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青青

作品数:35 被引量:139H指数:7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马铃薯
  • 6篇小麦
  • 5篇晚疫病
  • 5篇马铃薯晚疫病
  • 5篇病害
  • 5篇病菌
  • 4篇锈菌
  • 4篇疫病菌
  • 4篇杀菌剂
  • 4篇条锈菌
  • 4篇晚疫病菌
  • 4篇甲霜灵
  • 4篇病原
  • 3篇冬小麦
  • 3篇选育
  • 3篇药剂
  • 3篇栽培
  • 3篇植物保护
  • 3篇蔬菜
  • 3篇小麦条锈菌

机构

  • 35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天水市农业科...
  • 1篇甘肃出入境检...

作者

  • 35篇李青青
  • 22篇李继平
  • 12篇李建军
  • 10篇王立
  • 10篇惠娜娜
  • 9篇漆永红
  • 8篇骆惠生
  • 8篇曹素芳
  • 7篇张勃
  • 7篇贾秋珍
  • 6篇马永强
  • 6篇李雪萍
  • 6篇曹世勤
  • 5篇郭致杰
  • 5篇黄瑾
  • 5篇孙振宇
  • 5篇徐美蓉
  • 5篇周天旺
  • 3篇李敏权
  • 3篇王晓明

传媒

  • 4篇甘肃农业科技
  • 3篇植物保护
  • 3篇寒旱农业科学
  • 2篇中国蔬菜
  • 2篇农学学报
  • 2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果树
  • 1篇中国森林病虫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 1篇公共植保与绿...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5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2
  • 5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7
  • 2篇2006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省马铃薯窖藏期粉痂病的初步调查被引量:4
2009年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蔬菜作物。据2008年统计,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66.67万hm2,鲜薯产量突破1000万t,居全国第一。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甘肃省马铃薯的育种、良种繁殖基地。近年来,随着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窖藏病害逐渐成为制约马铃薯发展的因素之一。
惠娜娜李继平李建军李青青王立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窖藏粮食作物蔬菜作物鲜薯产量
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危害与防治现状调查报告
通过调查,明确了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区域及为害现状,种薯带菌是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源,中心病株或中心病区的形成是病害流行的可靠预兆,7~9月份降水是病害发生的决定因素,种植密度、施肥水平、播期、栽培方式对病害的流...
李青青李继平李建军惠娜娜王立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初侵染源栽培制度疫病防治
甘肃省蔬菜病害诊断与咨询多媒体系统开发被引量:1
2007年
基于甘肃省 28 个蔬菜种类的 252种病害,包括病害种类、症状特征、病原形态、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等相关资料,采用多媒体技术,模拟领域专家推理机制,建立了蔬菜病害诊断与咨询多媒体系统。讨论该系统研制方法、系统结构和功能,介绍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李继平李青青李建军
关键词:蔬菜病害多媒体系统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交配型及对甲霜灵的敏感性被引量:10
2010年
检测了2007—2009年在甘肃省采集分离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及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79株晚疫病菌进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69株为A1交配型,4株为A2交配型,6株为自育型;11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检测结果为:60.68%的菌株对甲霜灵表现高抗,11.97%表现中抗,27.35%表现敏感。
惠娜娜李继平李青青王立李建军马永强周天旺
关键词:晚疫病菌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
2019年-2020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被引量:1
2022年
2019年-2020年,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于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的661份条锈菌标样,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到52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仍为优势致病类群,居第一位,2019年和2020年出现频率分别为36.7%和49.5%,低于2018年的50.3%;其次是HY和水源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5.3%、25.5%和10.2%和15.5%;中四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2.8%和7.6%,2020年居第五位,低于2018年的13.9%。