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西臣

作品数:503 被引量:962H指数:1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9篇期刊文章
  • 138篇专利
  • 37篇会议论文
  • 7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0篇农业科学
  • 175篇医药卫生
  • 42篇生物学
  • 6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6篇孢子虫
  • 106篇基因
  • 103篇球虫
  • 83篇隐孢子虫
  • 82篇免疫
  • 79篇虫病
  • 60篇细胞
  • 59篇艾美耳球虫
  • 54篇蛋白
  • 54篇微小隐孢子虫
  • 53篇克隆
  • 51篇抗原
  • 50篇柔嫩艾美耳球...
  • 44篇原核表达
  • 40篇疫苗
  • 37篇病毒
  • 36篇旋毛虫
  • 32篇滴虫
  • 32篇免疫保护
  • 31篇抗体

机构

  • 390篇吉林大学
  • 108篇解放军军需大...
  • 27篇吉林农业大学
  • 15篇军事医学科学...
  • 12篇安徽科技学院
  • 10篇黑龙江八一农...
  • 9篇延边大学
  • 7篇河北北方学院
  • 5篇辽东学院
  • 4篇河北科技师范...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塔里木农垦大...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河南职业技术...
  • 3篇吉林农业科技...
  • 3篇吉林大学中日...
  • 3篇新疆畜牧科学...
  • 3篇吉林省公安厅
  • 3篇吉林省兽医科...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502篇张西臣
  • 287篇宫鹏涛
  • 260篇李建华
  • 253篇杨举
  • 142篇李建华
  • 134篇李赫
  • 125篇尹继刚
  • 102篇张国才
  • 84篇张楠
  • 39篇何宏轩
  • 37篇李新
  • 37篇王晓岑
  • 31篇李淑红
  • 27篇杨正涛
  • 23篇李棕松
  • 23篇田宗成
  • 22篇赵权
  • 21篇欧阳红生
  • 21篇任文陟
  • 21篇刘全

