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波
- 作品数:10 被引量:16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黄土地区不同覆被下土壤无机碳分布及同位素组成特征被引量:13
- 2013年
- 土壤无机碳在剖面上的分布在评估区域碳库储量、陆地碳循环以及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测定黄土地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pH值、碳酸盐含量、δ13C和δ18O值,探讨了黄土地区植被类型对碳酸盐在土壤剖面中分布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剖面碳酸盐含量为5.7%~14.1%,其均值大小为荒地>草地>林地;林地中,阔叶林>灌木林>针叶林,针叶林变化最明显;受成土母质影响,各剖面土壤pH值在7~8,呈弱碱性;土壤碳酸盐δ13C值分布为-6.2‰~-1.8‰,各剖面δ13C均值大小为荒地>灌木林>针叶林>草地>阔叶林;植被类型主要是通过向土壤输入有机质来影响土壤无机碳同位素组成;不同覆被下土壤剖面碳酸盐δ18O值差异明显,其可能受土壤物理性质如孔隙度、湿度等影响;黄土地区不同覆被下土壤无机碳含量和δ13C、δ18O值明显不同,因此,在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的改变会影响到土壤无机碳库的储量和区域碳循环过程。
- 崔丽峰刘丛强涂成龙李龙波丁虎
- 关键词:植被类型土壤无机碳碳同位素植被演替
- 喀斯特地区黄壤和石灰土剖面化学组成变化与风化成土过程被引量:17
- 2010年
- 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黄壤和石灰土剖面土壤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提供了有关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的信息。所研究的土壤相对于上地壳普遍富集P和Mn,而亏损Na、K、Ca、Mg元素。与黄壤相比,石灰土具有较高含量的K、Rb和较低含量的Sr元素,同时具有较高Th/Ta,Rb/Sr比值和CIA的特征,指示两类土壤成土母质的差别和石灰土较强的风化程度。不同地区同种类型土壤以及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的化学组成具有显著差别,反映了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土壤在成土母质、风化成土过程和程度上的差异。
- 刘文景涂成龙郎赟超冯家毅李龙波汪齐连刘丛强
-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主量元素
-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同位素组成研究被引量:29
- 2011年
-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其δ13 C值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可以反映植物残体的输入及其在土壤中分解累积特征,有助于揭示SOC循环过程及规律。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的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属性、SOC含量和植物优势种、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对该区域SOC深度分布和有机质δ13 C值组成差异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SOC含量变化范围在1.1~31.2g/kg之间,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SOC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其含量变化规律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荒地。但各剖面SOC在不同土壤层次处出现急剧下降。其中,阔叶林地和针叶林地在10cm深度处、灌木林地和草地在20cm深度处和荒地在5cm深度处,SOC含量急剧减少。但60cm深度以下各剖面SOC含量变化均较小。在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δ13 Csoc值升高了0.5‰~3.2‰,与其它地区相比13 C富集更大。剖面δ13 Csoc值在-26.3‰~-20.8‰之间变化,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加。但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变化幅度各不相同,这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强弱程度。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分馏程度的变化规律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草地>灌木林地>荒地。这可能是由于阔叶林地上生物量大及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强,有机质来源较多且组成、结构不同所致。而荒地剖面坡度很大,地上植被来源较单一,表层枯枝落叶很少,故导致其剖面土壤有机质的分馏效应最低。对比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深度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地域性特征。
- 李龙波涂成龙赵志琦崔丽峰刘文景
-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
- 贵州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同位素组成被引量:30
- 2012年
-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两种主要土壤类型(石灰土和黄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植物优势种、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δ13Csoc值)组成,探讨了该地区石灰土和黄壤剖面SOC垂直分布特征和δ13Csoc值组成差异。结果表明,与黄壤相比,石灰土剖面的SOC含量较高,石灰土剖面和黄壤剖面SOC含量变化范围分别在3.6~69.8和2.4~51.2g·kg-1。黄壤和黄色石灰土剖面SOC主要集中在0~20cm深度内,而黑色石灰土剖面从0~60cm逐步减少。黑色石灰土和黄壤剖面δ13Csoc值变化范围分别在-22.9‰~-21.5‰和-25.6‰~-22.4‰,前者较后者变化小。从剖面表土向下,黄壤剖面δ13Csoc值均出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而石灰土剖面δ13Csoc值从剖面表土向下出现上升-降低-不变的变化趋势。黄色石灰土剖面δ13Csoc值变幅较大,变化范围为-23.7‰~-18.2‰。在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石灰土剖面δ13Csoc值变幅高于黄壤。其中,黄壤剖面δ13Csoc值升高了2.6‰~3.0‰,石灰土剖面δ13Csoc值升高了5.5‰~6.3‰。上述结果揭示了SOC含量及其δ13C值随深度变化的差异,反映植物残体的输入及其在土壤中分解累积特征,有助于揭示SOC循环过程及规律和了解剖面土壤成土过程。
- 李龙波刘涛泽李晓东刘文景刘丛强
-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稳定碳同位素
- 典型岩溶区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特征与表层土壤保有量估算被引量:10
- 2012年
