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春岳

作品数:24 被引量:9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1篇腰椎
  • 9篇前路
  • 8篇颈椎
  • 6篇颈前
  • 6篇颈前路
  • 6篇关节
  • 5篇腰椎小关节
  • 5篇手术
  • 5篇椎小关节
  • 5篇小关节
  • 5篇节段
  • 5篇脊柱
  • 4篇多节段
  • 4篇切除
  • 3篇多节段颈椎
  • 3篇多节段颈椎病
  • 3篇异体
  • 3篇异体骨
  • 3篇植骨
  • 3篇软骨

机构

  • 23篇中南大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柳州市工人医...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作者

  • 24篇段春岳
  • 15篇胡建中
  • 12篇王锡阳
  • 7篇吴建煌
  • 6篇张宏其
  • 4篇吕红斌
  • 4篇曹勇
  • 4篇葛磊
  • 4篇徐大启
  • 2篇吴天定
  • 2篇吴祖同
  • 2篇邓强
  • 2篇蒋卫红
  • 2篇张保亮
  • 2篇周炳炎
  • 1篇庞晓阳
  • 1篇王万春
  • 1篇刘少华
  • 1篇刘金洋
  • 1篇康意军

传媒

  • 4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骨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第25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路固定颈前路鼻内镜辅助病灶清除治疗上颈椎结核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后路固定颈前路鼻内镜辅助病灶清除治疗上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上颈椎结核12例,均先行后路上颈椎侧块螺钉及颅骨钉棒系统固定及植骨,其中4例寰椎并枢椎结核行枕颈融合者植骨于枕颈部,8例枢椎结核仅在寰枢椎间植骨再行前路鼻内镜辅助结核灶清除。结果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均得到满意重建,经术中镜下及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结核病灶全部清除。手术时间160~250(198±27)min;术中出血量300~500(388±61)ml。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无脑脊液漏发生。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8~14(10±2)分提高至10~16(14±2)分。结论后路融合可使颈椎获得较好稳定性,前路鼻内镜下能彻底清除病灶,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此术式治疗上颈椎结核效果满意。
段春岳王锡阳蒋卫红徐大启黎俊豪张宏其胡建中
关键词:上颈椎鼻内镜脊柱融合术
早期后-前路Ⅰ期手术治疗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颈椎管扩大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钉棒固定,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椎间盘切除以及钛网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技术在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56例,患者入院后即安装头环行颅骨牵引,适度复位后早期手术。先取俯卧位行后路手术,植入钉棒系统实现损伤部位的减压、复位和固定。通过部分切除关节突和撬拨、撑开等方法使骨折复位,采用旋棒技术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患者改仰卧位,拆除颅骨牵引装置,行前路椎体或椎间盘次全切除,再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及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及CT,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及椎管减压情况,以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37例获得随访,失访19例,其中因死亡失访8例。随访时间9.0~35.0(平均13.7)个月。颈椎均获复位,损伤节段稳定,无植骨不融合病例。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或脱出,未出现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12例末次随访时仍残留颈部疼痛,12例并发颈后伤口感染,经抗炎治疗后I期愈合,13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大多数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对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早期采用I期后路侧块钉棒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获得良好复位,椎管前后方压迫均能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即刻稳定,方便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段春岳胡建中王锡阳吴建煌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早期手术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兔腰椎融合区软骨内成骨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对兔腰椎融合区软骨内成骨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新西兰兔行双侧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左侧植入自体髂骨,右侧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所有实验兔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术后1周开始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共4周;对照组予以假治疗。于手术结束及超声治疗结束时摄腰椎后前位X线片观察融合情况;组织学检测观察融合区形态学结构,并计数软骨细胞。结果:治疗组X线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切片发现治疗组融合区骨小梁结构丰富,软骨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髂骨组与人工骨组治疗后软骨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能提高兔腰椎后外侧融合的植骨融合率,其可能机制是促进软骨内成骨。
吕红斌徐大启王锡阳胡建中段春岳张保亮
关键词:低强度脉冲超声腰椎后外侧融合羟基磷灰石人工骨髂骨
组合磁场辅助治疗纳米羟基磷灰石/双相磷酸钙移植兔腰椎后外侧融合形态学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组合磁场(CMF)治疗及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涂层对双相磷酸钙(BCP)人工骨移植兔腰椎后外侧融合形态学。方法48只兔根据骨移植物及CMF治疗随机分成6组(G1~G6)并进行腰椎后外侧融合(PLF)。术后1周开始CMF治疗,30min/d,治疗8周后处死实验动物。场发射透视电子显微镜(FESEM)、组织学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分析。结果横突间形成连续骨桥,新生骨小梁长人生物支架内,形成骨性结合。G1-C6各组组织学融合评分分别为(7.25±1.16)、(5.00±0.76)、(5.88±1.64)、(5.87±1.25)、(6.50±1.60)和(5.25±1.91)分,CMF治疗和nano—HA涂层显著提高脊柱融合率、融合评分(P〈0.05)。G2、C3、G5和G6组人工骨内胶原矿化率评分分别为(3.125±0.640)、(3.625±0.520)、(2.875±0.830)和(3.375±0.520)分,nano—HA涂层显著提高人工骨内胶原矿化率,BMP-2在G2、G3、G5和G6组表达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177±0.057、0.169±0.030、0.088±0.049和0.109±0.038;TGF-β1在G2、G3、G5和C6组表达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155±0.023、0.144±0.031、0.097±0.027和0.100±0.037。CMF显著提高融合区BMP-2和TGF-β1表达(P〈0.05)。结论CMF和nano—HA涂层都能够促进脊柱融合,改善融合效果。CMF联合nano—HA/BCPP移植PLF可作为一种新的脊柱融合方式。
