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峰

作品数:65 被引量:499H指数:13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经济管理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社会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生态
  • 9篇青藏
  • 8篇灾害
  • 8篇青藏高原
  • 6篇土地利用
  • 5篇人口
  • 5篇产业结构
  • 4篇东北部
  • 4篇气候
  • 4篇自然灾害
  • 4篇旅游
  • 4篇北部
  • 4篇城市
  • 3篇演进
  • 3篇生态环境
  • 3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青藏高原东北...
  • 3篇区位
  • 3篇县域
  • 3篇粮食安全

机构

  • 60篇青海师范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7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青海省测绘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3篇张海峰
  • 34篇刘峰贵
  • 26篇周强
  • 13篇陈琼
  • 10篇张镱锂
  • 6篇李春花
  • 5篇白永平
  • 4篇曹生奎
  • 4篇王小梅
  • 4篇侯光良
  • 4篇杨萍
  • 4篇张忠孝
  • 3篇刘林山
  • 3篇赵志龙
  • 3篇高丽文
  • 2篇魏本勇
  • 2篇刘佩
  • 2篇钟荣凤
  • 2篇黄芸玛
  • 2篇李明

传媒

  • 6篇青海师范大学...
  • 3篇干旱区地理
  • 2篇内蒙古科技与...
  • 2篇青海环境
  • 2篇国土与自然资...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人文地理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2篇云南地理环境...
  • 2篇灾害学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青藏高原论坛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电脑开发与应...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经济地理

