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瑛知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海底
  • 4篇海底热液
  • 3篇洋中脊
  • 3篇热液硫化物
  • 3篇西南印度洋
  • 3篇西南印度洋中...
  • 3篇南印度洋
  • 3篇海底热液硫化...
  • 2篇东太平洋
  • 2篇东太平洋海隆
  • 2篇同位素
  • 2篇同位素特征
  • 2篇硫化物
  • 2篇硫同位素
  • 2篇硫同位素特征
  • 2篇块状硫化物
  • 1篇大洋
  • 1篇大洋中脊
  • 1篇低碳
  • 1篇低碳发展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广东省技术经...
  • 1篇广东省科学技...

作者

  • 6篇戴瑛知
  • 5篇孙晓明
  • 4篇王琰
  • 4篇吴仲玮
  • 2篇石贵勇
  • 1篇芦阳
  • 1篇黄昕
  • 1篇邓希光
  • 1篇林志勇
  • 1篇梁业恒
  • 1篇王亚萍
  • 1篇于文益
  • 1篇张衡
  • 1篇崔洁

传媒

  • 1篇矿物学报
  • 1篇矿床地质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广东科技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印度洋海岭Edmond热液区块状硫化物中自然金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0
2011年
位于中印度洋中速扩张洋脊的Edmond热液区块状硫化物矿石样品主要分为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的富Fe块状硫化物、热水沉积成因的富含硅质块状矿石和以硬石膏为主的硫酸盐矿石等3种不同类型。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在硫酸盐矿石和富Fe块状硫化物中首次发现了自然金,最大粒径可达20μm左右,主要呈不规则粒状或板状与硬石膏、闪锌矿等硫化物颗粒紧密共生,少量以次显微金形式沉淀在自形黄铁矿晶体表面。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晚期形成于中低温条件下的贫Fe闪锌矿中Au富集程度普遍较高(平均含量约为6700×10-6);Ag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与闪锌矿、黄铜矿伴生的硫盐矿物中(5.0%~6.7%Ag),这表明贵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晚期的中低温成矿阶段有关。推断Au在该研究区以高温、酸性和氯度较高为特征的热液流体中主要呈AuCl2-或AuHS0形式迁移。而海水与热液流体混合、喷口流体发生相分离以及传导冷却作用,被认为是导致Au有效沉淀的重要控制因素。
吴仲玮孙晓明戴瑛知石贵勇王琰芦阳梁业恒
关键词:自然金
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低碳发展对策建议被引量:3
2012年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行动和成果展示的绝佳平台,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文在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低碳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分析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走低碳化发展道路面临的新环境和问题,给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现低碳发展的有效建议及措施,争取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现向低碳化、高端化、专业化的转变提供有效指引。
崔洁黄昕陶练敏于文益张衡王亚萍戴瑛知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中印度洋海岭Edmond热液区块状硫化物中贵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作用
2009年
吴仲玮孙晓明石贵勇戴瑛知
关键词:块状硫化物热液区热液系统硫化物矿石热液流体海底热液活动
西南印度洋中脊及东太平洋海隆海底热液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比研究
海底热液硫化物是一种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其中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热液体系更因其超慢速的扩张速率而在全球大洋中脊系统中独具特色,并且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为深入了解热液体系的成矿物质来源、迁移演化问题,采用同位素地球化学...
王琰孙晓明戴瑛知吴仲玮
关键词:热液硫化物成矿作用同位素
文献传递
西南印度洋中脊及东太平洋海隆海底热液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海底热液硫化物是一种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洋中脊、海山及弧后盆地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Herzig et al.,2006)。其中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热液体系更因其超慢速的扩张速率而在全球大洋中脊系统中独具特色,并且研究程度较低。
王琰孙晓明戴瑛知吴仲玮
关键词:东太平洋海隆硫同位素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硫化物大洋中脊洋中脊海底
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海底热液硫化物中金银矿物的富集特征及富集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AES)以及扫描电镜等手段对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的3个硫化物样品的金银含量及其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通过ICP-AES测定金银含量,结果发现3个样品均有Au和Ag富集的现象。通过能谱-扫描电镜联用(SEM/EDS),在三个样品中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矿物。其中S27-4中,主要以不规则粒状的银金矿和自然金的形式赋存于硫化物中或者晶粒之间,而S35-22中,则发现了大量的银矿物和部分银金矿。能谱分析表明银矿物中常伴随有一定量的卤族元素,推测以卤化银的形式存在,银金矿除了以粒间金赋存还可以呈乳滴状被吸附在黄铁矿表面或者晶棱上,推测与黄铁矿表面缺陷有关。S35-17样品中银金矿是唯一被发现的矿物相,以包体金、吸附金和间隙金形式赋存。由于不同样品中,银金矿的摩尔比有所不同,指示形成环境有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S27-4的成矿流体中,Ag主要以AgCl-2络合物迁移,Au经历了以AuCl-2络合物到AuHS0络合物为主的转变,指示了其温度从中高温到中低温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传导冷却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S35-22中金银矿物的形成也具有类似的富集机制,但S35-22中卤化银的形成显示了早期高温高氯度的流体环境。而黑烟囱样品S35-17中银金矿的形成则与热液流体与海水的混合作用有密切关系。
王琰孙晓明吴仲玮邓希光戴瑛知林志勇
关键词:海底热液硫化物AUAG西南印度洋中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