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锋坦

作品数:38 被引量:237H指数:7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兵器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2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18篇动脉
  • 14篇血管
  • 13篇成像
  • 10篇冠状
  • 10篇冠状动脉
  • 9篇血管成像
  • 7篇动脉成像
  • 6篇冠状动脉成像
  • 6篇灌注
  • 5篇低剂量
  • 5篇血管造影
  • 5篇血管造影术
  • 5篇造影
  • 5篇造影术
  • 4篇对比剂
  • 4篇心电
  • 4篇心电门控
  • 4篇心肌
  • 4篇斑块
  • 3篇术后

机构

  • 36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胸科医...
  • 1篇天津市神经病...

作者

  • 37篇李锋坦
  • 20篇李东
  • 10篇张璋
  • 7篇于铁链
  • 5篇张翀
  • 5篇张云亭
  • 4篇杨新宇
  • 4篇赵宇
  • 4篇杨帆
  • 4篇姚佳
  • 3篇董文涛
  • 3篇张利通
  • 3篇高峰
  • 3篇张振
  • 2篇马延贺
  • 2篇赵璐
  • 2篇高南南
  • 2篇姜英健
  • 2篇王景华
  • 2篇刘长宏

传媒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放射学实践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影像技术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心血管外科杂...
  • 1篇足踝外科电子...
  • 1篇第三届放射青...
  • 1篇第二届中国老...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扫描中管电压对辐射剂量和CT值及灌注结果的影响
一低剂量CT扫描中管电压和管电流对辐射剂量及CT值的影响目的:通过对不同浓度的含碘溶液样本的CT扫描,探讨管电流和管电压对CT值的影响,及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对降低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材料和方法:在1000ml生...
李锋坦
关键词:管电压管电流低剂量CT值CT灌注
文献传递
第三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三低扫描方案的初步经验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究第三代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扫描模式下,应用70kv低管电压联合20mL低对比剂用量和3.0mL/s低注射流率的三低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第三代双源CT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30kg/m^2、心率(HR)≤75次/分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CA检查。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2种扫描方案:A组48例,管电压8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40mL和4.0mL/s;B组52例,管电压7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20mL和3.0mL/s。测量动脉腔内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指标以及Likert 4级主观评分法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B组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A组,但动脉(主动脉、左冠脉主干和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腔内CT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间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减少了40%。结论:使用第三代DSCT结合三低扫描方案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和流率均较常规扫描方案显著降低。
梁蓉张璋李锋坦姜英健华明辉张泽伟于铁链李东
关键词: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冠状动脉疾病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
三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临床应用研究
李锋坦姜英建李睿珺姚佳赵宇
影响冠状动脉非钙化性斑块CT值准确性因素的尸体标本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管腔密度、扫描层厚和窗设置对非钙化性斑块CT值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用20个心脏标本,配制1:50、1:40、1:30、1:20和1:200的5种浓度对比剂(300mgI/ml的碘海醇),注入血管内行CT扫描。1:200浓度对比剂用作斑块基准状态CT值测量,其余4种浓度对比剂模拟不同管腔密度。采用兴趣区法分别测量4种管腔密度、2种扫描层厚(0.625mm和1.250mm)和2种窗设置(窗宽1000HU、窗位150HU和窗宽500HU、窗位200HU)下的斑块CT值。对管腔密度、层厚和窗设置对斑块CT值测量影响的比较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对斑块CT值与3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斑块24个。2种窗设置下斑块基准状态CT值分别为(23.90±6.87)HU和(29.00±7.26)HU。管腔密度和窗设置对斑块CT值测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5.674和79.094,P值均〈0.01),而2种层厚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1.033,P〉0.05)。斑块的CT值随管腔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管腔密度和窗设置影响斑块CT值测量,而0.625mm层厚和1.250mm层厚的影响不显著。斑块CT值随管腔密度增加而升高。
李东刘长宏李锋坦于铁链
关键词:冠状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第三代双源CT双低肺动脉成像降低线束硬化伪影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使用第三代双源CT(DSCT)低管电压、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行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的可行性及其对降低线束硬化伪影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将拟行CTPA检查的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扫描方案(管电压90kV,对比剂30mL)和双低剂量扫描方案(管电压70kV,对比剂20mL)。记录2组的辐射剂量。测量并计算肺动脉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腔内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线束硬化伪影指数(AI)。通过五分量表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估。分别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Student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及AI值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内不同肺动脉分支间的AI值进行比较。结果:双低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组。两组间各项客观图像质量指标(CT值、SNR、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中右肺动脉(RPA)、右肺上叶肺动脉(RULPA)的AI值高于其它分支(P<0.05),而双低组中两者的AI值明显降低且与其它分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A和RULPA的AI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1;t=7.82,P<0.01),同时两者在双低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常规组(Z=4.33,P<0.01;Z=4.53,P<0.01)。结论:第三代DSCT双低CTPA扫描方案可行,能显著降低线束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和右肺上叶肺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杨萌张璋李锋坦梁蓉姜英健任雯李睿君李东
