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德文

作品数:17 被引量:364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夷平面
  • 7篇地貌
  • 6篇青藏高原
  • 5篇岩溶
  • 5篇青藏
  • 5篇覆盖型岩溶
  • 4篇风化
  • 3篇地貌学
  • 3篇云贵高原
  • 3篇隆升
  • 3篇红色风化壳
  • 2篇青藏高原隆升
  • 2篇化学风化
  • 2篇高原隆升
  • 2篇构造隆升
  • 2篇风化壳
  • 1篇丹霞
  • 1篇丹霞地貌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循环

机构

  • 15篇北京大学
  • 10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芝加哥大学

作者

  • 17篇李德文
  • 13篇崔之久
  • 10篇刘耕年
  • 5篇冯金良
  • 2篇南凌
  • 2篇张威
  • 2篇李洪江
  • 1篇张生
  • 1篇朱诚
  • 1篇朱立平
  • 1篇伍永秋
  • 1篇王朋岭
  • 1篇俞锦标
  • 1篇曹俊
  • 1篇张强

传媒

  • 3篇科学通报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岩溶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山地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3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夷平面被引量:57
1998年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 .三者成因和分布不同 ,但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障碍 .Budel就花岗岩区提出的“双层夷平面”理论也基本上适用于我国南方灰岩区 ,他把风化壳作为夷平面上部层 ,对夷平面形成环境和各种风化矿产形成条件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近年来在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幅度和速率时 ,国外同行怀疑利用古生物化石等作为依据的可靠性 ,只承认夷平面原始高度作为陆地抬升幅度的可靠标志 .总之 ,夷平面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年青的课题 .
崔之久李德文伍永秋刘耕年
关键词:夷平面准平原地貌学
覆盖型岩溶、夷平面与青藏高原隆升
作者通过覆盖型岩溶三个亚类的存在与分布特征及其与差异构造隆升之间的耦俣关系,建立了覆盖岩溶与构造隆升的演化模型,覆盖型岩溶裸露程度及表面特征可以作为表征构造隆升幅度的重要的地貌学证据.再以"岩溶双层夷平面"理论为基础,阐...
李德文
关键词:覆盖型岩溶红色风化壳青藏高原构造隆升
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被引量:19
2004年
文章以作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 ,就青藏高原地区夷平面的识别、整体坡降、时代以及夷平面对构造隆升的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区域对比与成因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石林等形态形成于土下环境 ,属覆盖型岩溶 ,而与其共存的红色风化壳 (石灰土 )具有脱硅富铝作用弱而粘化作用强的特征 ,与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夷平面环境是一致的。根据野外观察资料和岩溶作用对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岩溶区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在接近地貌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因此 ,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及其壳下的覆盖型岩溶均可指示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和夷平面的存在 ,这为利用覆盖型岩溶及共存的风化壳识别夷平面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青藏高原东邻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演化特征 ,作者认为在同等条件下 ,岩溶夷平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更低的夷平高度 (相对常态夷平 ) ,初步估计岩溶夷平面整体坡降小于 0 .5‰。构造隆升使青藏高原进入不利于岩溶作用的寒冻圈 ,岩溶夷平面经刻蚀作用演变为刻蚀平原 ,而云贵高原刻蚀作用较弱 ,但受到“土壤丢失”等岩溶过程的破坏。这种差别主要是构造隆升幅度的不同造成的。为了解决夷平面的年代问题 ,作者对滇西表生锰氧化物 4 0Ar 39Ar测年适宜性作了研究 ,结果显示鹤庆等地表生锰矿具有较?
李德文崔之久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覆盖型岩溶红色风化壳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模式被引量:20
2002年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蚀残余物质不断积累,最后在夷平面上形成厚层连续的泥质风化壳。夷平面的地貌水文条件有利于粘粒的形成和保存,但限制了富铝化作用的有效进行,造就了岩溶风化壳粘粒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这与研究区23个红色岩溶风化壳剖面化学、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合特点一致。2)地貌切割一风化壳淋溶阶段,原始夷平面上的风化壳大多呈灰色。只有在构造隆升和地表微切割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淋溶条件开始改善的情况下,风化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转为红色。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
