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华

作品数:240 被引量:2,624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0篇经济管理
  • 5篇政治法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军事
  • 1篇文学

主题

  • 45篇制造业
  • 18篇价值链
  • 16篇数字经济
  • 13篇产业政策
  • 12篇新兴产业
  • 11篇企业
  • 10篇工业化
  • 10篇产能
  • 9篇中国制造业
  • 9篇国制
  • 9篇产业结构
  • 8篇数字化
  • 8篇产业链
  • 7篇实体经济
  • 7篇强国
  • 7篇全球价值链
  • 7篇人工智能
  • 7篇经济发展
  • 6篇战略性
  • 6篇战略性新兴产...

机构

  • 216篇中国社会科学...
  • 8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北京邮电大学
  • 3篇工业和信息化...
  • 2篇东北财经大学
  • 2篇三明医学科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务院发展研...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国家发展和改...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船舶工业...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国家发展和改...

作者

  • 223篇李晓华
  • 14篇吕铁
  • 8篇史丹
  • 7篇贺俊
  • 6篇方晓霞
  • 5篇黄群慧
  • 4篇杨丹辉
  • 4篇邓洲
  • 4篇渠慎宁
  • 3篇李鹏飞
  • 2篇周维富
  • 2篇吴俊
  • 2篇盛逖
  • 2篇张亚豪
  • 1篇银温泉
  • 1篇杨荫凯
  • 1篇尹彦罡
  • 1篇王昕
  • 1篇肖瑛
  • 1篇李政

传媒

  • 17篇人民论坛
  • 10篇改革
  • 8篇中国工业经济
  • 8篇智慧中国
  • 7篇经济管理
  • 7篇中国经贸导刊
  • 7篇财经问题研究
  • 6篇中国中小企业
  • 6篇东北财经大学...
  • 5篇经济纵横
  • 5篇当代经济管理
  • 4篇企业经济
  • 3篇中国党政干部...
  • 3篇中国邮政
  • 3篇高等学校文科...
  • 3篇中国发展观察
  • 3篇学术前沿
  • 2篇经济研究参考
  • 2篇西伯利亚研究
  • 2篇东南学术

年份

  • 6篇2024
  • 18篇2023
  • 24篇2022
  • 23篇2021
  • 17篇2020
  • 13篇2019
  • 15篇2018
  • 13篇2017
  • 11篇2016
  • 15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9篇2006
  • 5篇2005
2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制造业变革的历史进程被引量:3
2019年
新中国成立70 年,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作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技术创新重要来源、人民生活物质保障的制造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制造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经过七十年的历程,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国和制成品出口国,并在向制造强国大步迈进,这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李晓华
关键词:制成品出口制造强国制造业经济发展史历史性跨越历史进程
美国计算机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启示
2016年
制造企业通过创新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延伸服务链条,提供"生产+服务"的完整组合,实现竞争力的提高和价值增值。在制造服务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提供全面服务——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方向服务型制造是当前全球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服务型制造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制造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并成为破解制造业发展约束的重要途径。
李晓华
关键词:服务型制造生产组织形式计算机产业
“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问题与政策建议被引量:31
2021年
“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呈现颠覆性创新排浪式涌现、赋能产业的能力增强、国家间竞争加剧、反垄断监管加强等趋势。未来在“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应坚持补短板与铸长板并重、消费端与产业端并重、自主可控与对外开放并重、效率效益与包容普惠并重、市场机制与制度优势并重、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并重,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李晓华
数字时代的算法困境与治理路径被引量:9
2022年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一个算法社会正在到来。算法在带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率、丰富和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限制市场竞争、侵害用户隐私、造成算法歧视、形成信息茧房、损害弱势群体、带来伦理挑战等危害和风险。算法困境的成因包括认知局限、企业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平台的数据优势、算法黑箱以及数据素养差异等。要坚持发展与监管两手抓,一方面推动算法的技术进步和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强化企业自律、实现算法向善,完善算法治理规则、加强算法规制,提升民众数字素养、构建数字友好型社会。
李晓华
关键词:数字经济大数据
复杂产品系统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路径:以大飞机产业为例被引量:15
2018年
复杂产品系统产业是一国制造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各国竞争的焦点。复杂产品系统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和复杂系统集成能力、规模化生产和市场风险防控能力、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参与和治理能力。复杂产品系统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应实施技术研发能力升级、产品市场战略升级、组织运营网络升级、国际规则参与能力升级等路径,促进政府政策与企业发展紧密衔接,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能力持续升级,促使产品升级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统筹全球化和本地化生产网络布局。
张亚豪李晓华
关键词:大飞机产业
世界主要制造大国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比较
2021年
引言自通用电气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以来,世界主要制造大国都在积极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大型制造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工业软件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进军智能制造领域。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程度。
李晓华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形成机制被引量:2
2023年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表现为构成生产力的各种要素的质的变化,是生产力的巨大跃迁。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一般性特征,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新质生产力还具有数字化、绿色化的时代特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进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同时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李晓华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生态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被引量:136
2013年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国家创新系统等既有理论,本文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学家或环境学家将产业生态系统看做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体系不同,本文将产业生态系统定义为对某一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创新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与应用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以及要素供给、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政策体系等辅助因素。产业生态系统具有相互依赖、复杂连接、自我修复、共同演化等特征。产业的发展是整个产业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那些能够率先建立起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国家将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占据先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仅支持产业的某一个方面,而是要促进其所处生态系统的完善与协调。
李晓华刘峰
关键词:产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加入WTO后“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考被引量:54
2004年
“以市场换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在加入WTO前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加入WTO后“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环境和外资在华行为的变化以及国际产业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最后对如何促进“以市场换技术”提出了若干建议。
李晓华
关键词:技术引进技术转移外资利用国际产业分工政策环境
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互动机制与政策导向被引量:2
2022年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大国博弈加剧的国际背景下,出现应该重点发展科技创新(“硬科技”)还是商业模式创新(“软模式”)的争论。硬科技与软模式在驱动力、目标导向、知识性质、可模仿性、回报周期等方面存在差异,硬科技与软模式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演进的关系,商业模式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形态,科技创新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推动作用;商业模式对科技创新发挥着支撑、引致、促进和孕育作用。数字经济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更频繁、更剧烈、更普遍、更具颠覆性,同时也产生一些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应当分别坚持“引导而不参与、包容但需监管”和“鼓励但不强制”的原则。
李晓华
关键词:商业模式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