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名君

作品数:26 被引量:54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香气
  • 8篇茶树
  • 6篇茶叶
  • 4篇优质资源
  • 3篇色谱
  • 3篇综合评价
  • 3篇萜烯
  • 3篇化学分类
  • 2篇同工酶
  • 2篇逆流色谱
  • 2篇祁门红茶
  • 2篇亲缘
  • 2篇亲缘关系
  • 2篇种质
  • 2篇种质资源
  • 2篇香气品质
  • 2篇香气组分
  • 2篇绿茶
  • 2篇红茶
  • 2篇儿茶素

机构

  • 26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湖南农学院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医科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作者

  • 26篇李名君
  • 11篇王华夫
  • 9篇游小清
  • 6篇王海思
  • 6篇刘维华
  • 5篇束际林
  • 4篇虞富莲
  • 4篇吕文明
  • 4篇鲁成银
  • 4篇钟渭基
  • 4篇俞永明
  • 4篇程启坤
  • 3篇施兆鹏
  • 3篇刘仲华
  • 3篇韩志福
  • 3篇杜琪珍
  • 2篇吴小崇
  • 2篇王平盛
  • 2篇王增盛
  • 1篇张丽霞

传媒

  • 12篇茶叶科学
  • 5篇中国茶叶
  • 2篇全国茶叶品质...
  • 1篇南京中医学院...
  • 1篇色谱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生物化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4
  • 4篇1993
  • 5篇1992
  • 3篇1991
  • 4篇1990
  • 2篇198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炒青绿茶烟焦劣变因子及其检测方法被引量:13
1989年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剖析了炒青绿茶中烟、焦异味物质的结构及其化学实质。研究结果首次证明,传统炒青绿茶中存在的烟气和焦味,在化学上具有本质的区别。焦味以吡嗪类化合物为主体;烟气则按其来源不同,分属于IH一茚、萘和愈创木酚等化合物。本研究提出了对上述特征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并对其形成条件和可能先质及生成途径进行了讨论,还初步拟定了烟焦物质的允许限量。
王华夫李名君
关键词:炒青绿茶毛细管气相色谱水浸出物劣变石英毛细管柱感官审评
黑毛茶香气组分的研究被引量:23
1991年
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了无菌渥堆和传统渥堆处理的黑毛茶中香气组成的变化,并探明了微生物在黑毛茶香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传统处理样品中萜烯醇和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而无菌处理的样品中醛、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在无菌处理中以使脂质等自动降解的湿热作用为主,在传统处理中能产生萜烯醇类化合物及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作用则较为突出。通过分析,在黑毛茶中鉴定出11种一般绿茶未曾检出的香气成分:6-甲基-5-庚二烯-2-酮、间苯三酚、甲薁、α-荜澄茄油烯,N,N-二甲基-2-嘧啶酰氨、α-玷(王巴)烯、β-玷(王巴)烯、α-戊基-吡啶、邻甲酚、3-氨基-4-甲基苯酚及二苯并呋喃。它们赋予了黑茶以特征香气。
王华夫李名君施兆鹏王增盛刘仲华
关键词:黑茶香气组分
茶组植物的化学分类及数值分类被引量:39
1990年
连续两年用纸色谱、分光光度法、区带纸电泳—薄层扫描法及 HPLC 法测定了张氏系统中的21种茶组植物新梢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儿茶素组成、茶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幼果中的哌啶-2-羧酸。根据化学、形态学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证据,采用化学分类和数值分类学方法探讨了茶组植物种群的归属和分类。分类结果表明,茶组可分为五室茶 C.quinquelocularea Du et Li.和三室茶 C.trilo cularea Du et Li.两个种。三室茶具有中小叶茶 C.var.micro-midph-yllaea Du et Li.大叶茶 C.macrophyllaea Du et Li.和苦茶 C.var.kuiea Du et Li.3个变种。
杜琪珍李名君刘维华王海思
关键词:茶组植物化学分类
中国茶树的起源与分布——根据茶叶香气组分中萜烯指数化学分类所作的推论(英文)被引量:22
1992年
茶挥发性成分中的萜烯醇类具有生物合成的遗传特性。根据萜烯指数(即: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十香叶醇)比值,TI〕所作的化学分类表明,云南省茶的 TI 值接近于1.0,而分布于其他产茶省区的茶树 TI 值均低于上述值,并伴随有由西南向东和东南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云南引入的日本山茶,具有与云南相近的 TI 值,而日本当地茶树品种的 TI 值与中国浙江相近似,因而推测中国茶树的原产地为云南,然后沿长江和沿海逐渐向东和南方传播。
