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焦克勤

作品数:77 被引量:1,436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68篇天文地球
  • 10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2篇冰川
  • 15篇青藏高原
  • 14篇气候
  • 14篇青藏
  • 11篇气候变化
  • 11篇径流
  • 10篇降水
  • 9篇冰芯
  • 8篇天山乌鲁木齐...
  • 8篇古里雅
  • 7篇冻土
  • 7篇多年冻土
  • 6篇气温
  • 5篇第四纪
  • 5篇天山乌鲁木齐...
  • 4篇冻土区
  • 4篇多年冻土区
  • 4篇气温变化
  • 4篇西昆仑
  • 4篇西昆仑山

机构

  • 7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东华理工大学
  • 3篇乌鲁木齐市气...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名古屋大学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河海大学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核工业北京地...
  • 1篇陇东学院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浙江林学院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江西理工大学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作者

  • 77篇焦克勤
  • 20篇韩添丁
  • 18篇叶柏生
  • 16篇姚檀栋
  • 11篇赵林
  • 11篇乔永平
  • 11篇杨惠安
  • 11篇李忠勤
  • 9篇郑本兴
  • 8篇李韧
  • 8篇井哲帆
  • 7篇沈永平
  • 7篇丁永建
  • 6篇肖瑶
  • 5篇杨志红
  • 5篇姚济敏
  • 4篇孙琳婵
  • 4篇李世杰
  • 4篇秦大河
  • 4篇皇翠兰

