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兵

作品数:81 被引量:1,062H指数:19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9篇耐药
  • 33篇耐药性
  • 17篇药性分析
  • 17篇耐药性分析
  • 15篇杆菌
  • 13篇不动杆菌
  • 12篇基因
  • 12篇病原菌
  • 11篇细菌
  • 10篇甲基化
  • 10篇病原
  • 9篇真菌
  • 8篇菌药
  • 7篇药物
  • 7篇医院感染
  • 7篇受体
  • 7篇内酰胺酶
  • 7篇抗菌
  • 7篇抗菌药
  • 7篇鲍氏不动杆菌

机构

  • 80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广东省人民医...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河南省疾病预...
  • 2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福建省医疗器...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81篇张晓兵
  • 47篇府伟灵
  • 14篇刘泽军
  • 14篇龚雅利
  • 7篇杨丽华
  • 7篇罗阳
  • 7篇张波
  • 5篇罗高兴
  • 5篇聂志宏
  • 5篇张立辉
  • 5篇袁志强
  • 5篇黄君富
  • 5篇彭毅志
  • 5篇周秘
  • 5篇程文广
  • 4篇龚雅莉
  • 4篇王刚
  • 4篇刘智勇
  • 4篇陈斌
  • 4篇于军校

传媒

  • 38篇中华医院感染...
  • 6篇重庆医学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中国新医药
  • 2篇生命的化学
  • 2篇国外医学(临...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中国检验医学...
  • 1篇医学教育研究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2005全国...

