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文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地衣
  • 3篇松茸
  • 2篇土壤
  • 2篇群落
  • 2篇分子系统
  • 1篇担子菌
  • 1篇担孢子
  • 1篇胆碱酯酶
  • 1篇地理分布
  • 1篇丁酰胆碱酯酶
  • 1篇豆科
  • 1篇野生蔬菜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英文
  • 1篇知识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学
  • 1篇山松
  • 1篇生物碱
  • 1篇生物群落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百色学院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普洱学院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李建文
  • 6篇杨雪飞
  • 4篇毕迎凤
  • 3篇杨永平
  • 2篇刘栋
  • 2篇王欣宇
  • 2篇王立松
  • 1篇张宇
  • 1篇张宇
  • 1篇王跃虎
  • 1篇钱子刚
  • 1篇鲍晓华
  • 1篇杨云强
  • 1篇张东东
  • 1篇周敏
  • 1篇易平

传媒

  • 2篇植物分类与资...
  • 2篇中国菌物学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产松茸不同森林的土壤真菌群落研究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对塑造地上生物多样性,调控地下营养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及促进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真菌特别是一些特定的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
杨淑娇杨永平毕迎凤李建文杨锦超石玲玲杨雪飞
关键词:外生菌根真菌松茸
文献传递
中国皱梅属地衣及其近缘属的分类及分子系统研究
地衣是由共生菌(mycobiont)和共生藻(photobiont)互惠共生形成的一类生物有机体[1][2]。本研究采用地衣经典分类、DNA条形码研究方法,明确中国现有皱梅属(Flavoparmelia Hale.)地衣...
李建文
关键词:松萝酸分子系统
文献传递
全球最大的“地衣蘑菇”被发现
2013年
地衣是由共生菌与共生藻互惠共生形成的一类特异化真菌,也叫地衣型真菌。全球已知约1.3万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子囊地衣,仅约1%是由担子菌与共生藻结合形成担子地衣。担子地衣的有性繁殖是通过担子果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在适合的环境中与共生藻结合,形成担子地衣体。
刘栋王欣宇李建文王立松王世春
关键词:地衣蘑菇担子菌共生藻互惠共生担孢子
缅甸传统医药——过去、现状与未来被引量:2
2019年
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上与中国保持长久的物质和传统医药在内的文化交流.传统医药作为缅甸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缅甸人民健康、 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过去七十多年,缅甸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本国传统医药.然而,由于较为保守,限制开放,国际上对缅甸传统医药的认识较少.文章概述缅甸传统医学体系及其在近现代发展历史,总结缅甸传统医学科学研究现状,以期提高全球对缅甸传统医药的认识,促进缅甸传统医药的发展.
毕迎凤Nay Lin Tun张宇张宇Yunn Mi Mi Kyaw李建文李建文杨雪飞
松茸主要产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是一种重要的食用美味野生真菌,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开发松茸分子标记技术对于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有众多对松茸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然而对确定松茸的遗传多...
李建文杨永平毕迎凤杨淑娇杨锦超杨云强杨雪飞
关键词:松茸SSR
文献传递
基于PLFA的高山栎和高山松林松茸菌塘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通过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生物标记法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高山栎林和高山松林内的松茸菌塘和非菌塘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菌塘内的优势菌群主要包括真菌(18:2ω6,9c、18:1ω9c、18:3 w6c(6,9,12))、革兰氏阴性菌(19:0 cyclo w8c)、革兰氏阳性菌(15:0 iso)和未被鉴定的PLFAs(16:0、17:1 anteiso B、18:1 w6c、16:1 w6c和18:0);2)从群落组成上看,菌塘内的真菌百分含量、真菌/细菌生物量比(F/B)显著高于非菌塘,而革兰氏阴性菌(GNB)和革兰氏阳性菌(GPB)的百分含量,以及总PLFAs均匀度(J)均低于非菌塘;3)从群落结构上看,土壤微生物群落在菌塘和非菌塘间、以及不同林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菌塘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林型;4)无论是在群落组成还是群落结构上,林型均不与菌塘存在交互作用,即松茸菌塘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不随宿主森林类型而发生改变;5)土壤化学性质与林型密切相关,但与菌塘关系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菌塘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与非菌塘有所不同,且在两种林型中表现相似。
杨淑娇杨永平石玲玲毕迎凤李建文杨锦超杨雪飞
关键词:松茸土壤微生物群落林型
白刺花花蕾化学成分及其抑制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本研究对民间广泛食用的豆科植物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 Skeels)花蕾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分析。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白刺花花蕾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多种波谱学手段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9α,14β-二羟基苦参碱(1)、槐胺碱(2)、9α-羟基槐胺碱(3)、7α-羟基槐胺碱(4)、槐果碱(5)、9α-羟基槐果碱(6)、苦参碱(7)、9α-羟基苦参碱(8)、13α-羟基苦参碱(9)、9α-羟基-7,11-脱氢苦参碱(10)、槐定碱(11)、白羽扇豆碱(12)、14α-羟基白羽扇豆碱(13)、3,4-二甲氧基苯甲醇7-O-β-D-吡喃葡萄糖苷(14)、2-苯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5)和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6)。其中,化合物1是一个新的生物碱,化合物3、4、8~10和12~16共11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花部位中获得。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及苦参碱(7)对丁酰胆碱酯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31%和35%。研究解析了民间食用白刺花花蕾的部分物质基础,明确了其抑制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化合物,为白刺花的天然产物开发提供了化学基础。
邱天雯张东东施银仙龙美芝李建文王跃虎杨雪飞易平
关键词:豆科白刺花生物碱苦参碱丁酰胆碱酯酶
中国横断山的地衣研究(6):灰梅属地衣修订(英文)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对灰梅属(Canoparmelia)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研究,澄清了云南南部报道的珊瑚大叶梅(Parmotrema conformatum)是裂芽灰梅(C.ecaperata)的错误鉴定。由于珊瑚大叶梅和裂芽灰梅在经典分类鉴别上容易混淆,通过r 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证明了裂芽灰梅与粉芽灰梅(C.texana)及同心灰梅(C.concrescen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首次记录了粉芽灰梅在云南的分布范围;文中对两个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讨论,并给出了中国已知灰梅属的检索表。
刘栋王欣宇李建文钱子刚王立松
关键词:地理分布分子系统学
云南普洱可食用棠梨花的民族植物学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云南拥有独特的食花文化,蕴藏着丰富的食花资源与传统知识。棠梨花是云南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食用花资源之一,是民间对可食用蔷薇科梨属(Pyrus)植物花的统称,其具体涉及的物种以及民间利用知识与现状尚待研究阐明。该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初步选择云南省普洱市的思茅区和墨江县,在棠梨花采集旺季,开展了民族植物学调查,包括标本采集与鉴定、集市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1)该地区食用棠梨花来自三种野生梨属植物,即川梨(P. pashia)、杜梨(P. betulifolia)和无毛川梨(P. pashia var. kumaoni),其中川梨利用频率最高。(2)棠梨花在集市上早春野生蔬菜中比重高,在当地和外地同时显示了很大的市场潜力。(3)当地民族在棠梨花的采后处理与加工方式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4)食用理由主要包括清热、应季和无污染。该研究阐明了可食用棠梨花的物种、相关传统知识与利用现状,为棠梨花的资源价值与影响力评估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探讨食花的文化因素与生理学意义提供了基础。
周敏施银仙鲍晓华鲍晓华李建文李建文
关键词:梨属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野生蔬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