流行小种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23.4%和22.5%,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9.6%和17.9%,居第二位;条中33号、贵22-14出现频率分别为4.4%、4.0%和2.5%、6.0%;新类型ZS-1出现频率分别为7.0%和0.6%。次要致病类型如HY8、HY29、HY103、水11-192及贵22-13、贵22-108、贵22-244和贵22-271等出现频率在1.0%~1.9%之间,其他致病类型均在0.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VYr9、VYr3b+Yr4b、VYrsu、VYr26为甘肃省条锈菌主要毒性致病基因,毒性频率在50.6%~93.7%之间。甘肃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对感染中四的新致病菌系ZS进行持续监测是今后一段时期甘肃省小麦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小麦抗条锈育种应以兼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为主,兼顾贵农22其他类型及中四新菌系。
贾秋珍曹世勤王晓明曹世勤王晓明黄瑾孙振宇李青青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
玉米种质资源抗螟性鉴定被引量:1
2014年
为明确玉米不同品种(系)之间的抗螟性差异,采用田间自然感螟法,于2010-2011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对478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16份农家种资源、216份自交系和46份杂交种中共筛选出高抗材料86份、抗螟材料85份、中抗材料167份,分别占供鉴材料的18.0%、17.8%和34.9%;其余140份为感螟和高感材料,占29.3%。
李青青郭成郭满库魏宏玉郭建国
关键词:玉米螟种质资源抗性鉴定
蔬菜病害诊断及咨询多媒体系统研制及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蔬菜病害及其综合治理的研究结果开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浏览、咨询、诊断和帮助4个子系统,系统从图、文、音、视等多方面提供给用户最大的信息,供不同层次人员识别田间病害和掌握病害基本知识,用户可选择适宜的防治技术方案进行蔬菜病害的防治。
李继平程鸿李青青李建军
关键词:蔬菜病害多媒体系统
冬小麦品种陇鉴9851
孙振宇王万军李青青黄瑾张勃骆惠生贾秋珍
陇鉴9851(甘审麦2016009)属普通冬小麦,株高115cm,千粒重38.5g,籽粒容重744g/L;无芒,白壳,穗型长方形,平均穗粒数41.0粒;高抗条锈病(苗期及成株期接种混合菌,平均严重度均在20%以下,表现慢...
关键词:
关键词:冬小麦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梭梭新病害霜霉病的发现
2023年
为了给梭梭病害的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对2018年7月甘肃省民勤县大滩镇梭梭苗圃中的梭梭苗发生的病害进行了病原菌形态学鉴定,依据孢囊梗、孢子囊和卵孢子的形态特征,初步确认是由霜霉科(Peronosporaceae)卵菌引起的霜霉病。病原菌形态特征为孢囊梗自气孔生出,单生或丛生,主轴基部有时膨大,冠部多次二叉状锐角分枝,通常末端正直或呈极叉开张,末枝枝端尖细;孢囊梗长178.0~630.0μm,宽6.9~13.7μm,孢囊梗主轴长79.2~352.5μm,主轴长/全长=0.4~0.6;孢子囊灰褐色,卵圆形至橄榄形,27.4~44.1μm×13.7~21.6μm,长/宽=1.5~2.5。卵孢子在病组织内大量产生:藏卵器球形、近球形、广椭圆形,或多角形,44.1~63.7μm×42.1~60.8μm;卵孢子球形,金黄褐色至红褐色,30.4~47.0μm×28.4~44.1μm,卵孢子壁厚、粗糙,上有瘤突或锥状突。鉴于目前尚缺乏梭梭霜霉病菌的分子生物学和寄主专化性试验数据,因此将病菌暂定为(Peronosporaceae sp.),归属于有色孢子囊霜霉组的霜霉属(Peronospora)或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由于梭梭与已发现的霜霉菌的藜科寄主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因此梭梭霜霉病菌极有可能是一个新种。这是梭梭及梭梭属植物霜霉病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报道。
何苏琴刘永刚刘永刚白滨
关键词:梭梭霜霉病霜霉科苋科
小麦条锈菌ZS有性与无性菌系毒性差异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条锈菌毒性不断变异是造成小麦条锈病频繁发生和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对小麦条锈菌新菌系开展品种抗病性评价,并探明条锈菌有性菌系、无性菌系间的毒性差异,为科学、超前指导小麦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应用提供技术支撑。2017—2021年从454个小麦条锈菌有性菌系和1728个无性菌系中,获得ZS有性菌系35个和无性菌系167个,占比分别为7.71%和9.66%;其中已归类ZS-1、ZS-18、ZS-52类型中有有性菌系14个、无性菌系72个,占比分别为3.08%和4.17%。2022年选择ZS有性与无性菌系重要类型混合菌,对76个甘肃省内小麦生产品种进行苗期、成株期接种鉴定,结果发现,有性ZS菌系与无性ZS菌系对供试小麦品种苗期致病力分别为97.37%、92.11%,相对寄生适合度分别为0.3530、0.2487;成株期致病力分别为72.37%、71.05%,相对寄生适合度分别为0.3627、0.1840。表明有性菌系致病性和寄生适合度均高于无性菌系。建议在陇南越夏区,及早调整小麦抗病育种目标,以持续控制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保障粮食安全。
贾秋珍曹世勤张勃曹世勤张勃黄瑾孙振宇李青青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寄生适合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