关键词:夷平面构造隆升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内蒙、河北巨型壶穴与赤峰风道的发现被引量:48
1999年
内蒙、河北丰宁一带的发育于花岗岩山顶的规模巨大 (最大直径达 9m ,深达 3.5m)、形态特殊且具方向性的壶穴地貌是典型的气候地貌 ,是由风化 风蚀作用所致 .该地区1 5~ 1 8kaBP曾经历严酷的冰缘环境 ,有强烈的寒冻风化和风蚀作用 ;6kaBP前后恰逢“大暖期” ,产生了著名的红山文化 .当时壶穴中可能盛过水 .因此 ,众多的“壶穴”
崔之久李洪江南凌李德文
关键词:壶穴
浙江新昌丹霞岩壁风化特征的微观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利用野外调查、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及能散X射线光谱分析等手段对浙江新昌丹霞岩壁风化性质和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风化作用在纳米-微米尺度上化学过程特征明显,沿整个岩面以及与外部环境相通的裂隙面持久地进行着(并有生物作用的广泛参与),局部形成微细裂隙,推测其成因与风化过程中矿物体积胀缩引起的局部应力变化有关.在肉眼可见的毫米-厘米尺度上,风化作用主要表现为岩面的片状剥离和粒状崩解.推测其机理与微观风化作用形成的物质结构破坏和微细裂隙拓展有关.在米级和更大的空间尺度上,重力过程特征明显.但其作用机理仍与微观风化过程沿裂隙向岩石内部的穿插有关,后者导致裂隙不断展宽和加深.崩塌等重力过程可以理解为微观风化效应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后的突变产物.微观风化研究把人类对风化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扩展到微米-纳米尺度,在理论(如中小尺度地貌的成因机制)和应用(如建筑物防腐和文物保护)两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李德文王朋岭俞锦标
关键词:化学风化丹霞地貌
青藏高原古岩溶的存在及其与东邻地区岩溶的对比被引量:19
1999年
青藏高原古岩溶属形成于土下环境,经刻蚀作用剥露地表后,以石林、岩墙等形式广泛存在于山顶夷平面的外围,并不同程度地叠置气下改造特征。根据青藏高原及东邻岩溶区覆盖型岩溶和红色风化壳的剥露情况及改造特征对比,作者认为上述地区覆盖型岩溶从东到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是岩溶双层夷平面的组成部分,其现阶段的不同表现是不同程度刻蚀作用的结果。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
关键词:古岩溶覆盖型岩溶青藏高原岩溶
覆盖型岩溶、风化壳与岩溶(双层)夷平面被引量:42
2001年
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只能形成于地貌发育的晚期,对应的地貌景观应为岩溶 夷平面.后者具有与 Budel双面模式相当的剖面结构——由松散的风化壳层和壳下风化 基面组成.就灰岩区而言风化基面即覆盖型岩溶.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湘桂丘陵-线 覆盖型岩溶及红色风化壳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都是岩溶双层夷平面的组成部分,但处 于不同的后期夷平面分化阶段.不同亚类的覆盖型岩溶和红色风化壳均指示岩溶夷平 面及刻蚀平原的存在.可以作为讨论青藏高原隆升幅度、速率等基本问题的参照系.
崔之久李德文冯金良刘耕年李洪江
关键词:覆盖型岩溶风化壳岩溶夷平面青藏高原
湘桂黔滇藏一线覆盖型岩溶地貌特征与岩溶(双层)夷平面被引量:28
2000年
根据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条件及研究区覆盖型岩溶特征 ,提出岩溶 (双层 )夷平面概念 ,认为研究区覆盖型岩溶是一个统一的岩溶 (双层 )夷平面的组成部分。其现阶段的存在形式如石林、岩墙等为后期不同程度风化 -刻蚀作用的结果 ;其地貌形态多为土下成因 ,并随剥蚀程度。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
关键词:覆盖型岩溶红色风化壳地貌
云南东川地区层状地貌面的成因被引量:8
2004年
在东川地区的山地及小江河谷的两侧山麓上部,分布着不同高度和不同规模的层状地貌面,对其成因仍有不同的认识。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原隆升之前的初始地貌面是否是准平原型夷平面;二是山顶面之下的梯级层状地貌面的成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1)层状地貌面的地貌特征及其与侵蚀河谷体系的关系;(2)层状地貌面上堆积物的性质;(3)层状地貌面与断裂构造水平展布的关系;(4)相邻层状地貌面的空间过渡关系;(5)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作者认为在云贵高原抬升过程中,东川地区以挤压穹起隆升变形为主。不同海拔高度的层状地貌面具有多成因特性。山顶面及局部高原面是高原隆升之前古夷平面的残留,并遭到后期强烈的侵蚀改造。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证明高原隆升之前的古夷平面为准平原型夷平面。小江河谷两侧的梯级层状地貌面是侵蚀或剥蚀面,它们形成于高原隆升及初始地貌面解体之后,其梯级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性的阶段隆升有关。
冯金良崔之久张威李德文刘耕年朱立平
关键词:夷平面新构造运动云贵高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