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剑钊

作品数:10 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小麦
  • 7篇冬小麦
  • 4篇小麦产量
  • 4篇累量
  • 4篇积累量
  • 3篇氮积累
  • 3篇氮积累量
  • 3篇同基因
  • 3篇籽粒
  • 3篇籽粒产量
  • 3篇基因
  • 3篇基因型
  • 3篇不同基因型
  • 2篇带间距
  • 2篇氮效率
  • 2篇叶面
  • 2篇砂姜
  • 2篇砂姜黑土
  • 2篇黑土
  • 2篇干物质

机构

  • 10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0篇段剑钊
  • 7篇王永华
  • 6篇郭天财
  • 4篇冯伟
  • 3篇朱云集
  • 3篇李刘霞
  • 3篇胡卫丽
  • 1篇晁岳恩
  • 1篇马冬云
  • 1篇谢迎新
  • 1篇李世莹
  • 1篇贺利
  • 1篇康国章
  • 1篇李晓
  • 1篇靳海洋
  • 1篇孟庆阳
  • 1篇王永霞
  • 1篇郭彬彬
  • 1篇赵丽

传媒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营养复配剂叶面喷施对冬小麦干热风抗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干热风在我国冬麦区灌浆期频发,对小麦生产造成危害。本试验配制不同新型营养复配剂在小麦灌浆前期进行叶面喷施,研究其对冬小麦干热风抗性的影响,旨在确立减轻干热风灾害高效实用的方法。[方法]以冬小麦品种‘豫农 186’和‘国麦 301’为供试材料,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进行田间试验。花后第 14 天在叶面喷施 5 种营养复配剂,即 CK (10 mg/kg 吐温 80)、A (0.2%硫酸锌、0.3%磷酸二氢钾、1%尿素和 10 mg/kg 吐温 80)、B (A + 0.02%壳寡糖)、C (A + 0.1%海洋多糖)和 D (0.3%磷酸二氢钾和 10 mg/kg 吐温80)。灌浆期内 5 月 9 28 日,每隔 3 天,取样测定旗叶 SPAD 值、旗叶甜菜碱含量、籽粒灌浆速率、根系活力,收获后测产并考种。[结果]干热风胁迫下,与喷施 A 相比,喷施 B 和 C 能显著提高小麦灌浆期绿色功能叶数量,显著提高旗叶 SPAD 值和甜菜碱含量,B 处理效果优于 C 处理。相比于 CK,喷施 A、B 和 C 营养复配剂均能提高小麦根系活力,三个处理在灌浆期变化不一。喷施其它营养复配剂均能有效提高灌浆速率,B 处理效果最显著;喷施 B 营养总配剂对强势粒灌浆速率的促进作用最大,喷施 C 营养总配剂对弱势粒灌浆速率的提升效果最好。4 个营养复配剂均能增加‘豫农 186’和‘国麦 301’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3.24%~15.0%和 3.11%~31.4%,具体表现均为 B > C > A > D > CK,其中 B、C 与 A 三处理间均差异显著。[结论]干热风危害下,在常规磷酸二氢钾、硫酸锌、尿素等组成的营养复配制剂中添加壳寡糖和海洋多糖能有效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旗叶 SPAD 值和甜菜碱含量,延缓叶片衰老,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千粒重,提高收获指数,实现减害稳产的目的,添加海洋多糖的效果不如壳寡糖。
刘文欢李胜楠侯阁阁杨家蘅段剑钊朱云集
关键词:冬小麦壳寡糖
宽幅播种下带间距对冬小麦衰老进程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2
2015年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百农矮抗58’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宽幅播种(播幅8 cm)种植方式下不同带间距7 cm(KF7)、12 cm(KF12)和17 cm(KF17)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衰老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行距20 cm,播幅1—2 cm)相比,宽幅带播种植方式的花后旗叶叶绿素降解缓慢,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成穗数和产量提高。宽幅带播下不同带间距处理间差异因品种类型而异,矮抗58品种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整体呈现为KF12>KF17>KF7,兰考矮早八品种表现为KF7>KF12>KF17,而MDA变化规律则相反。试验条件下,多穗型品种矮抗58以KF12处理、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以KF7处理花后叶绿素含量高,MDA含量低,抗氧化酶活性强,叶片衰老进程缓慢,产量结构协调,最终产量最高。
冯伟李世莹王永华康国章段剑钊郭天财
关键词:冬小麦带间距衰老
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氮效率差异及相互关系
为小麦科研与生产中氮高效利用的品种选育和栽培调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20个小麦品种进行氮效率筛选和类型划分,比较分析了不施氮(N0)、施纯氮180kg.hm-2(N180)...