年份

  • 2篇2012
  • 12篇2011
  • 5篇2010
  • 10篇2009
  • 9篇2008
  • 8篇2007
  • 11篇2006
  • 10篇2005
  • 4篇2004
  • 7篇2003
  • 3篇2002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分析我院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方法鲍曼不动杆菌源自2008年1-12月我院临床分离株,共51株。采用K-B法(CLSI 2008年标准)筛选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采用随机引物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分型对其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PCR方法检测TEM、SHV、CTX-M、IMP-1、IMP-2、VIM、VIM-2、OXA-23、OXA-24等耐药基因型以及Ⅰ、Ⅱ类整合酶。结果 51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菌株,除阿米卡星外,其他抗生素耐药率数据非常高;其中50株为同一克隆株;TEM、SHV、CTX-M、IMP-1、VIM-2、OXA-23、Int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8.0%、23.5%、19.6%、25.5%、19.6%、72.5%、86.3%;而IMP-2、VIM、OXA-24和Int-2基因均为阴性。结论我院碳氢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暴发流行,携带TEM型β-内酰胺酶、OXA-23、IMP-1和VIM-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Ⅰ类整合酶。产生OXA-23型碳青霉烯酶和金属酶是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碳氢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
张晓兵刘星龚雅利府伟灵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性
DNA甲基化——肿瘤形成的新途径被引量:1
2004年
基因组外遗传(epigenedc)机制与基因突变等基因遗传性变化对肿瘤的形成有同样的地位,DNA甲基化为重要的外遗传机制。DNA启动子高甲基化与抑癌基因转录失活有一定的关系,而DNA低甲基化与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DNA甲基化也可导致点突变,这些与肿瘤的形成显著相关。DNA甲基化可作为肿瘤诊断的标记物、治疗监测手段,可作为肿瘤预后的判断。DNA甲基化为改变化疗药物耐受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张晓兵杨丽华刘泽军
关键词:DNA甲基化遗传病理学肿瘤形成癌基因基因突变
某教学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 对我院2004年上半年临床标本中分离菌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药敏试验用K-B纸片法,根据2003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断结果,应用WHO-NET 5软件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对所监测的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应重视医院感染、规范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对医院感染菌的治疗非常重要,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陈翠敏府伟灵张晓兵
关键词:医院感染细菌抗生素耐药性
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4
2005年
目的 了解我院18 个月血培养中分离菌株的构成比及耐药情况。方法 患者血培养标本经BacT/Alerti 120血培养仪培养,分离所得菌株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PI系统进行鉴定和K-B法做药敏。结果 在1.821份标本中,分离菌株246株,阳性率为13.5%,其中革兰阴性菌占32%,革兰阳性菌占37%,念珠菌属占31%。结论 对血培养中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很有必要。
廖扬张晓兵龚雅利府伟灵
关键词:病原菌血培养耐药性
外科病房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7
2005年
目的 监测外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部位、病原菌分布特点,分析其耐药性,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外科病房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实验;对细菌培养阳性病例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质控科确诊为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外科病房医院感染以伤口或创口、呼吸道、泌尿道的发生率最高; 474例医院感染病原菌中,居前3 位的依次为葡萄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性实验显示,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多黏菌素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98%),但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较多,对其他常规抗生素耐药性严重。结论 外科病房医院感染因疾病不同,其感染部位、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均有所不同,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病原学监测,针对各相关环节和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减少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张波府伟灵张晓兵廖扬
关键词: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及红霉素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肺炎链球菌感染状况、耐药性以及耐药基因流行情况。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2月从患者不同标本分离鉴定肺炎链球菌,采用NCCLS标准K-B法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耐药分析、PCR检测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和mefA。结果分离129株肺炎链球菌,其中青霉素敏感率为42.4%,红霉素耐药率为80.6%。104株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中,ermB基因检出率为97.1%,mefA基因检出率为41.3%,41株同时含有ermB和mefA基因。结论本院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耐药性高,红霉素耐药基因主要为ermB。
张晓兵廖杨龚雅利府伟灵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耐药性耐药基因
胃癌DNA甲基化谱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2年
肿瘤的发生与多基因的异常有关,其中,DNA甲基化作为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方式,其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与基因的异常表达相关.胃癌的发生亦系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异常累积的过程.本文就与胃癌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p14ARF、p16INK4a、APC、pS2、p15INK4b和RASSF1等)、DNA修复基因(MGMT和hMLH1)和其他与肿瘤转移和侵袭有关的基因(CDH1和TIMP-3)的CpG岛甲基化情况作一综述,说明了胃癌的发生与DNA甲基化的关系,揭示了胃癌的形成与DNA甲基化有一定的关系,探讨利用基因甲基化的检测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的可能性.
张晓兵刘泽军
关键词:胃癌基因表达调控
白血病细胞雌激素受体多个启动子甲基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检测白血病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情况,探讨雌激素受体基因多个启动子区包括ERα(ERα-A,-Band-C)和ERβ甲基化与其表达异常的联系。方法应用RT-PCR检测6种白血病细胞株以5′-杂氮-2-脱氧胞苷(5′-Aza-Dc)去甲基化前后ER基因表达活性并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10例正常人白细胞和6种白血病细胞株以5′-Aza-Dc去甲基化前后ER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ER各启动子在白血病细胞株中均出现甲基化或半甲基化带,但只有ERα-A基因表达沉默而且在正常人白细胞中呈未甲基化状态,在以5′-Aza-Dc处理细胞株后ERα-A基因表达恢复。结论白血病细胞的雌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区存在高甲基化现象并导致其基因表达沉默,可能为白血病的致病机制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提示ERα-A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有可能成为白血病的新的参考标记物。
姚婕张晓兵王珏府伟灵
关键词:白血病雌激素受体基因DNA甲基化启动子
瓣膜置换术后用PT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口服抗凝剂的意义
2003年
目的 研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剂治疗中,使用PT监测时INR值的允许范围。方法 对不同性别,年龄,瓣膜置换术后病程以及华法林用量的108例患者的PT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所用仪器和试剂均符合国际标准。结果 在达到相同治疗目的时,女性患者PT的INR允许范围要小于男性患者;随着术后病种的延长和使用剂量的增加,PT的INR允许范围也略有增大。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剂PT监测的INR允许范围为1.89±0.63,低于文献报道;性别和使用时间及剂量不同时,PT监测的INR允许范围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中要注意个体差异。
张晓兵杨丽华刘泽军
关键词:瓣膜置换术口服抗凝剂华法林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明确从AIDS患者血液、骨髓中检出的病原体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取患者血液、骨髓于血培养瓶中置Bacter/Alert3D血培养仪中培养,待血培养仪报阳性即作革兰染色,并转种至马铃薯斜面培养基于27℃和37℃孵育,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作乳酸棉兰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该菌为一双相真菌,27℃见菌丝相,呈淡黄色绒毛样,并产生酒红色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及孢子链;37℃见酵母相,不产生特征性色素,镜下见酵母样细胞。结论从体内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即可诊断为马尔青霉菌病,也可排除组织胞浆菌感染。
于军校徐艳罗阳府伟灵钟白玉张晓兵
关键词:艾滋病马尔尼菲青霉马尔尼菲青霉病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