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赛霓

作品数:48 被引量:333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天文地球
  • 6篇经济管理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政治法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5篇灾害
  • 12篇自然灾害
  • 7篇气候
  • 7篇气候变化
  • 5篇公路
  • 4篇影响因素
  • 4篇时空变化特征
  • 4篇网络
  • 4篇减灾
  • 4篇降水
  • 3篇应急
  • 3篇配送
  • 3篇旱涝
  • 3篇旱涝变化
  • 3篇多灾种
  • 3篇干旱
  • 3篇高温热浪
  • 2篇地区干旱
  • 2篇地质
  • 2篇地质灾害

机构

  • 45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3篇东南大学
  • 3篇教育部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交通部公路科...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北京飞机维修...
  • 1篇交通运输部公...
  • 1篇交通运输部路...

作者

  • 48篇杨赛霓
  • 15篇李双双
  • 10篇刘宪锋
  • 4篇石蜜蜜
  • 3篇刘焱序
  • 3篇马卫峰
  • 3篇汪伟平
  • 3篇杜娟
  • 3篇贺帅
  • 2篇潘耀忠
  • 2篇张文慧
  • 2篇张东海
  • 2篇刘浩
  • 2篇史培军
  • 1篇杜娟
  • 1篇叶涛
  • 1篇胡卓玮
  • 1篇施刚
  • 1篇沐连顺
  • 1篇贺晓冬