卓祥龙胡建中李兵吕红斌吴祖同周京泳徐大启段春岳
关键词:组合磁场腰椎后外侧融合
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31例采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和腰部功能,按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29.68±9.64)个月。手术时间(79.16±22.43)min,透视次数2.71±0.78。患者术前VAS为7.09±0.94,术后3个月为1.45±1.23,末次随访为1.27±0.92,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前ODI为56.03±6.64,术后3个月为16.45±6.83,末次随访为13.03±4.96,术后及末次随访OD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优2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5%。术后2例出现部分髓核残留,1例术后内镜翻修,1例保守治疗。1例术后即刻出现神经根刺激痛,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采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入路相对简单,透视次数少,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刘少华张宏其段春岳高琪乐
分节段与长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目的探讨前路分节段与长节段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对8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其中累及3个间隙的62例,累及4个间隙的24例。分别行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内固...
吴建煌段春岳胡建中张宏其王锡阳
关键词:多节段颈椎病
文献传递
分节段与长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目的:探讨前路分节段与长节段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科室对8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其中累及3个间隙的62例,累及4个间隙的24例。分别行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
吴建煌段春岳胡建中张宏其王锡阳
关键词: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自体及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并节段性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被引量:20
2009年
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06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17~50岁。其中胸椎结核8例,胸腰段结核4例,腰椎结核10例。均以胸腰背部疼痛首诊,伴瘫痪症状者10例,Frankel分级B级3例,D级7例。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旁脓肿形成者8例,1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入院时平均血沉55mm/h,术前平均血沉35mm/h。全部病例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行病灶清除、自体骨和/或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以及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根据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侧位X射线平片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评价植骨融合情况。本组无术中并发症,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术后1周平均血沉20mm/h,术后1~3个月全部降至正常范围。22例患者随访6~14个月,术后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至终末随访时均无感染和结核复发,无内固定失败,全部患者结核治愈。10例伴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B级3例均恢复到D级,D级7例均恢复到E级。术后1周后凸Cobb角较术前减小[(12.7±7.1)°,(31.2±10.6)°,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2.9±7.3)°,(12.7±7.1)°,P〉0.05]。提示后路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结核行之有效的方法。
徐大启王锡阳葛磊张保亮段春岳胡建中
关键词:经椎弓根植骨脊柱结核
分节段与长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前路分节段与长节段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8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其中累及3个间隙的62例,累及4个间隙的24例。分别行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手术和分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根据X线检查Cobb角及JOA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颈椎曲度变化、内固定稳定程度、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分节段手术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更好,术后手部功能改善情况、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两种术式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节段颈前路手术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段春岳吴建煌胡建中张宏其王锡阳
关键词:多节段颈椎病
基于影像学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研究活体腰椎小关节结构三维分布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基于小关节三维重建图像分析软骨下皮质骨厚度、小关节面面积及关节间隙宽度的三维分布情况,研究其结构特点及变化规律,并比较腰痛患者及健康人中这些参数的差别。方法对90名研究对象分别行仰卧位CT扫描,获取L1~S1 5个节段小关节的二维图像,重建后分别获得软骨下皮质骨、小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的三维面点云图。研究上述参数在整个关节面上、以及关节面的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比较它们在不同腰椎节段、性别、年龄及症状组中的差异。结果 (1)软骨下皮质骨厚度方面,在上关节突,头端区最厚;在下关节突,尾端区最厚。中央区的厚度明显小于其他各区。各区之间的差别在低位节段腰椎中(L4/5,L5/S1)较明显。(2)小关节平均面积为(173.2±3.6)mm2,且随腰椎节段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大,L4/5节段以下及40岁以上更加明显。腰痛患者上关节突关节面的面积明显较下关节突关节面的面积大(L5/S1节段除外)。腰痛患者的小关节面积明显大于健康人。(3)小关节间隙平均宽度为(1.46±0.08)mm,随年龄增加而变窄,40岁以上者更明显,女性均较男性宽,腰痛患者则显著变窄。分区比较时,关节面头侧关节间隙较尾侧间隙宽,中央区的间隙普遍较周围区宽,这些差别在腰痛患者及下3个节段中更明显。结论计算机图像处理及重建分析技术可以较准确的测量三维空间内形状复杂的小关节的相关参数。小关节各结构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这些特点与关节面形态、关节间应力及关节退变等因素有关,反映了长期的负荷状态下人体结构的适应性改变。
段春岳吕红斌胡建中
关键词:小关节CT扫描皮质骨应力分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