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伟强

作品数:13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玉米
  • 4篇性状
  • 3篇株型
  • 3篇基因
  • 3篇QTL定位
  • 2篇栽培
  • 2篇相关基因
  • 2篇相关性状
  • 2篇克隆
  • 2篇间作
  • 2篇光周期
  • 2篇QTL分析
  • 1篇代谢网络
  • 1篇多雨
  • 1篇多雨季节
  • 1篇新品种选育
  • 1篇选育
  • 1篇亚单位疫苗
  • 1篇叶片
  • 1篇叶片数

机构

  • 10篇河南农业大学
  • 3篇河南科技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驻马店市农业...

作者

  • 13篇张伟强
  • 6篇库丽霞
  • 6篇陈彦惠
  • 5篇张君
  • 2篇韩赞平
  • 2篇孙朝辉
  • 2篇吴连成
  • 2篇王翠玲
  • 2篇马长生
  • 1篇李超
  • 1篇赵瑞芳
  • 1篇陈贤义
  • 1篇王平安
  • 1篇杨爽
  • 1篇陈晓
  • 1篇王新涛
  • 1篇张少方
  • 1篇陈贤
  • 1篇刘海英

传媒

  • 3篇玉米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瓜菜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种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株型相关基因ZmDwarf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以玉米紧凑型自交系豫82、平展型自交系沈137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法成功克隆了与水稻Dwarf基因同源的玉米Dwarf2基因,该基因水稻上通过参与BR生物合成途径调控其株型形态建成。序列分析发现,玉米Dwarf2基因cDNA序列全长1 501bp,开放阅读框1 398bp,编码465个氨基酸。与水稻Dwarf基因的同源度达84%。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豫82、沈137中Dwarf2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3~4叶期表达量低,8~12叶期处于表达高峰,13叶期后表达量逐渐下降。沈137中表达量较豫82高;就不同器官来说,沈137在叶片、叶枕、叶鞘、茎尖等器官中表达量较豫82高,其中,叶枕处ZmDwarf2表达量相对较高,而叶鞘上ZmDwarf2表达量相对较低。可以推测,基因ZmDwarf2可能参与玉米中BR生物合成途径,进而调控其相关株型形态建成。
张伟强吴连成库丽霞王新涛张君陈晓陈彦惠
关键词:玉米株型克隆
华北平原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概述了华北平原主要玉米间作技术及其生理机制,试图进一步明确该区间作复合群体优势及不足,以期为立体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李超韩赞平张伟强
关键词:玉米间作技术华北平原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玉米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4年
随着功能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转录组测序技术快速发展且应用相对广泛。玉米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有力地推动着玉米转录组结构的注释和功能的深入解析。简述玉米基因组研究概况以及GS FLX、Solexa GA IIx、SOLiD等测序技术的发展,回顾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玉米新基因挖掘、分子标记开发、代谢网络、分子进化、miRNAs等相关研究领域上的应用,为玉米复杂农艺性状的分子机制、不同发育阶段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乃至分子设计育种等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许波张伟强冯晓曦王成业张海申许海涛王友华张今瀚
关键词:玉米转录组测序基因挖掘代谢网络分子进化
玉米穗上节间距的QTL定位被引量:10
2010年
玉米穗上节间长度是影响冠层结构的主要因素,分析其遗传特点对于改善玉米植株群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豫82×沈137的229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具有212个位点的SSR标记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为1 943.8 cM,平均间距8.76 cM,通过229个F2∶3家系穗上节间距的鉴定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出与节间距有关的14个QTL,分布在第1、2、3、4、7、9染色体上,未检测到控制穗上5个节间距的共同QTL。穗上第3节间距的qThiIL3、第4节间距的qForIL3和第5节间距的qFifIL3标记区间相同,贡献率在8.89%~16.36%,可能为控制节间距的一个主效QTL。
张君库丽霞张伟强杨爽刘海英赵瑞芳陈彦惠
关键词:玉米QTL定位
作物株型相关性状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0年
作物株型是通过对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籽粒填充物的储藏的影响进而决定产量的综合农艺性状,而株高、分蘖数、分蘖夹角和叶夹角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关于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利用这些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改良株型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可行性。
