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林
- 作品数:89 被引量:1,495H指数:22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快速隆升时期:来自缅甸中央盆地沉积学证据
- 2022年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快速隆升时间以及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是否曾经相连已经争论了超过半个世纪.采用锆石U-Pb年代学等方法,对缅甸中央盆地新生代地层的“源-汇”路径开展研究.缅甸中央盆地始新统发育大量铬尖晶石、各坳陷的锆石年龄谱各不相同,表明该时期沉积物以盆地周边隆起为主要物源,不存在统一的源区;渐新世之后,源自区域变质岩的重矿物组合比例逐渐增加,盆地各坳陷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趋于一致,均以40~70 Ma的主峰以及80~110 Ma次峰为特征,表明沉积物源区进入抹谷变质带,伊洛瓦底江雏形已经形成;由于缅甸中央盆地渐新统至下中新统完全没有喜马拉雅造山带信息,认为该时期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并未相连.晚中新世-更新世,喜马拉雅造山带特征组合十字石和蓝晶石以及110~130 Ma年龄峰的出现,表明伊洛瓦底江已经侵蚀到东喜马拉雅构造结,达到现今流域规模.因此,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快速隆升的时间大约在晚中新世.
- 鲁毅崔宇驰Si Si ThuKyaw Kyaw KhingMyo Min Aung朱伟林邵磊
-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重矿物物源分析地质年代学
- 苏门答腊弧后盆地特征及其油气勘探进展
- 2024年
- 苏门答腊盆地群是东南亚典型的弧后盆地,也是印度尼西亚第一大油气富集区,近5年发现新增油气储量呈上升趋势,待发现资源量大,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系统梳理苏门答腊盆地群油气勘探历史、主要油气资源分布和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苏门答腊弧后盆地油气分布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油气的不均一分布格局,主要受控于断陷期烃源岩的差异性分布,断陷期的“三阶段”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分布,进而影响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其次,地壳拉张变薄以及岩浆作用促使弧后地区浅层形成较高热流值,加速烃源岩的热解生烃。结合苏门答腊弧后盆地群油气勘探历史及其待发现油气资源量,认为苏门答腊盆地北部Andaman ⅢPSC区块等深水区、南苏门答腊盆地源下基底潜山新层系以及中苏门答腊盆地的陆上低程度勘探地区是下一步研究的新领域。
- 周增园朱伟林彭文绪孙和风付晓伟赵世杰冯凯龙
- 关键词:苏门答腊盆地弧后盆地油气勘探
-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陆相沉积烃源岩定量地震刻画:以东海盆地长江坳陷为例被引量:13
- 2021年
- 烃源岩的定量地震刻画对于勘探开发区块的优选、盆地油气资源量的估算都具有重要意义.陆相沉积环境下的浅湖或半深湖相的烃源岩横向变化快,其空间展布需要依靠钻井约束下的反射地震进行刻画,但是其地震弹性特征与岩性和有机质含量的映射关系呈现高度非线性化,因而很难利用传统基于地震岩石物理模型驱动的烃源岩地震预测方法进行有效刻画.本文以低勘探区的东海盆地长江坳陷为例,提出了一种在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框架下,综合利用地质约束、钻井录井、测井、地球化学和叠前地震数据进行烃源岩的定量地震刻画的工作流程.其核心思想是利用随机森林集成学习算法对小样本数据表现优异的特征,以井位处的测井弹性数据(纵波速度和密度)、岩性、地球化学标定的总有机碳含量(TOC)为样本标签数据,在地质导向约束下通过随机森林算法生成学习网络,并将该网络与叠前地震反演结果相结合,采取先预测泥岩再预测总有机碳含量的“两步走”策略,完成对烃源岩空间分布及其非均质性的定量地震刻画,并对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测试结果显示,随机森林算法相较于其他的机器学习算法能够更准确的识别陆相沉积地层的泥岩,并比传统的利用阻抗转化方法获得更可靠的总有机碳含量预测结果.