竹尾忠一游小清王华夫衣笠仁李名君程启坤王海思
关键词:茶树化学分类
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评价被引量:56
1992年
从形态学、制茶学、生物化学、孢粉学、细胞学、酶学及抗(寒、病虫)性等7个方面,对来自14个省(区)的200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采用近100项评定指标,筛选出28份优质资源,其中:四项常规成分含量均衡的21份,超常规水平的高多酚(>34%)含量的计9份、高氨基酸(>3.7%)的4份、高咖啡碱(>5%)的7份、水浸出物含量>48%的11份;生产力指数>8000的有2份;抗病虫性较强的有3份;抗寒性较强的有8份。这些优质资源除可直接用于生产外,还可作为进一步单株选育和杂交育种的亲本或诱变育种的原始材料。本项研究所采用的鉴定内容、方法和标准,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虞富莲俞永明李名君束际林刘维华吕文明王海思韩志福钟渭基
关键词:农艺性状适制性抗寒性抗病虫性亲缘关系
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被引量:69
1991年
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和不同的诱发剂对茯砖茶香气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醛酮类化合物和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含量都随茯砖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反、顺)-2,4-庚二烯醛+糠醛、(反、反),2,4-庚二烯醛以及(反、反)-2,4-壬二烯醛等化合物尤为显著。这些化合物的增加对茯砖茶典型的“菌花香”有重要贡献。添加诱发剂后,茯砖成茶中各类香气成分的含量几乎都较对照高。通过不同处理样品香型相似率计算表明,添加诱发剂后,能比传统发花时间缩短3天,而且香型较为一致。
王华夫李名君刘仲华王增盛施兆鹏
关键词:茯砖茶香气成分发花
茶花的挥发性成分与萜烯指数被引量:8
1990年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茶花精油中的26种挥发性成分,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品种的茶花在开花进程中挥发性成分和萜烯指数的变化。茶花精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戊醇、2-庚醇、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酮、香叶醇、橙花醇、2-苯乙醇等。各品种茶树在开花过程中,其芳樟醇类、香叶醇以及橙花醇的含量都有十分明显的变化,但其萜烯指数的变化不大。
游小清王华夫李名君
关键词:茶花挥发性成分
茶种系间的亲缘关系及进化的酯酶同工酶分析被引量:9
1992年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103个茶树种质资源材料的酯酶同工酶(EST)。结果表明,EST 与茶形态分类特征有密切关系;茶树的进化途径为大叶茶→中叶茶→小叶茶,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不同形态类型材料间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大叶茶与中、小叶茶间的关系较远,中叶茶与小叶茶之间的关系较近,进化水平相似,应属同一聚居群。形态学上的大叶茶实际上是一个亲缘关系相当复杂的类群。乔木与灌木型茶树间亲缘关系疏远,小乔木与灌木型茶树间的关系次之,而乔木与小乔木间的关系接近。
鲁成银刘维华李名君
关键词:茶树亲缘关系酯酶同工酶
萜烯指数在茶品系间的表达被引量:10
1992年
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茶花精油中几种单萜烯醇及其比值(萜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器的各单萜烯醇含量随茶树花期(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而变化,但萜烯指数不受花期影响。同一无性品系不同成熟度全花的萜烯指数值有变化,但雄蕊形成至成热则一直保持恒定。成熟花不同花器部分的萜烯指数值不同,其中雄蕊群的测定值与全花一致。11个无性品系成熟花的萜烯指数值表现出明显的品系间差异。无性系间杂交 F_1代的萜烯指数,变幅范围出现在双亲值之间;正、反交 F_1代表现出不同的萜烯指数值。
游小清李名君杨亚军王华夫
关键词:茶树化学分类
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评价
俞永明虞富莲李名君束际林刘维华王海思韩志福钟渭基吕文明
茶树原产中国。我国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核心种质的典型性举世瞩目。该项研究是对保存在国家种质圃中的200份材料采用较先进的测试手段,选用104项指标,从农艺,加工品质,生化,解剖,孢粉学,酶学,抗性等方面对供鉴资源进行全...
关键词:
关键词:茶树资源综合评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