库丽霞张君张伟强吴连成张少方王平安陈彦惠
关键词:株型株高分蘖
新城疫病毒HN蛋白的可溶性超表达与免疫活性检测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被称为亚洲鸡瘟或者伪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新城疫在我国仍然十分流行,给我国的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我国养禽业的发展...
张伟强
关键词:新城疫病毒亚单位疫苗可溶性表达免疫活性
基于温、热带玉米自交系永久F_2群体的叶片数QTL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为研究热带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机制,利用温热组合黄早四×CML 288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一个包含278个组合的永久F2群体,分别在海南三亚、河南郑州和洛阳、北京昌平和顺义等5个地点3种光周期环境中进行田间鉴定.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3种光周期环境下共检测到16个不同的玉米叶片数相关QTL.位于第4染色体的QTL qLN 4-3在3个环境中同时检测到,表明该QTL在不同日照环境下能稳定表达;位于第10染色体上10.04区间的QTL qLN 10分别解释2个长日照环境下叶片数遗传变异的31.75%和39.96%,而在海南短日照环境中未检测到,表明该QTL是长日照环境下特异表达的主效叶片数QTL;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叶片数QTL qLN 3-1在短日照环境下能解释叶片数遗传变异的40.99%,而在2个长日照环境下并未检测到,表明此QTL是短日照环境下特异表达的主效QTL.
张伟强王翠玲孙朝辉库丽霞陈彦惠
关键词:永久F2群体光周期热带玉米叶片数
玉米出籽率、籽粒深度和百粒重的QTL分析被引量:21
2013年
为研究玉米出籽率、籽粒深度、百粒重的遗传机制,以豫82×沈137组配的229个F2:3家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分析。在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0个QTL。其中,控制出籽率、籽粒深度、百粒重相关QTL分别为3个、3个和4个,它们的联合贡献率分别为35.5%、28.1%和39.0%。位于第1染色体上介于标记umc1335与umc2236之间控制出籽率的QTLqKR1b和位于第9染色体上介于标记bnlg1209–umc2095之间控制百粒重QTLq100-KW9b,分别解释18.9%和11.7%的表型变异,且作用方式为加性效应,分析表明这些区域可能包含调控玉米籽粒性状关键基因,对剖析玉米产量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伟强库丽霞张君韩赞平陈彦惠
关键词:玉米出籽率百粒重QTL分析
玉米产量性状QTL定位与株型性状相关基因克隆
高产是玉米育种的永恒主题和方向。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实践表明,选育和推广抗耐高密度逆境的高产玉米杂交种,是实现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健壮的根、茎、叶合理分布是玉米单株间竞争小、雌雄穗发育协调、结实性好的内在机制。而紧凑株型建...
张伟强
关键词:玉米产量性状QTL定位株型性状基因克隆新品种选育
文献传递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发育动态QTL定位被引量:11
2010年
玉米是短日照作物,大多数热带种质对光周期非常敏感。光周期敏感性限制了温、热地区间的种质交流。研究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分子机理,有利于玉米种质的扩增、改良、创新,提高玉米品种对不同光周期变化的适应性。本研究以对光周期钝感的温带自交系黄早四和对光周期敏感的热带自交系CML288为亲本配置的组合衍生的一套207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在长日照环境条件下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数、株(苗)高变化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双亲间的最终可见叶片数和株高差异很大;发育初期CML288的叶片数和苗高都低于黄早四,而发育后期CML288的叶片数和株高都明显高于黄早四;测定各时期F7重组自交系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包含237个SSR标记、图谱总长度1753.6cM、平均图距7.40cM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别检测到控制叶片数和株(苗)高发育的QTL11个和20个。但没有一个条件QTL能在测定的几个时期都有效应。在长日照条件下,控制叶片数与株(苗)高的非条件与条件QTL主要集中在第1、9和10染色体上,特别是在第10染色体的标记umc1873附近均检测到了影响这两个性状的QTL,且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单个条件和非条件QTL所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4.34%~25.74%和10.02%~22.57%,表明这一区域可能包含光周期敏感性关键基因。
库丽霞孙朝辉王翠玲张君张伟强陈彦惠
关键词:玉米光周期敏感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