- 赵峦啸刘金水姚云霞钟锴麻纪强邹采枫陈远远付晓伟朱晓军朱晓军耿建华
- 关键词:陆相烃源岩地震预测岩性预测
- “源热共控”南海海域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带有序分布
- 朱伟林张功成
- 陆源碎屑岩地球化学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51
- 2000年
- 按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特点 ,吐—哈盆地砂岩样品以二叠纪、三叠—侏罗纪、白垩—第三纪为单位组成三个组 ,分别代表盆地几个相对稳定的发育时期。在这三个组之间岩石化学成分存在较大的突变或跳跃 ,则是盆地南侧发生的几次板块碰撞拼合作用对本区产生的影响。对渤海湾盆地泥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渤海湾盆地海域内各次级凹陷的沉积物源区各自不同、相互独立 ;但在盆地不同地区 ,沉积物源区母岩地层时代有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的现象。上述研究表明 ,陆源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在沉积盆地分析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可以揭示沉积物成分中所包含的更为细微的信息 。
- 邵磊刘志伟朱伟林
- 关键词:陆源碎屑岩地球化学盆地构造
- 南海西沙隆起基底成因新认识被引量:13
- 2017年
- 基底年龄对重建海洋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南海西沙隆起盆地基底方面的研究主要局限在重磁和地震资料以及20世纪70年代西永一井的分析资料上,长期没有新的突破.本文针对新获取的西科一井两个基底样品开展了岩石学分析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来研究西沙群岛基底的形成时间及构造属性.结果表明,基底成分为晚侏罗世角闪斜长片麻岩,锆石^(206)Pb/^(238)U平均年龄为(152.9±1.7)Ma,但是最年轻年龄为(137±1)Ma,说明变质作用结束时间大致在早白垩世.变质岩底部与二长花岗岩突变接触,为早白垩世晚期((107.8±3.6)Ma)岩浆侵入的结果,与西永一井早期测得的前寒武纪基底年龄(全岩Rb-Sr法,627Ma)明显不同,西科一井的基底锆石都属于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区域变质作用和花岗质岩浆侵入不仅出现于西沙,在南海的珠江口盆地和南沙群岛等区域都有报道,与东亚陆缘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大规模、长时间的俯冲密切相关,其可能导致了中特提斯洋在南海的关闭.对于南海是否发育有统一的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仍存在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 朱伟林解习农王振峰张道军张成立曹立成邵磊
- 关键词:基底中生代锆石定年
-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回顾与思考
- 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有效地支撑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近三十年以来的快速发展,为公司储量和产量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在回顾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近海油气勘探近年来...
- 朱伟林
- 关键词: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大中型油气田可持续发展
- 南海深水多次波成像
- 南海海域水深可达5 km,是我国未来油气勘探最有前景的区域.南海海域地震资料含有各种类型多次波,在地震成像前需将多次波去除.然而与传统的一次反射波偏移比较,多次波携带更多的地下结构信息,多次波偏移可提供更好的地下成像.本...
- 刘伊克朱伟林米立军周家雄胡昊
- 关键词:地震成像
- 文献传递
- "源热共控论":来自南海海域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带有序分布的新认识
- 南海海域新生代经历印支一南海地台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壳区三大区域构造单元.围绕洋壳区,大陆坡和大陆架呈准环带状分布格局.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大陆坡上,亦环绕中央洋壳区呈环带状分布...
- 张功成朱伟林米立军张厚和梁建设屈红军
- 关键词:南海海域油气田
- 文献传递
- 南黄海盆地东北凹构造特征及伸缩率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通过选取南黄海盆地东北凹典型地震剖面,开展精细的构造解释,系统梳理了东北凹构造样式特征。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和伸缩率计算方法,恢复了东北凹各时期的地质演化剖面,分析了东北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伸缩率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主要发育伸展构造、走滑构造(负花状)和反转构造等多种构造组合样式,经历了晚侏罗世的仪征运动和渐新世末的三垛运动,相应地在中—上侏罗统和渐新统沉积时期,东北凹处于明显的收缩阶段,伴随发育TK40和T20不整合界面。同时,本文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探讨了南黄海盆地东北凹的构造演化历程:以两次构造运动为界,划分为3个构造演化阶段(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初始断陷阶段、白垩纪—渐新世的裂陷-反转阶段、新近纪—第四纪的区域沉降阶段)。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伸缩率的时空变化及构造演化过程,是对“晚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俯冲汇聚速率和方向的改变”的局部响应。
- 张田朱伟林钟锴付晓伟陈春峰高顺莉
- 关键词:伸缩率构造样式南黄海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