王永华胡卫丽李刘霞段剑钊郭天财
关键词:氮效率氮积累量籽粒产量冬小麦
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27
2013年
为给氮高效利用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土培盆栽试验,以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20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不施氮(N0)、施纯氮180kg·hm-2(N180)、360kg·hm-2(N360)三种施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氮利用效率和氮响应度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间、相同基因型不同施氮水平间小麦产量、氮积累总量、氮利用效率和氮响应度存在显著差异。与N0相比,施氮处理的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氮素积累总量均显著提高,大多数品种的收获指数表现为施氮处理大于不施氮处理,但多数小麦品种的氮素收获指数却随施氮水平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N0=0.944**,rN180=0.919**,rN360=0.981**),氮利用效率与氮素积累量之间亦呈极显著正相关(rN0=0.944**,rN180=0.919**,rN360=0.982**)。以氮利用效率和氮响应度为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基因型划分为高效弱响应、高效强响应、低效弱响应和低效强响应4种类型。由此说明,在现代高产小麦的育种过程中,高肥育种兼顾低肥水平下的表现,在一定范围内可同时对小麦氮高效利用和氮强响应型进行遗传选择。
王永华胡卫丽李刘霞段剑钊郭天财
关键词:冬小麦基因型籽粒产量氮利用效率氮积累量
小麦物质积累分配和穗粒数形成对施氮量的响应被引量:15
2018年
为探究小麦物质积累分配和穗粒数形成对施氮量的响应,本试验以大穗型品种周麦16(V1)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V2)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施氮量:0(N1)、180(N2)、360kg·hm^(-2)(N3),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物质积累分配和小花发育及穗粒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对氮肥的响应差异主要表现在开花-成熟期;适宜施氮量(180 kg·hm^(-2))有利于两品种增加干物质总量和氮素同化量,成熟期同化物和氮素营养向穗部分配比例均高于N1、N3水平,分别达到48.07%、79.81%和43.61%、76.51%,为可孕小花发育成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两品种小花数动态表现一致,随播后累积生长度日增加均呈先上升后速降再缓降的趋势,且大穗型品种周麦16小花分化总数较多,达到21.73×10~4个·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完善小花数、花后5 d可结实小花数和成熟期穗粒数均有提高,但在施氮量增加至360 kg·hm^(-2)时则有所降低;施氮量为180kg·hm^(-2)条件下,周麦16和豫麦49-198的上述3个指标分别较N1和N3提高了34.04%、11.28%,38.16%、0.79%,38.79%、3.37%和21.56%、6.82%,21.49%、7.10%,14.38%、7.09%。在不同施氮量下两品种的产量表现均为N2>N3>N1,其中周麦16在180 kg·hm^(-2)下穗粒数达到39.78个·穗^(-1),产量达到8 788.14 kg·hm^(-2);豫麦49-198穗粒数达到32.12个·穗^(-1),产量达到8 434.49 kg·hm^(-2)。综上,180 kg·hm^(-2)有利于2种穗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均衡发展。本研究结果为不同穗型品种小麦适宜施氮量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家蘅赵丽李胜楠朱云集冯伟段剑钊
关键词:施氮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穗粒数
基于倾斜遥感观测的小麦白粉病胁迫下叶绿素含量监测被引量:5
2019年
为了探讨多角度遥感在白粉病胁迫下监测小麦叶绿素含量的适宜角度,以易感白粉病品种偃展4110和中感白粉病品种国麦301为试验材料,获取三种不同生长环境(病圃田、接种田和自然感病田)下抽穗至灌浆期小麦冠层多角度反射光谱及叶绿素含量,分析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多角度反射率的关系,建立白粉病胁迫下小麦叶绿素含量监测模型。结果表明,由红边波段构建的光谱参数对白粉病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变化反应敏感。优化筛选出的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在前向角度观测时优于垂直角度观测,而垂直观测角度好于后向角度观测,整体上以前向20°最佳。植被指数中,光谱参数RES(红边对称度)表现较好,在前向20°下的监测精度达0.725。因此,在前向20℃观察条件下可用RES对白粉病危害后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变化进行有效监测。
齐双丽贺利段剑钊谢迎新冯伟李晓张振永王君
关键词:遥感小麦白粉病叶绿素含量
黄淮砂姜黑土区强筯小麦品质现状及基因型与环境效应被引量:8
2018年
