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克亚

作品数:326 被引量:1,902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5篇期刊文章
  • 78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9篇医药卫生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化学工程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27篇脊柱
  • 93篇腰椎
  • 58篇融合术
  • 56篇椎体
  • 52篇微创
  • 51篇手术
  • 42篇后凸
  • 40篇脊柱侧
  • 37篇骨折
  • 35篇畸形
  • 32篇脊柱侧凸
  • 32篇侧凸
  • 31篇椎间盘
  • 30篇节段
  • 30篇骨质
  • 30篇骨质疏松
  • 28篇椎弓
  • 28篇椎弓根
  • 27篇椎间孔
  • 26篇脊柱融合

机构

  • 316篇中国人民解放...
  • 16篇中国科学院
  • 9篇解放军医学院
  • 6篇武警部队
  • 5篇成都体育学院
  • 5篇河南医科大学...
  • 4篇济宁医学院
  • 4篇北京理工大学
  • 4篇河南医科大学
  • 4篇濮阳市油田总...
  • 4篇广西中医药大...
  • 3篇清华大学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装甲兵工程学...
  • 3篇北京市创伤骨...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泰山医学院附...
  • 2篇泰安市中心医...

作者

  • 323篇毛克亚
  • 162篇王岩
  • 119篇张永刚
  • 102篇王征
  • 100篇张雪松
  • 93篇肖嵩华
  • 65篇刘郑生
  • 62篇刘保卫
  • 60篇陆宁
  • 50篇张西峰
  • 47篇王继芳
  • 37篇朱守荣
  • 32篇崔庚
  • 25篇刘建恒
  • 24篇唐佩福
  • 22篇卢世璧
  • 20篇郝立波
  • 19篇毛克政
  • 18篇郑国权
  • 18篇熊森

传媒

  • 30篇解放军医学院...
  • 29篇中国脊柱脊髓...
  • 20篇脊柱外科杂志
  • 17篇中国矫形外科...
  • 10篇中国临床康复
  • 9篇第十一届全军...
  • 8篇中华创伤骨科...
  • 7篇中国修复重建...
  • 7篇中华创伤杂志
  • 7篇中国组织工程...
  • 7篇中国组织工程...
  • 6篇中华骨科杂志
  • 5篇医用生物力学
  • 5篇中华外科杂志
  • 5篇中国骨伤
  • 5篇生物医学工程...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武警医学

