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绶
- 作品数:12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被引量:1
- 2011年
- 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教师培养。探索科学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成为基础教育面临的要而紧迫的任务,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结合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基础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探讨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与途径。
- 廖承绶
-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师教师专业化
- 山区基础教育教师素养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从十个方面对山区基础教育教师素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山区基础教育教师素养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且在选择教师首要素养上都比较倾向于教师对待教学、学生的态度和能力,但在选择素养类型上又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调查结果,目前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对教师这一角色进行全面研究,明确哪些角色行为和素养既是职业规范所要求的,又是学生所期待的;二是对教师的培养不仅要注意教学能力、教育态度和专业知识,还应强调其能具有宽容、信任学生,有爱心等必备素养。
- 廖承绶
- 关键词:教师
- 探析学生习得性无能感“自助系统”的建立被引量:1
- 2006年
- 在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抱负水平,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以达成目标的成功,促使学习动机的增强。要改变学生对学业成败不适合的归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和归因向度训练,提高归因的效果。使学生掌握合理的自我责任的标准,建立起内外平衡的控制点结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我反馈水平。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肯定的自我概念和动机水平,避免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克服习得性无能心理障碍。
- 廖承绶
- 关键词:自我概念学习动机
- 巧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被引量:4
- 2005年
- 廖承绶
- 关键词:归因理论学习动机习得性无助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
-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对策
- 2007年
- 青少年期是人的一生中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总是在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了解青少年心理特征,弄清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
- 廖承绶
-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特征心理发展少年期教育
- 中学生网瘾问题的心理分析及教育思考被引量:4
- 2009年
- 据2007年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报告中显示,在我国的青少年学生网民中,有网瘾者比例达13.2%,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最高,达到了17.1%。2005年全国犯罪总人数87%是青少年,而这87%之中有70%左右是因为上网成瘾而走上犯罪道路。“中国戒除网瘾第一人”陶宏开教授表示,网络成瘾只是心理和不良行为问题,“根本不是精神病”。
- 廖承绶
- 关键词:心理分析教育思考网瘾中学生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
- 公共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
- 2009年
- 实践教学是公共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实施实践教学,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实践教学才能焕发生机,引导师生走向全新境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 廖承绶刘加洪
- 关键词:公共课实践教学
- 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 2010年
- 目前社会、经济以及教育发展等诸多新的形势对基础教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教师培养,探索科学的基础教师培养模式成为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对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结合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基础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探讨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与途径,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具有"双师型"的创新教师。
- 廖承绶
-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被引量:2
- 2012年
-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教育战线乃至人国人民的楷模和师表。他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自成体系。他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特别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无论是在当时其所处的时代,还是现在,对我国和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 廖承绶
-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改革
- 探析教师角色差异的成因和策略
- 2013年
- 本文从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角色的差异问题,因而产生对教师角色的片面理解,也是当前师生间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差异反映了教师的某些角色可能不符合学生的要求,而学生对教师所要求的角色往往又不被教师所理解与接受,同时也反映师生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和理解。通过对教师这一角色进行的全面研究,调整认知偏差,转变教师角色,树立良好教师形象,使教师角色达到职业规范所要求和学生所期待。
- 廖承绶
- 关键词:教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