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清华

作品数:11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脑炎
  • 3篇乙型脑炎病毒
  • 3篇杂交
  • 3篇声表面波
  • 3篇肽核酸
  • 3篇相声
  • 3篇脑炎
  • 3篇脑炎病毒
  • 3篇核酸
  • 3篇反应池
  • 3篇感器
  • 3篇病毒
  • 3篇传感
  • 3篇传感器
  • 2篇液相
  • 2篇相位
  • 2篇流控
  • 2篇换能器
  • 2篇靶序列

机构

  • 10篇第三军医大学...
  • 6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中国电子科技...

作者

  • 11篇徐清华
  • 10篇陈鸣
  • 6篇府伟灵
  • 5篇曹亮
  • 5篇丁毅
  • 5篇王云霞
  • 4篇陈伟
  • 3篇施建峰
  • 3篇贾双荣
  • 3篇李发科
  • 3篇唱凯
  • 3篇张可珺
  • 3篇罗阳
  • 2篇张烨
  • 2篇汪广杰
  • 1篇张立群
  • 1篇张晓莉
  • 1篇向阳

传媒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09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ISH检测宫颈上皮脱落细胞hTERC基因与HPV感染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预测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hTERC(human telomerase RNAgene component)基因荧光原位杂交的拷贝数扩增情况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检测,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预测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hTERC基因在72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拷贝数的变化,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每一患者的2种HR-HPV DNA(HPV16/18),并同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应用荧光标记探针GLPTERC/CSP3;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正常骨髓淋巴细胞为阳性对照,正常宫颈细胞为阴性对照。结果在72例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CINⅡ的阳性表达率为60.00%,CINⅢ的阳性率为83.33%,与正常或炎症/CIN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在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正常骨髓淋巴细胞中基因扩增阳性;HR-HPV DNA检测阳性32例,炎症/CINⅠ的阳性表达率为42.86%,CINⅡ的阳性表达率为70.00%,CINⅢ的阳性率为66.67%,宫颈癌的阳性率为75.00%;hTERC基因FISH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阳性预测值(PPV)和特异性(Sp)明显高于HC-2HR-HPV DNA检测。结论hTERC基因参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标志物之一,TERC基因的FISH检测比HC-2HR-HPV DNA检测能够更可靠地鉴别宫颈良恶性病变,二者联合检测将为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提供更有效、更合理的方案。
向阳张晓莉罗阳徐清华府伟灵
关键词:HTERC基因高危型HPV荧光原位杂交第二代杂交捕获法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倒插式液相声表面波检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倒插式液相声表面波检测系统,包括基片、反应池、温控装置和信号采集处理装置;基片上设置有输入叉指换能器和输出叉指换能器,输入叉指换能器与输出叉指换能器的引线上端经PCB电路板和同轴电缆线分别与信号发生采...
贾双荣陈鸣徐清华唱凯张可珺李发科
文献传递
倒插式液相声表面波检测装置及其阵列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倒插式液相声表面波检测装置,包括基片和反应池;基片设置有至少一对叉指换能器,在输入叉指换能器与输出叉指换能器及其引线区域设置有防水隔离层;所述基片竖直插入反应池,使检测区域浸入反应池内;本发明采用固定大小...
陈鸣贾双荣徐清华唱凯张可珺李发科
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构建时靶序列浓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新型的漏声表面波(LSAW)传感器检测系统构建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靶序列浓度对其杂交效应和反应时间的影响。方法LSAW传感器表面先固定上1.0μmol/L的肽核酸(PNA)探针,观察终浓度为1pg/L~1mg/L的HPV靶序列DNA与探针进行杂交所引起的相位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并对相位下降值与靶序列浓度做线性回归,确定其线性范围。结果随着靶序列浓度从1pg/L增加到1mg/L,杂交反应引起的相位下降值呈先增加后趋于缓和的趋势,以100μg/L为分界线,而杂交平衡时间并没有显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在1pg/L~100μg/L的HPV靶序列浓度范围内,相位变化与靶序列浓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P=2.3392lgC+14.584,相关系数r2=0.9622。结论随着靶序列浓度的升高,杂交反应引起的相位下降值呈典型饱和曲线趋势,靶序列浓度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pg/L~100μg/L。
