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含

作品数:1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艺术

主题

  • 12篇电影
  • 3篇题材
  • 2篇中国电影
  • 2篇少数民族题材
  • 2篇少数民族题材...
  • 2篇民族
  • 2篇民族题材
  • 2篇民族题材电影
  • 1篇当下
  • 1篇导演
  • 1篇地域文化
  • 1篇电影产业
  • 1篇电影节
  • 1篇电影美学
  • 1篇电影时空
  • 1篇电影史
  • 1篇电影业
  • 1篇行情
  • 1篇玄奘
  • 1篇艺术表现

机构

  • 14篇云南艺术学院
  • 1篇奥克兰大学

作者

  • 14篇张含

传媒

  • 4篇民族艺术研究
  • 3篇云南艺术学院...
  • 3篇大舞台
  • 2篇电影评介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韩国电影“集体发力”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启示
2018年
近年来韩国电影日渐成熟,佳作频出,呈现出"集体发力"的创作热潮。扎实的剧本创作、高超的导演叙事能力、精良的视听语言呈现、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水平以及对于社会、经济、文化、民生密切的人文关怀,是韩国电影成功的法宝。它为如今在全球文化战争中激烈角逐的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提供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样本,处于电影市场发展高峰期的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电影的有益经验,促进本土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从而创造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和潮流的多元文化。
张含
关键词:韩国电影分级制中国电影
《俄玛之子》:折射电影之梦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
2016年
《俄玛之子》是一部以哈尼族导演李松霖的自传故事为原型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影片朴实自然却又不失力量,自然环境与故事融为一体,景行情至。影片中处处可见具备云南红河地域特质的哈尼梯田,这片符号式的梯田景观伴随着大山里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将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和谐统一的整合。哈尼族的传统服装——白色的尖顶帽和黑色的露腿裙与原生态的哈尼族歌舞、哈尼族音乐时时贯穿在影片之中,处处体现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独特风格。影片渗透的少数民族原生态美学坚守及电影本体的民族化视听呈现,使得影片在同类型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中独树一帜。
张含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哈尼族原生态
平凡的小人物与不平凡的人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背上歌声去远方》
2016年
"宁静的丽江古城、壮丽的山区景色、叮咚的马队铃声和傈僳族的歌舞……电影《背上歌声去远方》讲述了丽江深山中一位电影放映员的悲喜人生。纪录片导演向一民和主演邱林为观众展现出一种别样的人生意境。这部影片是向一名导演与傈僳族女制片人仕芙柳合作的第二部影片。该片取景于云南丽江,90%的演员来自于纳西族土生土长的村民。之前两人合作的电影《知子罗》同样属于少数民族题材,
张含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歌声小人物平凡傈僳族
霍建起的作者电影坚守
2016年
霍建起是中国电影导演中矢志不移坚持作者电影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上映的历史人物传记片《大唐玄奘》,更是在商业片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当下独树一帜。霍建起的电影在内涵上坚持乡土情结与故土守望,坚持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述,坚持信仰坚守凝视的表达;采用传统叙事结构和主观视角进行叙事;在视听语言呈现上注重借景抒情、景行情至,坚持实景拍摄的美学品质。霍建起的影片中总有一个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主人公,这既是作者电影所要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个人化艺术风格的写照。
张含
关键词:作者电影霍建起人文精神
当下新主流电影的探赜与拓新——以2019、2020年“国庆档”电影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从"国庆档"电影初生至今十六年以来,新主流电影逐渐成了"国庆档"电影的主力军,同时也获得了国庆档影视市场的热烈回应。2019、2020年"国庆档"新主流电影突破了以往献礼片创作的桎梏,有了更多新鲜有益的尝试——题材的突破:从重大历史事件节点转移到实现家国梦想的现实生活切面;叙事的突破:将重大历史事件从叙事主景转变为叙事背景,以凸显主体人物形象;类型的突破:由单一主旋律转向多元化的类型并存。新主流电影致力于展现新农村的新图景,营销策略也开创新模式。喧嚣之后冷静思考,"国庆档"新主流电影也存在着一些亟须改正的问题。
张含周婧
关键词:爱国主义乡村题材
从“纪录”到“再现”——论数字时代电影美学观念的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拓展了电影的传播方式、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段,扩展和强化了电影的奇观效果,也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观影心理。数字时代的电影由于数字技术的参与动摇了传统的电影纪录本性——电影的本性开始由纪录性转变为再现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将纪录性与再现性二者结合。选择使用传统的方式纪录现实,还是新兴的数字技术制作再现影像,这取决于创作者的方法论范畴。
张含
关键词:电影美学
民族电影的民族化视听风格呈现——以王全安电影《图雅的婚事》《白鹿原》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民族化"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追求的一个重点。近年来,一批第六代导演开始选取拍摄一些民族现实题材影片,不仅因为这样的题材符合他们的一贯取材风格,即体现民众生存状态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它们渗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饱含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信念。王全安便是这批有着自立民族意识影片创作诉求的导演之一。无论是《图雅的婚事》,还是《白鹿原》,除了取材上的民族化之外,其视听风格也呈现出显著的民族特性,这样的探索对民族电影的创作和电影民族化的坚守十分有益。
张含
关键词:民族电影
创造历史:对中国电影代际的重思被引量:2
2019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许多令人惊奇而又新颖的中国故事片出现在北美、西欧及其他地区的电影节上时,国外观众无法解释这些作品的出现。主流电影节的参与者实质上不了解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史,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书籍或参考工具可供查询。一个全新的、未被探索的电影领域突然被发现了。面对理解方面存在的挑战,解决方案就是采取中国影评人使用的方法来解读这批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作品——独特的电影人代际划分的概念。起源于北京的第五代概念,为中国乃至全球观众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电影这一意外而受欢迎的转变的方式。本文将探讨中国电影中代际识别的效用,并着重关注第五代及其后继者们。我将在文中论证这个特殊群体(第五代)标志着中国电影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起点。他们的继任者的努力有效地强调了这一观点。本文也将浅析自中国电影诞生后,其他几代电影导演的作品。
(美)康浩张含
关键词: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史
数字时代电影时空观念与时空形式的嬗变被引量:2
2014年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运用引发了电影美学观念的深刻变革,尤其引发了电影时空观念与时空形式的嬗变。相对于传统电影的时空连贯体,数字技术的运用使新的时空奇观被造就,如"子弹时间"时空奇观的制造、玻璃碎裂的升格镜头拍摄等,电影时空的镜头视角也出现了变化。由此,电影在"时空呈现"与"时空表现"上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新的时空转场形式诞生。
张含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时空转场
刘杰导演作品的纪实风格探析——从《马背上的法庭》到《碧罗雪山》
2018年
当下中国导演群体中有一位名气不甚响亮,但却获奖无数的导演,从年龄上划分他比第六代导演年轻,从题材上分析他的电影作品又比第六代导演作品偏主流,然而他的作品呈现的纪实性的艺术风格又与第六代导演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在学界颇受欢迎的导演就是刘杰,他的作品聚焦社会现实题材,尤其是少数民族生活题材,叙事上基于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叙事的历史记忆与现实经验进行创作,镜头语言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固定镜头,摒弃好莱坞正反打的剪辑画面,人物对白多使用方言,少用配乐多以少数民族民歌为背景音乐等。从他蜚声国际的成名作《马背上的法庭》到获奖无数的《碧罗雪山》,观众都可以从其独特的影像风格中窥探其个性化的艺术创作特征。
张含
关键词:《马背上的法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