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坚
- 作品数:11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蜚蠊密度及德国小蠊抗药性监测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黄浦区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种群构成,以及德国小蠊对3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有效防治德国小蠊侵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开展蜚蠊监测,采用药膜法开展德国小蠊抗药性实验测定。结果黄浦区2022年1—12月共布放粘蟑纸1200张,有效粘蟑纸1139张,阳性49张,粘捕率为4.30%,捕获蜚蠊253只,总密度为0.22只/张夜,其中德国小蠊248只,黑胸大蠊3只,美洲大蠊2只。监测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环境的蜚蠊密度有明显差异,农贸市场密度最高,其次为中小餐饮机构。抗药性结果显示高效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残杀威对黄浦区德国小蠊现场品系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分别为213.51、155.36、96.02 min,德国小蠊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分别是90.09、3.84、8.45。结论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是黄浦区蜚蠊防治的重点。
- 樊坚金姝青陈茜茜曹晖温和毅高强
- 关键词:德国小蠊抗药性
- 二氧化碳与BG-lure引诱剂诱蚊效果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比较BG-trap捕蚊器在现场使用CO_(2)和BG-lure引诱剂(BG)的诱蚊效果。方法2020年8—9月,设置2处现场,间隔100 m,每个现场设置2个点位,分别布放1个BG-trap捕蚊器,彼此间隔5 m。每个点位设置不同流量CO_(2)及不同数量BG,次日同一现场2个捕蚊装置交换位置。收集各捕蚊器所捕捉的蚊虫,分类和记录捕获的蚊虫种类、性别和捕获数,并进行统计。结果BG+/CO_(2)-和BG-/CO_(2)+捕获白纹伊蚊密度分别为14只和31只,淡色库蚊分别2只和16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5,-4.873,P<0.05)。在BG+条件下,CO_(2)+组白纹伊蚊雌蚊、淡色库蚊雌蚊和白纹伊蚊雄蚊密度分别是CO_(2)-组的2.6(25/9.5)、12.0(12/1)和3.0(12/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19,-4.592,-3.284,P<0.01),提示吸引白纹伊蚊雌蚊、淡色库蚊雌蚊和白纹伊蚊雄蚊CO_(2)更有效;在BG-条件下,CO_(2)+组白纹伊蚊雌蚊、淡色库蚊雌蚊和白纹伊蚊雄蚊密度分别是CO_(2)-组的1.8(18/10)、15.5(15.5/1.0)和2.0(9.0/4.5)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8,-5.259,-2.508,P<0.05);在CO_(2)+条件下,BG+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密度分别是BG-组的1.4(43.5/31)和0.78(12.5/16.0)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3,0.709,P>0.05);在CO_(2)-条件下,BG+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是BG-组的1.0(14/14)和2.0(2.0/1.0)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0,-1.000,P>0.05);在BG-条件下,添加0、1和2份干冰捕获白纹伊蚊雌蚊密度分别为10只、17.5只和18只,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2,P<0.05),捕获淡色库蚊雌蚊分别为1只、13只和18只,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81,P<0.05),但添加1份和2份干冰捕获白纹伊蚊雌蚊和淡色库蚊雌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2,-0.540,P>0.05);在CO_(2)-条件下,添加0、1和2份BG捕获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雌蚊分别为10只、10只、9.5只和1只、1只、1.5只,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0,0.477,P>0.05)。结论使用BG-trap捕蚊器监测中,CO_(2)诱蚊效果优于BG�
- 金姝青樊坚曹晖高强冷培恩
- 关键词:二氧化碳
- 不同环境与昼夜时段成蚊密度的季节变化趋势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索上海中心城区地带不同环境及不同监测时段成蚊密度的季节变化趋势。方法选取5个监测点和2个特定时段采用人诱停落法进行连续194 d的成蚊动态监测研究。结果人诱停落法2012年194 d共捕捉到成蚊1 666只,季节变化趋势分析,第1时段和第2时段成蚊密度高峰分别集中在7月下旬和6月上旬,分别为4.60和1.52只/(人·次),2监测时段旬分布差异显著(χ2=221.528,P<0.01);5个监测点的成蚊密度均集中于7月份,但旬分布差异显著(χ2=91.570,P<0.01),1、3和4号点高峰均出现于7月下旬,分别为5.41、1.09和5.50只/(人·次),5号点和2号点分别出现于7月上、中旬,分别为1.50和1.00只/(人·次)。结论人诱停落法不同监测时段与监测点成蚊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上海市中心城区应加强蚊虫监测,针对不同环境与不同昼夜时段蚊虫的季节变化建立更有效的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报体制。