陈鸣李书君府伟灵陈伟张烨王云霞徐清华丁毅曹亮
关键词:肽核酸探针传感器杂交
应用生物传感器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
2009年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遗传信息的秘密被揭开。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人类基因组最丰富的遗传变异,SNP的研究应运而生,并且发展迅速。研究表明,SNP与许多疾病直接相关,是决定人类疾病易感性和药物反应差异的主要因素。
徐清华陈鸣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生物传感器人类基因组计划疾病易感性生命科学遗传信息
倒插式液相声表面波检测装置及其阵列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倒插式液相声表面波检测装置,包括基片和反应池;基片设置有至少一对叉指换能器,在输入叉指换能器与输出叉指换能器及其引线区域设置有防水隔离层;所述基片竖直插入反应池,使检测区域浸入反应池内;本发明采用固定大小...
陈鸣贾双荣徐清华唱凯张可珺李发科
文献传递
缓冲液离子浓度对新型PNA-LSAW基因传感器杂交效应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PBS缓冲液的离子浓度对构建的肽核酸(PNA)漏声表面波(LSAW)基因传感器杂交效应的影响。方法将1.0μmol/L的PNA探针固定在LSAW基因传感器表面,分别加入10、20、50、100mmol/L的PBS缓冲液,观察不同离子浓度的PBS缓冲液对PNA-LSAW基因传感器杂交效应的影响,记录分析传感器相位的变化值及反应所需的时间。结果当钠离子浓度从10mmol/L增加至100mmol/L时,传感器的相位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20mmol/L为分水岭。而杂交平衡时间增加显著。结论离子浓度极大地影响了杂交反应的时间,低盐离子浓度更有利于提高PNA和靶序列的杂交速率,高盐离子浓度则会大大降低PNA的结合速率。离子浓度为20mmol/L时杂交最为适宜。
陈鸣陈伟府伟灵张烨王云霞徐清华丁毅曹亮
关键词:离子浓度肽核酸杂交
漏声表面波传感器生物信号放大系统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利用"RecA蛋白-互补单链DNA"探针与bis-PNA/dsDNA复合物相结合,作为生物信号放大系统提高传感器检测灵敏度的可行性。方法漏声表面波传感器检测通道金膜表面先固定针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的bis-PNA探针,加入HPV基因组DNA与之完全反应后,再加入不同浓度的"RecA蛋白-互补单链DNA"探针,在反应过程中加入ATPγS提供能量,分别探索优化RecA蛋白及ATPγS的最佳反应浓度。结果当RecA蛋白浓度为45μg/ml,所引起的相位变化值为(11.74±1.03)°,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P<0.01);在最佳RecA蛋白浓度下,当ATPγS浓度为2.5 mmol/L时,所引起的相位变化值为(10.71±0.73)°,显著高于其他ATPγS浓度组(P<0.01)。结论"RecA蛋白-互补单链DNA"探针复合体与bis-PNA/dsDNA复合物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并明显缩短检测时间。
王云霞张立群罗阳丁毅施建峰徐清华汪广杰曹亮陈鸣府伟灵
关键词:传感器肽核酸灵敏度
乙型脑炎病毒靶序列浓度对LSAW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靶序列浓度值对漏声表面波(LSAW)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方法LSAW基因传感器表面固定终浓度为0.5μmol/L的JEV探针,然后用pH7.6的10mmol/L PBS缓冲液(含Na+0.3mol/L)中和终浓度为0.05、0.1、0.5、1.0、1.5、2.0μmol/L的JEV靶序列杂交,分别记录相位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结果与JEV探针反应引起的相位变化是先缓慢上升后趋于缓和的趋势,以1.0μmol/L靶序列浓度为分界线;杂交平衡时间上除0.05μmol/L的时间短以外,其他的未见明显变化趋势,当靶序列浓度为1.0μmol/L,杂交反应平衡时间为33min。结论随着靶序列浓度的升高,杂交反应引起的相位变化呈典型的饱和曲线趋势;靶序列浓度为1.0μmol/L、杂交反应的平衡时间为33min,是LSAW基因传感器杂交的最适反应条件。
徐清华陈鸣陈伟府伟灵王云霞丁毅施建峰曹亮汪广杰
关键词:相位乙型脑炎病毒杂交
乙型脑炎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8年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经蚊虫传播的严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其重症病死率高,易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方法,控制蚊虫传播和免疫接种是当前的主要防御手段。简要综述了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功能、基因分型,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徐清华陈鸣
关键词: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疫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