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雅杰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寒武系
  • 2篇三叶虫
  • 2篇牛蹄塘组
  • 2篇化石
  • 1篇地层意义
  • 1篇蜕壳
  • 1篇纽芬兰
  • 1篇清虚洞组
  • 1篇球形
  • 1篇腕足
  • 1篇腕足动物
  • 1篇微体
  • 1篇微体化石
  • 1篇小壳化石
  • 1篇海绵骨针
  • 1篇沉积环境
  • 1篇虫类

机构

  • 5篇贵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贵州理工学院

作者

  • 5篇朱雅杰
  • 5篇杨兴莲
  • 4篇赵元龙
  • 3篇郑昊林
  • 2篇吴维义
  • 1篇孙宗元
  • 1篇段小林
  • 1篇段晓林

传媒

  • 2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球形小壳化石在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的首次发现
2015年
贵州金沙岩孔剖面的寒武系牛蹄塘组为跨阶地层,以镍钼矿层为分界面,其上部属于筇竹寺阶,下部为梅树村阶。近期,作者利用15%左右的醋酸浸泡金沙岩孔剖面牛蹄塘组底部(梅树村阶)的岩样,发现了以球形化石为主的单胞、多胞球形类小壳动物化石,包括Olivooides pearformis和其余两类未确定的球形化石。此次球形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牛蹄塘生物群的生物面貌,而且为解译早期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胚胎生物学提供了化石资料。
朱雅杰杨兴莲赵元龙何树兴段小林
关键词:牛蹄塘组寒武系
贵州清镇寒武系纽芬兰统盘状化石
本文报道了贵州清镇寒武系纽芬兰统桃子冲组中的盘状化石Tirasiana?disciformis?Palij,1976。经研究发现这些盘状化石并不是非生物成因结构如脱水或流体逃逸构造、气泡逃逸构造和固着管子被水流或波浪推动...
杨兴莲赵元龙吴维义郑昊林朱雅杰
关键词:寒武系沉积环境
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古盘虫类三叶虫的地层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对贵州金沙岩孔剖面牛蹄塘组的逐层化石采集,发现了大量古盘虫类三叶虫,包括Tsunyidiscus armatus和Tsunyidiscus niutitangensis,同时确定了T.armatus的顶界,将T.armatus顶峰带修订为T.armatus延限带。T.armatus是贵州最早出现的三叶虫,其对于寒武系第3阶底界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修订的T.armatus延限带体现了生物的演化阶段,为区域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也对Tsunyidiscidae做了初步讨论,认为该科包括Tsunyidiscus,Hupeidiscus和Badiscus3个有效属。
郑昊林杨兴莲赵元龙朱雅杰何树兴
关键词:寒武系
贵州麻江羊跳寒武系九门冲组微体化石初探被引量:2
2016年
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寒武系九门冲组发育一套富含有机质的灰岩,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发现有海绵动物骨针和腕足动物的微体骨骼化石。海绵动物骨针包括粗短三轴六射针和细长三轴六射针。腕足动物经对比研究后将其鉴定为Eohadrotreta zhenbaensis,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均与陕南和鄂西地区的E.zhenbaensis非常相似,具有贝体轮廓亚圆形或横卵形、壳体饰以明显的同心纹,腹壳内顶坑浅弱或不发育、顶突起微凸,背壳假铰合面明显、中间沟和中支板发育良好等特征。E.zhenbaensis主要见于中国扬子区陕南和鄂西的寒武纪第二世地层中,在黔东斜坡相区九门冲组中尚属首次报道。E.zhenbaensis在黔东寒武系九门冲组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组的生物组成面貌,扩展其地理分布,而且可为扬子区和过渡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对比提供信息。麻江羊跳寒武系九门冲组微体化石远较鄂西和陕南等地水井沱组中微体化石的分异度低,可能与当时麻江地区水体较深有关,为研究不同相区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提供了资料。
何树兴杨兴莲吴维义朱雅杰段晓林
关键词:海绵骨针腕足动物寒武系
贵州八郎寒武系清虚洞组三叶虫Protoryctoce phalus arcticus的蜕壳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研究标本均为Protoryctoce phalusarcticus Geyer and Peel,2011的蜕壳标本,保存于贵州剑河八郎村寒武纪第2世的清虚洞组中,头部、胸部、尾部都得以保存,且胸部与尾部未分离。该类三叶虫可能经历了3个时期的蜕壳过程:1)头部进行上下弯曲,水阻力造成两侧活动颊受到的压力明显大于头盖,这种压力可能导致面线出现裂缝,之后海水通过裂缝进入头部,新头部活动范围增大,并利用水压力降低旧头盖与新头盖的连接程度;2)虫体携带着旧胸尾及其他相连接的部分向前爬行,并在短距离内将旧头盖与虫体分开;3)虫体通过不同的爬行方式摆脱旧壳。本文还重点讨论三叶虫蜕壳过程中首断裂缝的产生、胸尾是否分离的原因、头部运动方向对旧壳保存的影响、以及水动力和水压力在蜕壳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补充oryctocephalids三叶虫的蜕壳研究,为三叶虫的系统演化、个体发育的再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孙宗元杨兴莲赵元龙郑昊林朱雅杰
关键词:蜕壳清虚洞组寒武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