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萍

作品数:17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呼伦贝尔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5篇语言文字
  • 5篇文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教学
  • 4篇俄语
  • 2篇伦理
  • 2篇教育
  • 2篇教学方法
  • 1篇大学俄语
  • 1篇定语
  • 1篇动词
  • 1篇多余人
  • 1篇叙事
  • 1篇学科
  • 1篇学科专业
  • 1篇颜色词
  • 1篇异化
  • 1篇庸俗
  • 1篇永恒
  • 1篇语言
  • 1篇语音
  • 1篇语音面貌
  • 1篇源头

机构

  • 17篇呼伦贝尔学院

作者

  • 17篇李萍
  • 1篇赵燕
  • 1篇郭守祥
  • 1篇高其娟

传媒

  • 11篇呼伦贝尔学院...
  • 2篇学术交流
  • 2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教育与职业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速记符号特点与教学方法探寻被引量:2
2002年
速记是一门技能课。本文对武汉速记学院和国家教委规划教材中的两套速记符号系统进行了比较 ,并在教学中加以综合利用。特别对规划教材《速记·速读·速写》中的速记符号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诸如多重对立原则、简化原则和“点”的应用原则 ,并总结出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法。
李萍
关键词:教学方法规划教材综合利用
论《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叙事的新视角
2008年
美国当代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名著续写的佳品,它重构了莎剧《哈姆莱特》的人物关系模式,以女性、次子和"关怀伦理"的视角,对《哈姆莱特》中以父权制为背景的男性、长子和"公正伦理"的叙事话语进行了颠覆,重建他者与主体、原欲与理性、肉体与灵魂、女性与男性之间"差异的"和"联系的"关系,关注具体情境中的关怀关系。他解构莎剧的深层意念,暗合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盛的女性主义关怀伦理思想。其爱情描写,有着对"恶"的形而上学的观照。其女性主义的"性政治"理论,为当代读者提供了评价女性"越规"行为的一个政治视角。
李萍
关键词:厄普代克《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关怀伦理
素质教育与高校俄语教学被引量:1
2000年
:提高高校俄语毕业生的素质必须抓俄语课堂教学质量 。
李萍
关键词:素质教育俄语教学
试论俄蒙语定语表示法的某些差异
2005年
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蒙古语则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因而它们在语法上差异很大。
李萍郭守祥
关键词:俄语蒙古语定语动词
如何创造良好的俄语环境
2001年
高校培养俄语人才需要创造人为的良好的俄语环境。
李萍
关键词:外语环境外语思维课堂教学
纳博科夫《绝望》的后现代解读被引量:1
2008年
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绝望》是具有双重解读快感或"套嵌结构"的文本,主人公赫尔曼面对菲利克斯时化陌生为熟悉的认同感,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镜像的再现出了问题。二是二人偶遇的一瞬间,赫尔曼就生出复制自己的冲动。这是后现代社会增殖、膨胀文化形态的隐喻。《绝望》有意强化陈述主体,在主人公行动过程中,叙事主体以强烈的自我意识让读者时时关注叙述方式本身,使读者无法像阅读福尔摩斯或《罪与罚》等传统探案或心理小说那样专注于案情和人物。读者的期待视野一再被延迟,只在初读的好奇心获得满足后的重读时,其精妙不确定的含义才会无穷地浮出水面。《绝望》没有破坏句法层的规则,文本的双视套嵌结构也并未完全超越"封闭体"模式,没有打破人物、情节的连续性,只在语义层释放了意义的多元性,使其蔓延扩张。
李萍
关键词:纳博科夫《绝望》后现代
呼伦贝尔市普通话测试现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
2004年
呼伦贝尔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第一阶段目标已近尾声 ,地处内蒙古东部区、语音面貌普遍较好的呼伦贝尔市 ,应率先制订 2 0 0 5年——— 2 0 10年的更高目标 ,作为教育系统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如果抓住源头 ,措施得力 。
李萍赵燕高其娟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语音面貌源头教育系统
“共享的谎言”与主体的摧毁——波伏瓦《应邀而来》解读被引量:2
2007年
《应邀而来》是波伏瓦小说中的成名之作。它将复杂微妙的人类情感植入存在主义哲学的主体—他者二元框架的现象学描述中,探究"三重奏"关系和谐理想的虚幻性。三个主人公在既想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并渴望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矛盾中精疲力竭,导致在他者主体性把握中不同程度地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他者意识的引入提供了反观并解构知识分子"共享的谎言"的视阈。弗朗索瓦兹和伊丽莎白作为知识女性的精神解放之路只走了一半,是内化为无意识的性定向的无限循环击溃了她们意欲获得新身份和投入创造性活动的价值感。
李萍
关键词:他者
追求虚幻美——岛村精神特质透析
1999年
《雪国》男主人公岛村丧失现实感的人生使其迷恋虚幻之美,此精神物质与西方传统悲剧主人公的追问真相相反,也不同于“多余人”开象的痛基失落,而是日本传统的“情的世界”——礼、情、欲的严格划分在爱情和审美情趣上的独特体现,更是川端康成对生命之纯真瞬间显现的孜孜以求和幽微洞烛.
李萍
关键词:镜子纯真
契可夫的小说《约内奇》——俄罗斯文学中永恒的题目被引量:1
2001年
契可夫的小说《约内奇》通过对医生约内奇从一个有激情的人 ,变成毫无理想的庸人的描写 ,揭露了 19世纪末俄国落后知识分子的庸俗本质 。
李萍
关键词:庸俗多余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