传媒

  • 49篇中国病原生物...
  • 31篇中国兽医学报
  • 30篇中国生物制品...
  • 17篇中国寄生虫学...
  • 16篇吉林农业大学...
  • 16篇中国预防兽医...
  • 15篇黑龙江畜牧兽...
  • 14篇寄生虫与医学...
  • 12篇中国寄生虫病...
  • 10篇吉林大学学报...
  • 7篇中国人兽共患...
  • 7篇中国兽医科技
  • 6篇中国兽医杂志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5篇热带医学杂志
  • 5篇中国人兽共患...
  • 5篇中国兽医科学
  • 4篇动物医学进展
  • 4篇莱阳农学院学...
  • 4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10篇2023
  • 12篇2022
  • 15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17篇2017
  • 16篇2016
  • 12篇2015
  • 20篇2014
  • 30篇2013
  • 39篇2012
  • 58篇2011
  • 41篇2010
  • 31篇2009
  • 23篇2008
  • 17篇2007
  • 17篇2006
  • 27篇2005
  • 17篇2004
5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壳聚糖/纳米粒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选用的重组病毒颗粒rSFV‑Etgam59,并予以壳聚糖包裹,制备成的壳聚糖/rSFV‑Etgam59纳米粒,具有预防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减轻盲肠病变,降低卵囊排...
李建华王京森张西臣宫鹏涛张楠王晓岑李新马赫然杨举
猫弓形虫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猫弓形虫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利用弓形虫表面蛋白SAG3作为包被抗原,检测血清中弓形虫抗体,经过HRP标记的山羊抗猫IgG作为检测抗体,建立间接了ELISA方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敏感...
宫鹏涛刘伟建杨正涛张西臣寇金华李建华杨举李赫李棕松
文献传递
弓形虫重组卡介苗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弓形虫重组卡介苗及制备方法,首先将获得刚地弓形虫保护性抗原基因,进行TA克隆,测序鉴定正确后酶切回收目的片段,再分别与同样进行酶切反应的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MV261和整合表达载体pMV361相...
李建华张西臣于钦磊宫鹏涛张国才杨举张楠李赫张倩
文献传递
应用间接ELISA检测微小隐孢子虫抗体的研究被引量:13
2003年
以在大肠埃希氏菌中表达的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um parvum )子孢子表面抗原CP15为抗原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标记的山羊抗鼠IgG为二抗 ,建立了检测微小隐孢子虫抗体的间接ELISA。试验筛选出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大肠埃希氏菌CP15抗原包被量为 1μg/孔 ,用10 0mL/L的兔血清进行封闭 ,以正常大肠埃希氏菌裂解上清液稀释待检血清。试验结果表明 ,应用CP15重组蛋白作为诊断微小隐孢子虫抗体的抗原具有特异性高。
何宏轩张西臣尹继刚李建华杨举段明星
关键词:微小隐孢子虫抗体检测间接ELISA隐孢子虫病人畜共患病
应用RAPD技术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地理株的多态性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利用RAPD技术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GZ株、HB株、JL株及HB株与JL株杂交虫株FZ1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tenella不同地理株间及同一地理株亲代与子代间均存在DNA多态性。其中不同地理株间种内变异程度较大(SI=0.6225~0.6977)。而同一地理株子代与亲代间也发生遗传变异,但变异程度不大(SI=0.9813~0.9910)。同时对本室培育的HB株与JL株的杂交虫株FZ1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发现该杂交株与其亲本HB株、JL株的相似值为0.8215,0.7916,大于HB株与JL株间相似值(0.6977),小于传代虫株间的相似值(0.9813~0.9910),且其扩增条带显示出与亲本株间的相似,且又有不同,表明该杂交虫株是1株既具有两亲本株的遗传性状,又发生了变异的虫株。
张伟信张西臣李建华赵权尹继刚杨举田宗成
关键词:RAPD技术柔嫩艾美耳球虫地理株
伊氏锥虫与路氏锥虫二重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1年
目的建立伊氏锥虫和路氏锥虫二重PCR鉴别检测方法。方法根据路氏锥虫18S rRNA基因和伊氏锥虫RoTat 1.2VSG基因特异序列设计两对引物,通过优化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建立种特异二重PCR鉴别检测方法。结果用建立的二重PCR鉴别检测方法能特异扩增路氏锥虫和伊氏锥虫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261bp和482bp;路氏锥虫和伊氏锥虫的最低检出量分别均达1个虫体,检测日本血吸虫、杜氏利氏曼原虫与瑟氏泰勒虫等其他血液寄生虫均为阴性。结论建立的二重PCR检测体系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于路氏锥虫和伊氏锥虫的感染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王泽东刘畅范大为李巍苏利波宫鹏涛李建华李赫张国才张西臣
关键词:伊氏锥虫PCR检测
猪三毛滴虫对4种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硝唑尼特、替硝唑、甲硝唑和制霉菌素4种药物对猪三毛滴虫的作用效果,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用24h敏感性试验确定4种药物对猪三毛滴虫24h的最低致死浓度(MLC);绘制时间-杀虫曲线,分析不同浓度受试药物作用不同时间对猪三毛滴虫的杀灭效果。结果 4种药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猪三毛滴虫的作用,其中硝唑尼特杀灭猪三毛滴虫的效果较好,24hMLC为12.50mg/L;替硝唑和甲硝唑24hMLC均为25.00mg/L,但时间-杀虫曲线显示替硝唑效果好于甲硝唑;制霉菌素的杀虫效果较差。结论猪三毛滴虫对硝唑尼特和替硝唑敏感。
李文超李伟志王泽东孟莹李赫宫鹏涛李建华张西臣
关键词:替硝唑甲硝唑制霉菌素
旋毛虫AN1型锌指蛋白-2B重组蛋白抗原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旋毛虫AN1型锌指蛋白-2B重组蛋白抗原及其制备方法,提供了旋毛虫AN1型锌指蛋白-2B基因,并提供了该基因抗体的制备方法,分别制备旋毛虫和H7402肝癌细胞的抗血清,利用间接ELISA方法确定H7402...
张西臣李建华徐晓芳宫鹏涛高江明杨举李赫张楠张国才
文献传递
检测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毒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建立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毒(GLV)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定量检测方法,为GFP在寄生性原虫病毒研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GFP兔抗血清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血清为二抗,建立GFP定量检测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定量检测GFP的间接ELISA方法最适反应条件为以10%正常胎牛血清作为封闭剂,一抗的最佳稀释度为1∶3200,二抗的最佳稀释度为1∶1600。结论以GFP兔抗血清为一抗成功建立GFP定量检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结果能正确反映GLV介导的GFP表达情况。
刘全张西臣李建华尹继刚赵永军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ELISA
中国蜱传病主要流行趋势及防控科技对策被引量:33
2011年
蜱是一种寄生在动物体表常见的吸血寄生虫,具有从宿主获得多种病原体的能力,是多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随着近几年蜱传病的发生具有增加的趋势,蜱及蜱传病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综述了中国蜱传病的主要类型、发生流行因素和病原体危害特点、防控的主要技术手段以及目前防治蜱传病存在的主要科技问题和今后防控蜱传病的科技对策,以期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蜱传病,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以降低其危害性。
马广鹏孙传范赵娜张西臣
共5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