- 高强周毅彬冷培恩丁志伟徐康樊坚曹晖
- 关键词:微环境
- 上海市中心城区成蚊种群动态及新变化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为全面掌握上海中心城区蚊虫种群动态及新变化,选取城区蚊虫较易出现的公园和绿化区域环境类型(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地区),采用CO:诱捕法进行连续超过220d的成蚊动态监测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224d共捕捉到蚊虫20826头,包括3属6种;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为上海中心城区优势蚊种(构成比分别为71.8%和19.7%);不同蚊种季节分布差异性显著,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高峰期分别位于5~6月和7~8月,且整体上淡色库蚊密度高于白纹伊蚊(除8月下旬外,其余均P〈0.05),三带喙库蚊在7月中下旬显著上升(分别为681和580头/旬);蚊虫13变化趋势波动幅度较大,在相同的月份或季节亦出现较大日变化差异;将2008~2011年历史监测数据与2012年进行趋势比较,仅个别年份间有显著相关性:不同年份间的旬分布亦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提示,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优势蚊种仍为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该两种蚊种的季节分布与某些文献报道存在差异,主要由上海城区的气候特点决定;上海城区的蚊媒防治工作仍应针对这两种蚊虫的季节分布采取针对性的有效防控措施,此外三带喙库蚊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不断提高,为上海城区的蚊媒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 高强曹晖周毅彬丁志伟樊坚冷培恩
- 关键词:蚊虫监测种群动态
- 上海市黄浦区2008—2015年蚊虫消长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黄浦区蚊虫种群、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蚊虫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辖区内5个具有代表性的室内生态环境作为监测点,采用人工小时法,每年3—11月,按照每月3次的频率分别在上、中、下旬用电动吸蚊器各监测1次,每次每个点15 min。结果 2008—2015年共捕获蚊虫成虫677只,平均蚊虫密度为2.6只/(人·h),我区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2008—2015年上海市黄浦区蚊密度每年的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2012—2014年。不同生态环境蚊虫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居民住宅区、公园、机关、学校宿舍。2008—2015年蚊虫密度逐月分析显示,蚊类在每年6—7月和9—10月有2个峰值出现。结论黄浦区优势蚊种主要为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每年6—7月和9—10月是蚊类出现的高峰时间。建议加强蚊虫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加强对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
- 樊坚曹晖周艺彪姜庆五
- 关键词:蚊虫种群
- 上海市区不同微环境蚊虫种群动态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索同一区域不同微环境中蚊虫种群动态的差异性,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可能因素。方法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蚊虫较容易出现的公园和绿化区域环境类型(上海市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区域),按照地理分布设置5个监测点,采用CO2诱捕法超过220 d连续性成蚊监测方法,对同一监测区域不同微环境中蚊虫种群动态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连续224 d的成蚊监测结果显示,5号监测点成蚊数量共计9737只,密度为43.50只/(d·台),显著高于其他4个监测点(P<0.01),同时人民广场区域成蚊密度高于人民公园区域〔分别为29.80和11.13只/(d·台),t=-5.552,P=0.000〕;种群方面,人民广场白纹伊蚊构成比显著高于人民公园(构成比分别为25.32%和9.54%,χ2=187.923,P<0.01),人民公园三带喙库蚊构成比显著高于人民广场(构成比分别为18.46%和2.77%,χ2=187.923,P<0.01);且公园2号点的三带喙库蚊成为该监测点的最优势蚊种(构成比为48.55%)。结论同一区域不同微环境的蚊密度和种群均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孳生环境以及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造成;中心城区应进一步加强三带喙库蚊的监测和防控。
- 高强曹晖周毅彬樊坚熊成龙姜庆五冷培恩