- 在我国西南岩溶区域,土壤受地质和地形条件的影响程度较深,表现出强烈的非均一性;且在不同地质地形条件下,缺乏具体的量化参照系数,致使对土壤元素库容等方面的估算存在较大偏差。据此,本研究基于对贵阳市乌当区实地考察结果,归纳确立土壤在不同地质与地形下的分布特征,修正了现有的土壤图。利用地形图提取区域的坡度信息,再与土壤图和地质图进行叠加,乘以相应类型条件下土壤的经验系数,估算区域主要土壤类型表层(≤1m)土壤的保有量。结果表明,乌当区境内坡度>35°的碳酸盐岩地区无黄壤分布;石灰土的覆盖率和土壤剖面深度随坡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连续性石灰岩分布区的石灰土变异程度较大;该区表层土壤(≤1m)保有量约为65656万t,主要集中分布在0°~15°碳酸盐岩分布区,且黄壤占50%以上。
- 涂成龙张玉彪刘丛强李龙波陆晓辉
- 关键词:保有量
- 典型喀斯特流域地表产流输出特征被引量:5
- 2016年
- 由于喀斯特区域表层岩溶带的结构和构造表现为高度的异质性,以及大量缺失定位观测资料,使得该区域目前还没有较为完善的产汇流模型。对特定小流域地表产流输出过程的分析,有利于对流域内部各种水文过程的认识。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一完整自然年的地表产流输出进行分析发现,流域地表径流输出主要发生在5~10月份;受雨强和壤中流向地表径流转化过程的影响,5月份的地表径流产流输出为突发衰弱型伴有明显的迟滞效应,其他月份主要为渐进增强衰弱型,迟滞效应较5月份明显减弱;如去除5月份的影响,6~10月份流域地表径流输出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r=0.99);壤中流向地表径流径流转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就全年而言,经由卡口站地表径流输出的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23.1%。
- 涂成龙陆晓辉刘瑞禄李勇李瑞孙泉忠李龙波
- 关键词:流域
- 喀斯特地区风化与成土过程特征:黄壤和石灰土剖面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西南喀斯特山地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石灰土)的母质来源和形成过程至今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选择黔中地区喀斯特典型的黄壤和石灰土土壤剖面作为研究对象,以Sr同位素为主要研究手段探讨了喀斯特地区风化成土过程特征,不同土壤母质来源及不同类型土壤的相互成因关系。研究发现:石灰土与砂岩黄壤具有明显不同的Zr/Nb和Th/Nb比值;石灰土较砂岩黄壤具有高的Rb/Sr和^(87)Sr/^(86)Sr比值;石灰土和砂岩黄壤的Rb/Sr与^(87)Sr/^(86)Sr相关关系不同。这些事实说明这两种类型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不同,黔中高原广泛分布的红色风化壳来源物质可能与这两种土壤的成土母质有一定关系。另外,土壤剖面Sr同位素比值,Rb/Sr含量比值变化说明,喀斯特山地土壤主要通过风化-搬运-堆积-再风化过程形成。
- 刘文景刘丛强赵志琦李龙波涂成龙刘涛泽
-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
- 喀斯特地区黄壤和石灰土剖面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SWOC)浓度和通量是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 可反映环境条件的变化, 是土壤微生物活动能源和土壤养分的驱动力。本研究以喀斯特地区两种典型的土壤, 即石灰土和黄壤剖面为研究对象, 通过测定土壤属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空间分布, 探讨了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和黄壤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为黑色石灰土>黄壤, 黄色石灰土与黄壤差异不明显;土壤水溶性有机碳(SWOC)含量变化为黑色石灰土>黄壤>黄色石灰土, 百宜黄壤乔木林剖面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最高, 达0.040%(25℃)和0.527%(70℃), 清镇黑色石灰土剖面最低, 仅0.016%(25℃)和0.255%(70℃);五个剖面冷水(25℃浸提)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间的相关性以及热水(70℃浸提)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石灰土易氧化态碳(SROC)含量大于黄壤剖面, 不同土壤剖面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变化为39.35%~53.95%, 总体上远大于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五个典型剖面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在剖面上的分布反映了植物残体的输入及在土壤中的分解累积特征和喀斯特地区剖面侵蚀和土壤成土过程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 李龙波刘丛强涂成龙刘文景
-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水溶性有机碳
- 硫酸侵蚀碳酸盐岩对长江河水DIC循环的影响被引量:52
- 2010年
- 对长江及其主要支流河水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DIC)同位素组成(δ13CDIC)进行了研究。河水阳离子组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 3-、SO42-为主,水化学组成主要受流域碳酸盐岩矿物的化学侵蚀控制。DIC含量为0.3~2.5 mmol/L,从上游到河口逐渐降低。δ13CDIC值为-12.0‰~-3.4‰,与DIC含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H2CO3溶解碳酸盐岩是控制河水DIC来源及其δ13CDIC组成的主要机制。H2SO4溶解碳酸盐岩加剧了流域碳酸盐岩的化学侵蚀,一方面导致了河水的DIC含量增加,另一方面也使河水的δ13CDIC值升高。
- 李军刘丛强刘丛强李龙波李思亮王宝利
- 关键词:水化学溶解无机碳碳同位素硫酸侵蚀长江
- 丰满水库运行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回顾被引量:6
- 2017年
- 以我国最早建成的位于松花江上游大型水电站丰满水电站为例,统计了水库周边代表性气象站1961—2009年间的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等数据,分析了建库后近50年来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和特征,并与建库前8年历史文献记录进行对比,以期揭示大型水库建设对局地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丰满水库年均和季均气温呈持续上升趋势,与吉林气象站年平均气温的差值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冬季的平均温度升高显著;丰满水库库区内年均降水量略有减少,近库区和远库区的年降水量比值呈明显上升趋势;丰满水库运行可能对局地气候中年均最低气温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近库区降水量增加;年均相对湿度略有减小,总体呈暖干趋势;总云量变化不明显,且水库运行对雾凇景观的影响也不明显。
- 路振刚李龙波王永峰刘志国赵再兴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利工程大坝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