年份

  • 4篇2023
  • 4篇2022
  • 8篇2021
  • 10篇2020
  • 13篇2019
  • 7篇2018
  • 11篇2017
  • 43篇2016
  • 20篇2015
  • 12篇2014
  • 21篇2013
  • 23篇2012
  • 16篇2011
  • 22篇2010
  • 22篇2009
  • 11篇2008
  • 14篇2007
  • 20篇2006
  • 21篇2005
  • 11篇2004
3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后镇痛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22年
背景腰椎微创融合术后患者常出现中重度疼痛不适,因此术后疼痛控制尤为重要。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广泛应用于胸、腹、腰部手术镇痛。然而目前尚未有文献报道竖脊肌阻滞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目的探讨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MIS-TLIF术后镇痛效果及患者早期活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MIS-TLIF手术患者81例,A组为竖脊肌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男性9例,女性10例;B组为单纯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男性13例,女性17例;C组为静脉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男性14例,女性18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镇痛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率、术后下地时间及排气时间。结果三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后6 h、12 h时VAS评分均低于B组和C组(P<0.05),在术后24 h、48 h时VAS评分低于B组,在72 h时三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三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下地时间明显快于其余两组(P<0.05),术后排气时间较C组更快(P<0.05)。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镇痛为MIS-TLIF术后患者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缩短了早期下地活动时间。
任博文韩振川刘庆祖吴剑慧刘建恒毛克亚
关键词:镇痛腰椎氟比洛芬酯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后腹部变化及消化功能的改变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腹部变化及消化功能的改变。方法:2009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后凸畸形患者53例,其中男48例,女5例。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截骨节段为L1~L3。在术前及术后18个月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K),在全脊柱三维CT重建图像上测量正中矢状面腹部面积(AMSPA)、正中矢状面剑突到脊柱前缘的最短距离(MD)及肝门、两侧肾门、脾门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记录术前、术后18个月体重、ODI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RS-22)量表评分。术后18个月对患者消化功能进行评估,食量增加不明显为A组,食量明显增加为B组;大便频率无明显改变(3~4天1次)为1组,大便频率改善明显(1~2天1次)为2组。结果:术后18个月53例患者ODI及SRS-22量表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GK较术前明显变小(P〈0.05),MD、AMSPA和体重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肝门、脾门、左侧肾门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右侧肾门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29例患者大便频率较术前有所增加,24例改善不明显;33例食量较术前明显增加,20例食量增加不明显。术后18个月1组与2组患者的年龄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的年龄、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1组GK明显大于2组(P〈0.05),A组GK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对AS后凸畸形患者,通过截骨矫形手术可以缓解脊柱屈曲对脏器的挤压、改善受挤压脏器的位置;术后患者消化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赵陆刘超张永刚郑国权唐翔宇张国莹付君郭鸿飞毛克亚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腹部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旋转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矢状位旋转程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参数包括:肺活量(lung volume capacity,VC)、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MVV)、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maximum expiratory flow volume,PEF)、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和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根据肺功能实测值计算所有肺功能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对其躯干进行术前三维CT重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膈肌旋转角(diaphragm rotation angle,DA)和T1-S1 Cobb角,应用相关软件对正中矢状面上测量的DA和术前T1-S1 Cobb角及肺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30例患者的VC为(68.26±6.78)%,MVV为(56.71±6.90)%,FVC为(69.10±6.34)%,FEV1为(43.24±5.67)%,FEV1/FVC为(46.48±3.81)%,PEF为(78.07±11.91)%,IRV为(54.85±6.37)%,ERV为(63.37±19.73)%;DA为-28.18°±9.67°,T1-S1 Cobb角为49.17°±7.43°。DA与T1-S1 Cobb角呈负相关(r=-0.5337,P〈0.05),与VC和FVC、PEF、IRV、ERV呈正相关(r=0.6184、0.3893、0.4966、0.3732、0.3633,P〈0.05),与FEV1、FEV1/FVC和MVV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在矢状位上的旋转程度随后凸程度的增加而加重,肺功能随膈肌旋转程度增加而下降。
赵陆刘超张永刚郑国权唐翔宇张国莹付君郭鸿飞毛克亚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肺功能
后路广泛松解手术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胸椎矢状面矫形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在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进行广泛松解对脊柱矢状面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至2009年收治的37例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病例,其中女26例,男11例,手术时年龄在14—22岁,平均17.3岁,主胸弯Cobb角在70~100。之间。按照术中脊柱后方结构的松解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为后路广泛松解,选择主胸弯顶椎附近的3个节段行Ponte截骨术,其余所有节段行下关节突切除术,共15例;B组为后路单纯软组织松解,共22例。根据术前胸椎后凸角(TKA)大小,进一步将A组病例分为A1亚组(术前TKA〈40°),A2亚组(术前TKA〉40°),将B组病例分为Bl亚组(术前TKA〈40°),B2亚组(术前TKA〉40°),回顾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以及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松解方法在胸椎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差异。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大于B组(P〈0.05);A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至平均27.4°,矫正率为68.1%;B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至平均35.6°,矫正率为56.9%。A1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26.8°,平均增加9.2°,B1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12.5°,平均丢失3.1°,两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28.4°,平均矫正24.9°,B2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39.1°,平均矫正10.3°,两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深部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随访2年,无明显矫形丢失,外观和躯干平衡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在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广泛的松解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胸椎后凸,同时可以增加主�
