。
唐小莹潘春武孙俊黄蔚王华枫沈周俊
关键词:MNU原位膀胱癌CT诊断
^(18)F-FDG PET-CT与增强CT在胰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比较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CT)、增强计算机断层摄影(CT)在胰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和临床等综合手段证实的31例胰腺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别观察其CT图像中胰腺病变处的形态、密度、强化程度、胰胆管扩张、转移及PET显像胰腺病灶感兴趣区(ROI)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单纯PET、增强CT、PET-CT、PET-CT结合增强CT检测对胰腺疾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31例胰腺病变的患者中,胰腺恶性肿瘤20例,良性病变11例。单纯PET对胰腺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5.0%和54.5%,而PET-CT的诊断特异度高于单纯PET,PET-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增强CT[(85.0%、81.8%、83.9%)比(75.0%、72.7%、73.1%)]。PET-CT结合增强CT检查对胰腺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9%。增强CT诊断Ⅰ期和Ⅱ期胰腺癌的灵敏度高于PET-CT,但对于Ⅲ期和Ⅳ期胰腺癌患者,PET-CT则可发现更多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胰腺恶性病变的SUVmax为1.7~18.9,良性病变的SUVmax为0.6~5.0,良恶性病变间平均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检查将功能学与解剖形态学显像相结合,在胰腺肿瘤的诊断与分期中的作用优于单纯PET或CT检查。对于胰腺癌的T分期,增强CT优于PET-CT,而PET-CT在显示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方面优于增强CT,两者各有优缺点。在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中,PET-CT检查结合增强CT能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
张淼李彪王华枫鲍昭芳张敏徐昊平翟歌
关键词:肿瘤胰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背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是一种并非罕见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近年报道的例数明显增多。目的:总结SPNP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收治的13例SPN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α1-抗胰蛋白酶(AT)、α1-抗胰凝乳蛋白酶(AC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CD56、CD10、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等的表达。结果:526例胰腺肿瘤患者中,13例(2.5%)诊断为SPNP,男女比例为1∶5.5,平均年龄31.5岁,瘤体平均直径8.0cm。术前影像学诊断SPNP者6例(46.2%)。组织形态学显示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成实性片状区和假乳头结构。影像学显示4例浸润血管和周围组织,其中1例发生肝转移。免疫组化示α1-AT、α1-ACT、波形蛋白均呈阳性,11例NSE阳性,无胰岛素和胃泌素阳性者。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SPNP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免疫组化检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手术治疗对SPNP的疗效较好。
贲其稳曹海霞李百文王华枫袁耀宗王建承
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免疫组织化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