- 关键词:微环境蚊虫监测种群动态
- 白纹伊蚊在上海城区地面雨水井的孳生状况分析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探索上海城区地面雨水井中积水状况及白纹伊蚊孳生状况,为登革热及寨卡病毒媒介伊蚊防控处置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5年8月份在上海中心城区黄浦区选取了3个绿地环境和35个不同类型居民区环境,对地面雨水井的蚊虫孳生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采样分析。结果 564个地面雨水井的积水率为34.22%,蚊虫孳生阳性率达74.09%;随机选取绿地和居民区环境85个阳性孳生点进行采样,蚊虫孳生密度分别达到13.36和11.37只/勺;白纹伊蚊孳生率高,居民区"白纹伊蚊孳生阳性构成比"显著高于绿地环境(95.24%vs 77.27%,χ2=6.173,P=0.013),"平均白纹伊蚊构成比"亦显著高于绿地环境(78.98%vs38.82%,χ2=-4.196,P〈0.001);绿地与居民区环境雨水井白纹伊蚊平均密度分别达到5.98和8.96只/勺。结论上海城区地面雨水井积水明显,白纹伊蚊孳生及侵害现象明显,且居民区为防控重点,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在防治措施上建议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 高强曹晖张振东樊坚熊成龙冷培恩
- 关键词:白纹伊蚊雨水井
- 成蚊密度与蚊幼孳生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索某特定区域内成蚊密度与蚊幼孳生状况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4-11月份在上海中心城区人民广场与人民公园区域设置了5个成蚊监测点和50个蚊幼孳生地调查点,开展了持续时间超过220 d的连续性成蚊监测和每周一次的蚊幼调查。结果人民广场成蚊密度和蚊幼孳生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人民公园(t=-4.682,P<0.01;χ2=64.154,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人民广场成蚊密度与蚊幼孳生阳性率具有统计学相关性(r=0.762,P=0.028),人民公园未见显著性相关(r=-0.262,P=0.531)。结论在一特定区域内,成蚊密度受该区域内蚊幼孳生状况的影响,此外还受气象和人为因素等影响。
- 高强曹晖周毅彬丁志伟樊坚徐康冷培恩
- 关键词:成蚊密度孳生地
- 上海市中心城区12所学校夏季蚊虫侵害状况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中心城区各类学校环境蚊虫侵害水平,评估学生人群发生蚊媒相关疾病的风险。方法随机选取黄浦区的5所托幼机构、4所小学和3所中学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孳生地调查和人诱法成蚊监测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各学校6、8月蚊虫侵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12年8月与6月相比,托幼机构、小学和中学的白纹伊蚊平均密度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0.25vs.0只/30min.监测点;3.67vs.0.92只/30min.监测点;0.11vs.0.06只/30min.监测点,上升幅度均超过100%),其中8月托幼机构和小学的成蚊密度分别达到0.45和3.67只/30min.监测点;托幼机构和中小学小型积水孳生地阳性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7.1%vs.16.7%;34.5%vs.28.6%),托幼机构阳性率增加,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0,P=0.046)。结论研究发现,上海市中心城区学校的蚊虫侵害指标和蚊虫孳生地平均阳性数均高于上海市地方标准的相应指标,且暑期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建议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应加大校园环境的治理力度,确保师生身体健康。
- 曹晖高强周毅彬丁志伟樊坚冷培恩
- 关键词:孳生地
- 人诱停落法不同环境与昼夜时段成蚊种群构成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索上海中心城区不同环境及不同昼夜时段成蚊种群构成的差异性。方法选取5个监测点和2个特定时段采用人诱停落法进行连续194 d的成蚊动态监测研究。结果人诱停落法2012年194 d共捕捉到成蚊1 666只,包括3属5种,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分别占71.1%和27.7%;2个时段成蚊种群构成差异显著(χ2=817.553,P<0.01)。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分别是第1时段和第2时段优势蚊种(构成比分别为94.3%和66.2%);人民公园成蚊密度[0.557只/(人·次)显著低于人民广场[1.312只/(人·次),P<0.05],5个监测点的成蚊种群构成差异显著(χ2=164.225,P<0.01)。结论研究提示人诱停落法不同监测时段与监测点成蚊种群与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蚊媒防治工作仍应针对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两种优势蚊种,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 高强周毅彬冷培恩丁志伟徐康樊坚曹晖
- 关键词:微环境上海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