关键词:肺栓塞对比剂
基于机器学习的[⻊母]外翻术后复发预测模型
2024年
目的本研究采用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基于[⻊母]外翻(hallux valgus,HV)患者的术前负重位及术后即刻非负重位X线片测量指标,构建[⻊母]外翻术后复发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识别[⻊母]外翻复发患者提供客观、精准的临床决策辅助系统。方法回顾性纳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172例HV患者,共包括230只接受远端截骨矫形及软组织手术的HV足。收集患足术前的负重位及术后非负重位X线片,并基于X线片获得足部各解剖参数。同时根据手术后6个月患足[⻊母]外翻角是否大于20°来判断其是否存在复发。之后将足部各解剖参数作为特征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并预测HV足是否出现复发,模型训练及测试采用10折交叉验证法以获得各模型的预测效能。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精度,在进行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之前,首先采用K-means聚类将训练样本划分为两个亚型,对每个亚型分别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对于测试样本,首先根据其与两个亚型中心的距离判断其归属类别,再进一步采用相应模型进行预测,且同时采用10折交叉验证法来获得机器模型预测效能。结果机器学习能较好地预测[⻊母]外翻的术后复发,且通过K-means聚类划分亚型后构建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有效提高预测精度。结论采用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母]外翻术后复发情况,为开发[⻊母]外翻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赵睿宋嘉骏张园李东刘燊梁帅刘怡伶李锋坦王晨光
壶腹周围癌螺旋CT曲面重建诊断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对壶腹周围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用16层螺旋CT对临床怀疑壶腹周围癌患者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对胰胆管行曲面重建。结果:依据增强检查后胰胆管曲面重建及最小密度投影,结合强化方式,肿块与胰胆管位置关系,胰胆管受压形态,肿块周围受累情况,明确了肿块分型、分期。结论:CT曲面重建及最小密度投影,可以显示胰胆管的三维解剖结构及与周围器官组织的毗邻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翀张云亭李锋坦
关键词:壶腹周围癌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
中国实验用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介入球囊堵闭冠状动脉的方法建立中国实验用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1只,在麻醉状态下通过介入球囊堵闭前降支远端90 min,然后撤出球囊形成AMI再灌注模型。通过心电图(ECG)、磁共振成像(MRI)进行活体评价,并与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对照分析。结果:8只猪模型制作成功,其余3只死于室颤,成功率72.73%。ECG显示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图形。MRI显示梗死心肌均位于心尖部、左心室前壁和室间隔前部,其体积百分比为(21.6±6.1)%。TTC染色所示梗死心肌部位与MRI一致,体积百分比为(21.1±6.2)%。两者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球囊堵闭冠状动脉的方法可成功建立AMI再灌注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基础。
李东于铁链李曦铭刘刚孙建中李锋坦刘长宏张璋
关键词:心肌梗死再灌注动物模型
第3代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全脑灌注成像优化扫描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评估不同采样方式对全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灌注参数和辐射剂量的影响,制定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优化扫描方案。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接受全脑CTP检查的47例受检者,包括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AIS组)和28例有AIS症状但计算机断层扫描或CTP检查未见病灶者(无AIS组)。根据时间-密度曲线(TAC)得到4种采样方式:标准对照组(第1组);采样间隔3 s(第2组);以动脉TAC的上升点和下降点作为界点,扫描前期和后期采样间隔3 s,中间部分采样间隔1.5 s(第3组);动静脉TAC顶点之间采样间隔1.5 s,其余采样间隔3 s(第4组),分别定量测量所有患者的灌注参数,并进行图像质量主观分析及辐射剂量统计。结果 AIS组及无AIS组每例患者缺血区域和同一部位对侧脑实质共放置10个感兴趣区(ROI),分别获得灌注参数数据点总数为190和280。AIS组与无AIS组的血流量、血容量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组间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在AIS患者还是在无AIS者中,第3组上述灌注参数与第1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AIS患者和无AIS者的第3组与第1组之间血流量、血容量和MTT的一致性较好,且与第1组即标准对照组相比,第3组的主观评分佳、辐射剂量较低。以第3组扫描方案为基础,设立两种推荐扫描方案并进行验证,AIS患者和无AIS者两种推荐方案所得灌注参数均与第1组相关性较好(P均<0.01)。结论 "以动脉TAC的上升点和下降点作为界点,扫描前期和后期采样间隔3 s,中间部分采样间隔1.5 s"的方案与标准扫描方式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有望成为适用临床需求的全脑CTP扫描方案。
李慧瑶李锋坦张璋吴梦姗门玥琪李睿君李东
关键词:脑灌注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Willis环特点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通过头CT血管成像(CTA)了解某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颅内血管Willis环的特点。方法:招募该地区脑卒中高危志愿者行头CTA检查,主要观察血管直径变化,对Willis环的变异进行分析,把所得数据与关于健康中国人的研究进行比较。结果:281人(男153人,女128人)的头CTA成像用于分析。Willis环完全不完整108例(38.44%),且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78)。脑卒中家族史人群与中国健康人群Willis环不完整率分别是39%、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研究人群中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0±8.7)岁,高于非卒中人群(49.6±10.2)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卒中家族史人群Willis环的变异与年龄无关,其可能在胚胎早期阶段已发育,生后保持形态不变;此高危人群Willis环较高的不完整率可能是其脑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相似遗传背景的人群随年龄增高,外部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靳张宁董文涛张利通高峰张振李锋坦杨新宇
关键词:WILLIS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