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炳三

作品数:30 被引量:44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历史地理
  • 11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基督
  • 12篇基督教
  • 8篇华侨
  • 6篇战争
  • 6篇政教关系
  • 5篇新教
  • 4篇主义
  • 4篇伪满
  • 4篇伪满洲国
  • 4篇辛亥革命
  • 4篇基督教会
  • 4篇基督新教
  • 4篇教会
  • 4篇传教
  • 3篇宗教
  • 3篇南洋华侨
  • 3篇抗日
  • 3篇抗日战争
  • 3篇抗战
  • 3篇教士

机构

  • 27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29篇徐炳三
  • 2篇刘莉

传媒

  • 3篇宗教学研究
  • 2篇史学集刊
  • 2篇八桂侨刊
  • 2篇抗日战争研究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民国档案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民俗研究
  • 1篇凉山大学学报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研究——以政教关系为研究视角(1867-1945)
本文以近代中国东北社会变迁和政局变动为背景,以东北基督教会在不同时期的处境、对政治问题的同应、以及这种互动对教会发展的影响为主线,着力揭示近代尔北教会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关联,及影响政教关系的种种因素;...
徐炳三
关键词:基督教政教关系
文献传递
晚清新教传教士视野下的中国穆斯林
2017年
晚清时期,基督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穆斯林有很多论述。他们重点探讨了中国穆斯林的族群特点、宗教维系机制、信仰与操守、与汉族政权的关系等方面。这些论述暗含着贯穿始终的宣教意识,目的是为教会制定穆斯林传教策略提供依据。传教士据此提出了一些针对穆斯林传教的新主张,对后来的中国伊斯兰教传教运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教义的差异和文化偏见,传教士的立论完全以基督教为出发点,这使得他们更多地关注到中国穆斯林的负面因素,影响了其判断的客观性。
徐炳三
关键词:基督教伊斯兰教传教士中国穆斯林
晚清东北基督新教的两起重要教案
2011年
近代来华基督教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闲常与中国社会发生矛盾,矛盾激化的结果往往酿成教案,使清政府陷于外交纠纷。总体而言,近代中国的教案多集中于沿海和内地,东北地区数量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天主教。在东北新教为数不多的教案中,吉林教案和辽阳教案影响较大,反映出晚清东北政教关系中的一些问题。
徐炳三
关键词:基督新教教案晚清基督教会中国社会政教关系
辛亥遗产与南洋华侨抗战之精神动力
2011年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南洋华侨精英以辛亥革命为资源、以双十国庆为契机,广泛开展救国宣传和社会动员,发表政见和救国主张,在激发侨胞爱国情怀、增强侨众凝聚力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此过程既强化了辛亥记忆,传承了革命精神,也使辛亥遗产成为华侨参与抗战的重要精神动力。
徐炳三
关键词:南洋华侨抗日战争社会动员
侵华时期日本宗教团体的政治态度——以基督新教为例被引量:4
2012年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基督教会备受本国政府的控制和打击,然教会主流却选择了迎合侵略;日本教会也曾呼吁和平,但除少数真正的和平主义者外,多数和平言论皆不纯正,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动摇性,最终被侵略之音所淹没。战时日本教会的政治态度,反映出日本宗教团体面对战争时宗教理念与世俗利益的纠结,最终世俗利益占据上锋,但却需要用宗教资源对其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和辩护,欺人并自欺。宗教在战争面前是一把双刃剑,值得深刻反思。
徐炳三
关键词:侵华时期政治态度政教关系
从近代福州基督教会看女信徒的教会地位被引量:1
2007年
基督教自近代大规模传入福州以来,在西方文明理念和中国社会进步大潮的推动下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得教内女信徒的地位有所改善和提高;但由于基督教教义天然的保守性和近代中国社会改良的滞后性,女信徒的教会地位又有一定的局限。教会中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的实现最终有赖于全社会女性地位的整体提高。
徐炳三
关键词:基督教女性地位
伪满体制下宗教团体的处境与应对——以基督新教为例被引量:5
2011年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府对基督教的政策日益紧缩,对教会的监控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并在日本教会的协助下重新整合东北基督教体系,将其改造为服务于侵略政策的工具。面对严峻的政治形势,西方传教士持低调忍让的态度,只有涉及原则问题时才进行有限度的抗争,即便如此也未能遏止教会的衰落。而日本教会在战争期间的表现,亦促使我们反思宗教在国际问题中扮演的角色。沦陷时期基督教会的遭遇,是伪满体制下各宗教团体命运走向的一个缩影,显示出国际政治博弈对宗教产生的深刻影响。
徐炳三
关键词:伪满洲国宗教团体基督教会
从《教务杂志》看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穆斯林的传教活动被引量:6
2006年
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后,发现中国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对基督教传播可能构成威胁的穆斯林群体,于是他们开始了针对该群体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教活动。这种传教活动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化侵略意味,从总体上看也是不成功的,但在客观上对两种宗教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动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徐炳三
关键词:西方传教士中国穆斯林传教
后现代文化现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04年
后现代文化是当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将中国的后现代文化现象界定为与西方后现代文化类似的、伴随着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而产生的某种副效应,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影响消极,本文对此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徐炳三
关键词:消极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政治高压与伪满基督教教育的终结被引量:1
2014年
中国东北沦陷期间,日伪政权对原有教育体系进行控制和改造,其中强迫日语教育、变更学制、政治管控、推行国民礼仪等对中国东北教会学校发展的影响较大,学校立案问题是教会与日伪博弈的焦点。传教士坚决反对立案中神社参拜的要求,在交涉无果后他们关闭了主要的教会学校,其余学校则被日本人控制。伪满教会学校的命运与世俗学校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其差异在于基督教的特点及其政教关系的独特性。
徐炳三
关键词:伪满洲国基督教教育政教关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