张国莹张永刚张雪松王征毛克亚王岩
关键词:脊柱侧凸骨钉
特发性脊柱侧凸多节段Ponte截骨术对恢复胸椎后凸的疗效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在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后路矫形手术中,多节段Ponte截骨术对保持和恢复胸椎后凸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42例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Lenke 1型IS患者,按照术中脊柱后方结构松解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7例采用多节段Ponte截骨术,截骨部位均选择在胸弯顶椎附近连续3个节段;B组25例采用单纯软组织松解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累及节段、冠状面Cobb角、胸椎后凸角、Risser指数及侧方弯曲像柔韧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前后摄脊柱站立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1例发生硬膜损伤、脑脊液漏,术后俯卧、切口加压后自行愈合;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8年。均无神经损伤、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明显矫形丢失,外观和躯干平衡均明显改善。A、B组术后1周及2年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及2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及2年冠状面Cobb角及矫正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及2年的胸椎后凸角及角度改变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enke 1型IS后路矫形手术中,通过多节段Ponte截骨术,在矢状面能够有效保持和恢复胸椎后凸,在冠状面对矫正率无明显影响。
张国莹张永刚张雪松王征毛克亚王岩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凸截骨术胸椎后凸
脊柱结核301临床分型方法
:根据173例脊柱结核建立的数据库,研究眷柱结核的新的分型方法,并对新的分型方法进行临床验证。 方法:回顾性分析测量173例有完整资料的脊柱结核。根据有无炎症、脊髓神经损伤,制订脊柱结核301临床分型系统。统计各...
张西峰王征张雪松夏志敏王岩肖嵩华刘郑生张永刚刘保卫朱守荣陆宁毛克亚
关键词:脊柱结核疗效评价
弯角椎体成形装置对单侧椎弓根穿刺角度及骨水泥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应用弯角椎体成形装置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并与传统的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比较,观察弯角椎体成形装置对术中穿刺角度及骨折椎体内骨水泥分布的影响。 方法114例单椎体OVCFs患者,其中54例应用弯角穿刺PVP,60例应用单侧穿刺PVP,术后3 d对手术椎体行CT扫描,测量术中穿刺角度和统计骨水泥分布。 结果弯角PVP组中51节椎体骨水泥呈中心分布,单侧穿刺PVP组46节椎体骨水泥呈中心分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在所有骨水泥中心分布的椎体中,T10~T12弯角PVP的穿刺角度为(11.39±2.12)°,单侧PVP的穿刺角度为(14.16±2.61)°;L1~L2弯角PVP的穿刺角度为(12.01±1.85)°,单侧PVP的穿刺角度为(15.92±2.04)°;L3~L5弯角PVP的穿刺角度为(14.59±2.51)°,单侧PVP的穿刺角度(19.45±1.7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0;P=0.000)。 结论应用弯角椎体成形装置治疗OVCFs,与传统的单侧椎弓入路PVP比较,在可以保证骨水泥双侧强化的前提下,减少术中穿刺的内倾角度,降低了术中穿破椎弓根内壁、损伤神经的风险。
寇红伟周权发刘宏建尚国伟吴志彬王俊魁马宏道皮国富李鹏毛克亚
关键词: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穿刺角度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切口注射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用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TLIF)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采用MI-T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和患者自控镇痛组(B组),研究过程遵循双盲对照原则。A组患者术后在切口周围环形全层给予1%罗哌卡因注射100.0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20.00 m L)。B组患者术后给予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A)。术后(2 h、6 h、12 h、24 h)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镇痛满意度、镇痛补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 h、6 h 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1例患者进行了镇痛补救,B组术后有4例患者进行了镇痛补救。A组(77.8%)术后镇痛满意率明显优于B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8%和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TLIF术后切口周围局部注射罗哌卡因较PCA效果更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增加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
韩振川毛克亚王博熊森张雅斌刘建恒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脊柱融合术酰胺类镇痛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并发症分析被引量:25
2010年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并发症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126例颈椎OPLL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所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干预措施及恢复情况。结果:前路组51例患者中,脑脊液漏7例(13.7%),均因对骨化的后纵韧带进行打磨、分离所致,经腰大池置管并在切口局部加压后愈合,3例术后出现轻微头痛,余4例无特殊症状;喉返神经损伤4例(7.8%),未予特殊治疗,均在术后10d~3周内恢复正常,短期吞咽困难2例(3.9%),均于1周内缓解,其原因与术中显露术野时过度牵拉有关;喉上神经损伤1例(2%),限制患者进水及含水食物,加强护理,2周后恢复,主要原因与手术节段位置较高、显露困难和操作粗暴有关;食管瘘1例(2%),予禁食水、静脉加强营养,局部保持通畅引流等治疗,于术后6周痊愈,可能与牵拉过度和操作不慎有关;2年随访时发现邻近节段退变8例和内置物下沉2例,均无临床症状,继续密切观察。后路组75例患者中,颈项部疼痛9例(12%),给予对症治疗,2年随访时均有所缓解,其原因与后方软组织剥离或椎小关节破坏有关;颈部屈伸活动明显受限7例(9.3%),主要因为长节段内固定所致,未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未特殊处理;C5神经根麻痹6例(8%),通过加强患肢力量训练,辅以神经营养药物,术后3~8个月恢复,主要与减压后脊髓持续移位对C5的牵拉效应有关;骨化明显进展5例(6.7%),发生机制包括术后局部应力改变、不稳等,颈椎生理前凸消失3例(4%),二者均未诱发或加重症状,继续密切随访;硬膜外血肿1例(1.3%),术后13h及时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后症状迅速缓解,主要原因与第一次手术止血不佳有关。结论:颈椎OPLL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均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术前�
陈超王岩张雪松肖嵩华张永刚刘郑生王征毛克亚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
非甾体抗炎药联合肌松剂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对比研究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联合肌肉张力松弛剂与传统单纯NSAIDs治疗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选取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29例,随机分组,单盲给药,联合用药组和两个对照组各43例。联合用药组给予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及肌肉张力松弛剂盐酸乙哌立松,另两组分别单独给予罗非昔布和盐酸乙哌立松。比较三组用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经8周治疗后平均Womac关节炎指数评分和平均OA严重程度指数改善联合用药组均显著优于两单独用药组。联合用药组显效率较另两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两种不同药理作用的联合———NSAIDs的抗炎作用与肌松剂的缓解疼痛及痉挛作用,可使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蔡谞冯常智缪力毛克亚梁向党王岩刘郑生王继芳卢世璧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联合用药肌松剂膝关节骨关节炎
共3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