为明确黄淮砂姜黑土区强筋小麦品质现状及基因型与环境对品性状质的影响,于2011-2013连续3年对黄淮五省砂姜黑土区不同强筋小麦品种进行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黄淮砂姜黑土区强筋小麦不同品质性状的变异程度不同,其中,籽粒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不完善粒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省份小麦籽粒各项品质指标均值均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江苏省小麦的沉降值最大,山东省小麦的面筋指数和降落数值均最高。不同省份小麦的不同品质指标的达标率不同,其中,硬度指数平均达标率最高(91.4%),吸水率平均达标率最低(58.7%);从平均达标率来看,江苏最高(81.5%)。采用AMMI模型对不同区域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及稳定时间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来说,济麦20稳定性较好,衡观35和郑麦366对环境比较敏感;周口点对小麦品质鉴别力最大;新麦19和郑麦366形成时间较稳定,郑麦7698和郑麦366的稳定时间变异较小;潍坊和滨州点对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的鉴别力较大。
常莹莹王永华王永霞马冬云段剑钊
关键词:黄淮麦区砂姜黑土强筋小麦品质性状
宽幅播种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7
2015年
为了研究宽幅播种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宽幅播种(播幅8cm)不同带间距7cm(KF7)、12cm(KF12)和17cm(KF17)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条播(CK),宽幅带播种植方式的群体数量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增加,其中以KF7处理最高,KF12次之。生物量和产量性状的带间距效应因品种而异,多穗型品种矮抗58干物质生产量、产量、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带间距效应均以KF12最高,KF17次之;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干物质生产量、穗粒数及产量的处理间差异则为KF7处理最高,其次KF12,而千粒重则为KF17最高,KF12次之,CK最低。研究表明,相比于CK,多穗型品种矮抗58以KF12处理进行管理,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以KF7处理进行管理,各自增产效果明显。本研究可为小麦宽幅播种选择适宜的带间距配置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段剑钊李世莹郭彬彬张元帅冯伟王永华朱云集郭天财
关键词:冬小麦带间距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土壤酶活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为探究耕作方式及秸秆还田处理对砂姜黑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河南省商水县砂姜黑土地区设置深耕秸秆不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和旋耕秸秆不还田4个处理,以超高产小麦品种周麦27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对不同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冬小麦籽粒产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20~40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不同处理间差异大多不显著,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0~20cm土层深耕秸秆不还田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0~20cm土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小麦生育期内不同处理间有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而在20~40cm土层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小麦生育期内秸秆还田处理下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深耕秸秆不还田处理在拔节期和成熟期高于旋耕秸秆不还田处理。不同处理间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小麦生育期内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深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旋耕秸秆不还田。深耕秸秆还田处理对比其他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千粒重,但其有效穗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孟庆阳王永华靳海洋晁岳恩段剑钊郭天财
关键词:砂姜黑土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土壤酶活性冬小麦产量
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氮效率差异及相互关系
为小麦科研与生产中氮高效利用的品种选育和栽培调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20个小麦品种进行氮效率筛选和类型划分,比较分析了不施氮(N0)、施纯氮180kg.hm(N)、360k...
王永华胡卫丽李刘霞段剑钊郭天财
关键词:基因型氮效率氮积累量籽粒产量冬小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