传媒

  • 8篇灾害学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减灾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地理科学
  • 2篇公路交通科技
  • 2篇中国安全科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电力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江苏政协
  • 1篇中国民政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城市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0
  • 1篇1999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震次生滑坡灾害下的公路应急物流配送被引量:4
2011年
首先通过物资预测方法得到每个时段受灾地区的救灾物资数量,然后使用模糊聚类方法基于物资需求紧急程度对灾区进行分组,并使用灾变指数方法得到了地震次生滑坡灾害风险,通过优化运输的快速和安全性寻找供需点之间的最佳路径,最后使用模糊多目标规划的方法构建优化模型,其目标函数分别为最大化物资配送的紧急性、公平性以及有效性。论文以玉树地震应急物流配送为例验证了模型,并通过敏感度分析讨论了救灾物资供给量、群组紧急指数以及目标函数权重系数对物资分配结果的影响。
杨赛霓马卫峰刘浩
关键词:运输经济应急物流模糊聚类多目标规划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聚类特征被引量:14
2016年
基于京津冀及周边34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数据,辅以Mann-Kendall趋势分析、Sat Scan时空重排扫描等数理统计方法,对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聚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变化具有阶段性,2000年之前干旱-热浪频次多为负距平,暴雨频次相对较多;2000年后干旱和热浪频次呈上升趋势,暴雨频次呈下降趋势;2综合考虑多种致灾因子,京津冀地区高致灾因子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区和西部太行山地区,低致灾因子区分布于中部平原区;3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和热浪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重叠性,两者空间叠加区主要分布于5个区域:北部沿海区、北部燕山山区、西部太行山区、南部平原区。对于北京、天津、保定等中部平原区的城市而言,其为多灾种叠加的"平静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群集事件相对较少。
李双双杨赛霓刘焱序张东海刘宪锋
关键词:自然灾害多灾种
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网络建模及演化机制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基于中国0.5°×0.5°逐日气温和降水格网数据,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综合致灾过程进行再认识,综合分析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在时空维度的网络特性。结果表明: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是典型的多灾种叠加事件,低温与雨雪灾害叠加放大了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基础设施设防水平低与春运高峰叠加增大了承灾体的脆弱性;低山丘陵区与人口聚集区叠加降低了孕灾环境的稳定性。低温冰冻雨雪灾害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具体表现为:在空间打击上具有集聚性,影响区域相对集中;在时间打击上具有连续性,间隔1天事件相对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复杂网络是一种有效分析多灾种叠加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挖掘自然灾害的时空演化信息。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刘焱序
关键词:自然灾害多灾种复杂网络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网络大数据——自然灾害信息服务的新途径被引量:1
2022年
网络平台凭借空间分布广、舆论反应快、传播时效强等优势,能提供多时空尺度的灾害公众感知和应对行为信息,可作为一种新型监测途径,应用于自然灾害信息服务。本文以数据和方法为核心,介绍了利用网络大数据服务新时代下灾害应急管理新需求的关键路径,归纳了网络大数据特征,梳理了在数据挖掘流程中面对不同输入数据形式或自然灾害应用场景时的多种大数据处理方法,特别是作为研究领域热点之一的文本内容分析。
唐继婷姚可桢杨赛霓
关键词:网络平台输入数据自然灾害
1960-2016年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8年
基于134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逐日最高温和相对湿度数据,辅以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热浪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57年秦岭—淮河地区热浪呈现"非线性、非平稳和阶段性"的变化过程,年代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0-1972年热浪呈现东西分异,分界线大致位于112°E,以东地区热浪异常偏多,以西地区则"高低交替"波动;1973-1993年热浪维持"低位波动",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呈现快速增加;1994-2016年,关中平原、秦巴山区、巫山山区和四川盆地热浪维持"高位波动",黄河下游、淮河平原和长江下游热浪则经历从"相对偏多"向"相对偏少"的转变;(2)在影响因素方面,最高温波动变化是秦岭—淮河地区热浪频次年代变化的主导因素,相对湿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3)近57年来关中平原热浪年代变化与赤道太平洋西部海温异常关系更为密切,长江流域与东部海温异常关系更为密切;对于黄河下游和秦巴山区的热浪变化与不同分区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均较弱。
李双双李双双杨赛霓延军平杨赛霓
关键词:高温热浪厄尔尼诺
北非Sahel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对华北平原旱涝指示意义
2015年
利用NECP/NCAR再分析和气象站点实测降水资料,辅以分段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4a华北平原和Sahel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探讨了Sahel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对华北平原旱涝变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华北平原与Sahel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相关性存在空间差异,显著相关区域位于800mm等降水线以北的地区,淮河平原的相关性较弱;(2)华北平原与Sahel地区降水关系既有稳定性,又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为相关性变化的重要转折点,这与NAO,PDO和东亚季风以及青藏高原积雪突变时间一致;(3)地形因素、城市因素对降水相关性影响较弱。在省域尺度上,山东省正相关特征最为突出,表现为全区一致性;京津冀平原区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河南省则以负相关为主,江苏、安徽表现为不显著负相关;(4)Sahel中区对黄河下游旱涝具有正向指示意义,Sahel东区对海河平原旱涝具有负向指示意义。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
关键词:降水旱涝变化华北平原
巨灾对全球贸易的影响评估被引量:6
2016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巨灾对全球贸易的影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此该文构建了全球的贸易引力模型,结合1980-2012年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的GDP、相互距离、人口、国土面积、共同边界、共同语言和巨灾发生频次等数据,并采用泊松伪最大似然法估计了模型中的参数,确定了贸易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弹性。结果表明:巨灾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发生在进口国家与地区巨灾频次的增加,会导致其进口量的增加;发生在出口国家与地区巨灾频次的增加,会导致其出口量的减少。且从全球平均水平来看,巨灾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进口的促进作用。
孟永昌杨赛霓史培军王铸
关键词:巨灾全球贸易引力模型出口
1960—2013年北京旱涝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基于1960—2013年北京及其周边3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辅以小波分析、滑动平均和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论文分析了近54 a北京旱涝变化特征,探讨了城市化和大气环流异常与旱涝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4 a北京轻微旱涝事件呈减少趋势,极端旱涝事件逐渐增多;2在年代变化上,20世纪60—80年代SPI值呈稳定波动,80年代中后期SPI值呈下降趋势,涝灾逐渐减少,旱灾逐渐增多,1999—2008年形成10 a连旱的降水偏少期;3快速城市化对北京旱涝变化影响明显,但是并未改变旱涝宏观变化趋势;4 ENSO与北京旱涝变化关系存在不稳定性,El Nio事件并非严格对应旱灾,La Nia事件并非严格对应涝灾;副热带高压位置和东亚夏季风强弱与北京旱涝变化关系相对稳定。当副热带高压明显北移、东亚夏季风偏强时,北京多发生干旱;反之,则北京明显偏涝。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
关键词:气候变化旱涝趋势标准化降水指数
基于统计建模与随机事件仿真的农作物冰雹灾害风险评估——以河北省为例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整理河北省1949—2000年间的冰雹灾害农作物损失的案例资料,利用统计仿真模拟软件Arena和Matlab等,分析了河北省农作物冰雹灾害年发生次数以及农作物损失(分为受灾、成灾、绝收3种程度)服从的统计规律,并依据统计反演得到的参数进行了冰雹灾害随机事件模拟,对河北省冰雹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发现河北省冰雹灾害造成的年均农作物单产损失约合1.9%.
刘杨宾叶涛赵金涛杨赛霓
关键词:风险评估农作物冰雹灾害
中美灾后重建对比研究——以美国格林斯堡镇与中国汶川灾区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美国格林斯堡镇与我国汶川灾区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对比,比较其规划制定流程、内容及执行过程的异同,并对重建效果进行分析.分析显示,1)在规划制定方面,美国采取"自下而上"方式,我国采取"自上而下"方式;2)在规划内容方面,美国以细节到整体的积累方式形成,我国以从框架到内容的填充方式完成;3)在执行过程中,美国的政府、社区、非盈利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合作密切且公众参与度高,我国采用的对口支援政策有利于集中优势以提高工作效率.
杜娟杨赛霓
关键词:灾后重建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