年份

  • 6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0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9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县域尺度的青藏高原洪涝灾害风险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近47年来,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并在区域内部呈现出较大的区域空间差异,洪涝灾害在部分区域风险日益增大。以青藏高原范围内213个县域单位为对象,选取1951-2010年洪涝灾害数据和2010年的脆弱性断面数据,从洪涝灾害的危险性(历史危险性、潜在危险性)、脆弱性(物理暴露、应灾能力)两个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GIS技术对青藏高原洪涝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的昆仑山东段、祁连山地区、甘南高原、川西高原东部、西藏中部山地地区和北部的喀喇昆仑山西段洪涝灾害的风险最高,柴达木盆地边缘山地、西藏西部和唐古拉山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次之,洪涝灾害的重点防范区域为河湟谷地、西藏一江两河、甘南高原和川西北高原山地地区。
邹新华刘峰贵张镱锂陈琼张海峰赵志龙
关键词:青藏高原洪涝灾害
1949-2007年青海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定量评价与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采用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和技术,对青海省1949—2007年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分析.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计算了1978—1987年、1988—1997年和1998—2007年3个代表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分析了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和竞争能力.结果表明:①1949—2007年,青海省产业结构演变总趋势是: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趋向优化,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合理;②近10多年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青海省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有所改善,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迅速发展的第二产业推动.但青海省当前的产业结构水平与全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产业关联度低,3次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张海峰白永平刘峰贵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
厦门市土地利用演变动态及灰色预测被引量:1
2014年
根据2001-2011年厦门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分析该市近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利用GM(1,1)模型对该市未来10年土地利用演变动态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01-2011年,厦门市各类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各不相同,其中以交通用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变化速度最快分别为13.88%、6.34%,土地利用程度呈波动上升状态;预测2012-2021年厦门市耕地、园地将分别以2.92%、4.38%速度减少,其它用地则以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加最明显为27.91%,而林地面积变化不大。
钟荣凤张海峰陈敏
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度灰色系统
海东市产业结构及其演进特征
2017年
在分析对海东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时间和空间差异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结构演进系数和区位熵等研究方法,对海东市的"一、二、三"产业的演进结构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分析。海东市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偏传统、偏重,高耗能产业发展状况欠佳。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不利于优化升级。总体来说海东市第一产业尚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融合发展不足,缺乏行业龙头,高原特色优势发挥不足;第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高能耗物耗的资源型行业为主导,高科技、高新和新业态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经济外向开放度水平不高,各区县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拜成龙张海峰刘萌轩辛婷业
关键词:区位熵
基于ESDA-GIS的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被引量:46
2009年
以青海省43个县(市、区)及3个行政委员会和一个乡(格尔木市的飞地)为基本空间单元,以2006年青海省县域人均GDP等经济数据及人口数据为属性数据,在ArcView、ARCGIS等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对青海省县域经济之间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1)青海省2006年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及几何中心均有较大偏移,GDP及人均GDP重心也有较大偏移;(2)总体上青海省2006年经济空间差异较大,Moran'sⅠ指数为0.5 138,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3)目前,青海省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类型属离散型和聚集型,而扩散型及均衡型尚未出现。青南广大地区属离散型,海西地区主要是由资源要素禀赋导致集聚型,海东地区特别是西宁市由于较好的自然条件、优越的空间区位、便利的交通及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产生较强的集聚效应,海东其它广大地区Moran'sⅠ指数均较低(包括西宁市的两个市辖县),充分说明海东地区城市的扩散作用尚未显现,特别是省会城市西宁市对周围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不明显。
张海峰白永平陈琼王保宏牛定炜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空间自相关ESDA
中国节水型农业建设研究
2001年
建立节水型农业体系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我国水资源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建立节水型农业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探讨了我国节水型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及建议。
张海峰
关键词:节水型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建设农业灌溉
青海湖水位下降的生态环境效应
2013年
本文主要分析了青海湖水位下降所导致的湖区生态环境变化,指出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任重道远.
杨萍张海峰曹生奎
关键词:水位
中全新世气候突变对青海东北部史前文化的影响被引量:35
2005年
青海东北部自然环境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且本区史前文化发达、序列完整、遗迹丰富。因此本区是我国研究气候变化对史前文化影响的典型区域。利用气候和考古研究结果,采用GIS和数学分析方法,发现:4kaBP本区气候向干冷化突变,齐家文化在3.9kaBP突然衰弱,在干冷形势基本稳定的3.6kaBP,出现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遗址数猛增;齐家文化是农耕文化,辛店文化继承了齐家文化的生产活动,其地域范围缩小,向低海拔和向东部的低山丘陵、河谷、沟谷地带退缩;而卡约文化在适应气候突变后,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方式——畜牧业,并向西和更高海拔的中山地、高山地等扩展,地域范围达到史前文化最大。因此气候突变,史前居民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气候突变是本区史前文化由单一向多元分异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本区大型聚落难以维系,文明进程受挫的重要原因。
刘峰贵侯光良张镱锂张忠孝许长军周强张海峰
关键词:气候突变青海东北部史前文化史前文化气候突变东北部中全新世齐家文化全球变化
中国陆路交通干线自然灾害风险刍议被引量:3
2009年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陆路交通的密度、长度和搭乘陆路交通工具的物资和人口流动规模日益增加,交通客流和物流的增多也使遭遇自然灾害的风险进一步加大。通过数据统计、GIS方法,对我国陆路交通干线(公路、铁路)的密度和过去死亡人口和自然灾害损失的模数进行叠合分析,认为在自然灾害频次和灾种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陆路交通干线的极端灾害事件日益增多,中国自然灾害的风险因子在地域分布上中、东部高,西北部低。我国目前众多的极端灾害事件对交通干线的影响,是因为对交通干线的风险因子识别研究不足,应该从节点城市、干线路段和区域交通网络三个方面对陆路交通干线自然灾害的风险展开研究。
刘峰贵马玉玲魏本勇张镱锂侯光良周强张海峰
关键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青藏高原“渐进阶梯式”旅游模式探讨被引量:19
2006年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众多游客纷纷涌向西藏,极大地推动了青藏高原的旅游业发展。而青藏高原的高海拔既是旅游业发展的独特之处,也是青藏高原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由于高海拔自然环境的极大差异和人类对不同海拔高度的不同生理反应以及不同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从而导致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貌区域游客的生理反应、接受的服务程度以及旅游环境容量都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海拔在2000—3000m为高原旅游游客的生理适应区,并得出西宁—兰州区和昆明区是高原旅游的最佳适应区;而3000—5000m为青藏高原的常规旅游区,>5000m则为青藏高原的特殊旅游区。从而提出青藏高原“渐进阶梯式”旅游模式的架构。
刘峰贵张忠孝候光良周强张海峰薛华菊
关键词:青藏高原旅游模式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