传媒

  • 32篇冰川冻土
  • 3篇科学通报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中国科学(B...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理科学
  • 2篇第一届中国大...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极地研究
  • 1篇山地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东华理工学院...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6篇2003
  • 11篇2002
  • 2篇2001
  • 5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5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夏季积雪中δ^(18)O的时空变化被引量:7
2002年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东支表层和浅层粒雪中δ18O的变化 ,δ18O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消融和蒸发对粒雪中δ18O的影响 .分析表明 :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无高度效应 ,受消融的影响 ,且有时出现反高度效应 ;消融和蒸发的结果使得来自同一降水的表面粒雪易发生稳定同位素的富集 ,下伏层中δ18O的变化受上覆雪层中消融水的影响 .采样期间发现 ,不同时段采样系列中的δ18O与降雪初始平均温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
章新平姚檀栋焦克勤孙维贞
关键词: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粒雪氧同位素夏季积雪大气降水
天山天格尔山南北坡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对新疆天山天格尔山南北坡气温变化的不同特征的分析,揭示该区域气候增温过程的原因和环流形势.分析得出:山前平原地区气温上升幅度远大于中山带和高山区,冬季增温是年平均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北坡及山前地区升温幅度大于南坡,昌吉1...
韩添丁叶柏生焦克勤
关键词:气温变化
文献传递
用树木年轮重建天山中部近350a来的降水量被引量:75
2001年
单相关普查表明 ,乌鲁木齐河谷树轮年表与上年 7月至当年 2月降水相关显著 .西白杨沟及波尔钦沟两个树轮差值年表可较好地重建出天山中部近 35 0a来该时段的降水量 ,解释方差达 6 2 % .经用统计参数、独立降水资料、历史气候记载、冰川及其它资料多方面验证 ,表明近 35 0a的降水重建序列是可信的 .降水特征分析指出 :天山中部降水可划分出 3个偏湿期 (16 71(?)— 16 92年 ,1716— 1794年 ,182 5— 186 6年 )和 3个偏干期 (16 93— 1715年 ,1795— 182 4年 ,186 7— 196 9年 ) .其后两个偏湿期与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前的第二、第三道终碛垄相对应 ,经推算 ,相应年降水量比现今分别偏多约 5 9mm及 30mm .天山中部上年 7月至当年 2月的降水具有 5、10、5 3~ 5 4、3 7及 3 3a的变化准周期 ,在1716— 196 9年间存在着明显的变干趋势 ,并在 1831年发生过突变 .重建降水序列对乌鲁木齐。
袁玉江李江风胡汝骥刘潮海焦克勤李忠勤
关键词:降水量气候资料
古里雅冰帽气候环境记录被引量:26
1994年
古里雅冰帽极低的冰温和冻结到冰床等特征决定了该冰帽贮存了理想的气候环境记录。氧同位素、微粒含量、阴离子、阳离子等参数清楚的年际和季节循环特征,是该冰帽冰芯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的准确断代的基础。冷期时稳定氧同位素值减少、微粒含量和各被测化学元素增加,而暖期时稳定氧同位素值增大、微粒含量和各被测化学元素减少的特征以及各种突发事件记录的合理解释将是系统恢复该冰帽所记录的各种气候环境的钥匙。古里雅冰芯记录表明,80年代中后期在这里发生的气候变暖是过去几十年最强烈的一次。
姚檀栋焦克勤李忠勤施维林李月芳刘景寿皇翠兰谢超L.G.ThompsonE.M. Thompson
关键词:古里雅冰帽古气候气候环境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高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80-2010年的物质平衡、水文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1号冰川1980-2010年的各高度带物质平衡特征,进而分析了1984-2010年纯积累和纯消融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气象要素、冰川融水径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号冰川物质平衡处于持续的负平衡,纯积累量与年降水的相关系数为-0.16,纯消融量与年均温的相关系数为0.61,与夏季(6-8月)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78.2010年1号冰川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消融年(bn=-1 327 mm),整个冰川处于消融区(平衡线高度大于海拔4 484 m,积累区面积为0),同时东、西支冰川各高度区间的物质平衡变化也与往年度显著不同,说明2010年是1号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特殊年份,也有可能1号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亏损变化阶段.对其径流数据的分析还表明,温度对径流的影响大于降水对径流的影响.
蒲红铮韩添丁李向应鲁承阳焦克勤王进
关键词:径流
青藏高原有无大冰盖之争的现状被引量:4
1995年
青藏高原有无大冰盖之争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达80余年。争论包括有无覆盖整个高原的大冰盖和有无局部小冰盖,以及它们的形成年代,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以少数西方探险家为主,论据不足,难于开展讨论;从50年代至70年代,以中国学者为主的没有大冰盖论占绝对优势;80年代至今中外学者众多、文献数百篇,是大争论的高潮。预示不久的将来,争论将逐渐平息,出现新的青藏高原科研热,进入更全面地、系统地建立起西藏和高亚洲地质历史演化及其对东亚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系列新理论的新时代。
郑本兴焦克勤郑文兰
关键词:冰盖第四纪青藏高原
乌鲁木齐河流域径流增加的事实分析
<正>对应于新疆气候转型过程,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径流呈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河源区1号冰川水文点、跃进桥水文站及出山口英雄桥水文站径流在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增大趋势,其增加过程的转折时间不尽一致;乌...
韩添丁丁永建叶柏生焦克勤
文献传递
中国天山过去43年大气环境变化:来自冰芯草酸根记录的证据被引量:6
2005年
中、低纬度地区山地冰川有机酸记录的研究是目前国际冰芯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之一。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为一中纬度山地冰川。对其冰芯的草酸根含量的分析显示,其冰芯所记录的过去43 年草酸根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在一个背景值基础上存在着含量的突变峰值。草酸根的背景值含量在1 ng/g左右,在部分冰芯段,其含量甚至低于测试分析的检测限;而大多数草酸根峰值的含量都达到或超过了10 ng/g。草酸根的平均含量为3.6 ±9.2 ng/g ( x±1σ, N=534),其中70%以上由峰值构成。50年代后期是草酸根的一个低值期,平均含量略高于本底值;至60-70年代达到最高值,平均含量为5.0ng/g;80年代草酸根平均含量又下降到接近50 年代后期的水平;至90年代回落到本底值附近。草酸根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对大气所造成的污染。其过去43 年平均含量的变化大致与中国西部工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相一致,是西部区域大气污染变化的一种反应。
李心清秦大河蒋倩江伟焦克勤
关键词:草酸冰川冰芯大气污染
乌鲁木齐河源冰碛物的ESR测年研究被引量:16
2002年
应用ESR测年技术对采自乌鲁木齐河源区上望峰、下望峰与高望峰的冰碛物进行了测年 ,上望峰冰碛年代为 (35± 3 .5)kaBP ;下望峰冰碛 3个年代分别为 (1 71 .1± 1 7)kaBP、(1 76± 1 8)kaBP、(1 84.7± 1 8)kaBP ;高望峰冰碛年代为 (459.7± 46)kaBP .经对ESR测年结果的可靠性讨论并结合地貌地层与已有的1 4C年代、ESR年代数据得出 :上望峰冰碛沉积于MIS 2相对应的末次冰期晚期 ;下望峰冰碛系两次冰川作用沉积的 ,公路之上冰碛于MIS 4相对应的末次冰期早期沉积的 ,以下老的冰碛沉积于MIS 6相对应的冰期 ;河源区最老的冰碛高望峰冰碛形成于MIS 1 2相对应的冰期 .高望峰冰碛年代同时还表明本段天山至少于此时已经上升到与当时冰川气候相耦合的高度 ,进入了冰冻圈 ,开始发育冰川 .
赵井东周尚哲崔建新焦克勤业渝光许刘兵
关键词:ESR测年冰碛物冰冻圈冰川
古里雅冰芯中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记录研究被引量:307
1997年
通过对古里雅309m冰芯上部268m的研究,重建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根据对古里雅冰芯 δ^(18)O的研究,可以清楚地划分出阶段1(冰后期)、2(末次冰期冰盛期)、3(末次冰期间冰阶)、4(末次冰期早冰阶)和5(末次间冰期).阶段5又可分出a,b,c,d,e 5个亚阶段.古里雅冰芯δ^(18)O记录明确地显示了青藏高原温度变化和太阳辐射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太阳辐射是驱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古里雅冰芯记录与北极格陵兰冰芯和南极Vostok冰芯的对比研究表明,这些相距遥远、不同地区冰芯所记录的大的冷暖事件变化是一致的.但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是不一致的.青藏高原地区变化幅度大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姚檀栋施雅风秦大河焦克勤杨志红田立德L.G.ThompsonE.Mosley-Thompson
关键词:冰芯末次间冰期气候变化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