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发荣

作品数:15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动脉
  • 4篇血压
  • 4篇高血压
  • 4篇肺动脉
  • 4篇肺动脉高压
  • 3篇心病
  • 3篇野百合碱
  • 3篇西地那非
  • 3篇冠心病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百合
  • 2篇心肌
  • 2篇心绞痛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病
  • 2篇他汀
  • 2篇绞痛
  • 2篇冠心病患者
  • 2篇伐他汀

机构

  • 10篇桂林医学院附...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桂林医学院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廖发荣
  • 4篇曾志羽
  • 4篇戴日新
  • 3篇钱宗杰
  • 3篇杨锡恒
  • 3篇莫新玲
  • 2篇李全忠
  • 2篇李醒三
  • 2篇夏中华
  • 1篇文宏
  • 1篇刘唐威
  • 1篇马国添
  • 1篇韦恒
  • 1篇刘琼
  • 1篇孙群
  • 1篇谢福生
  • 1篇黄文新
  • 1篇杨欣
  • 1篇雷蔚
  • 1篇林静

传媒

  • 2篇重庆医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华夏医学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内科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PEF)定义为保留有左室射血分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以舒张功能明显减退,心室重构、运动能力减弱为特征,由于左室射血分数的正常或接近正常而常常被忽略。现有的研究证实,在众多慢性充血心力衰竭患者中,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占有40%~50%,也是器质性心脏病最主要的病死原因之一[1,2]。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
夏中华廖发荣戴日新
关键词:左室射血分数阿托伐他汀钙长期服用慢性充血心力衰竭器质性心脏病舒张功能
冠心病患者高血压分级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关系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血压分级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关系。方法对20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分为单纯冠心病组(CAD组,n=45),高血压1级冠心病组(CAD-EHⅠ组,n=43),高血压2级冠心病组(CAD-EHⅡ组,n=51),高血压3级冠心病组(CAD-EHⅢ组,n=70)。对所有研究对象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并对比分析4组患者CAG资料。结果 CAD-EHⅢ组与其他3组比较,三支病变和重度病变较多(α<0.008),且回旋支病变积分和总冠状动脉积分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高血压3级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范围广且程度重。
杨欣黄文新廖发荣
关键词: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
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估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廖发荣杨锡恒戴日新钱宗杰曾志羽邓科英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盐酸曲美他嗪疗效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及心肌损伤、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行择期PCI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54例,随机分为标准他汀组(n=76)和强化他汀组(n=78)。于PCI术前及PCI后记录TIMI血流、纠正的TIMI计帧数(CTFC)以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等。于PCI前后测量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T(Tn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SCr)水平。结果:强化他汀组支架置入后TIMI血流0~1级显著少于标准他汀组,3级显著多于标准他汀组(P<0.05)。强化他汀组无复流发生率显著低于标准他汀组(P<0.01)。CTFC在强化他汀组显著低于标准他汀组(P<0.05)。强化他汀组的TMPG也显著优于标准他汀组(P<0.05)。PCI术后24h,CK-MB和TnT在强化他汀组显著低于标准他汀组。在强化他汀组,PCI术后24h,hs-CRP水平显著低于标准他汀组(P<0.001),SCr水平与标准他汀组无差异(P>0.05)。结论:PCI术前使用强化他汀治疗比标准他汀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灌注、减轻心肌损伤。同时伴有hs-CRP水平显著降低。
孙群钱宗杰李全忠廖发荣
关键词:冠心病阿托伐他汀心肌灌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西地那非对肺动脉高压的作用被引量:1
2007年
廖发荣曾志羽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西地那非
西地那非对野百合碱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野百合碱(MCT)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H组)和干预组(S组)。H组及S组一次注射MCT60mg/kg制作肺动脉高压模型,4周后,S组大鼠灌喂西地那非25mg/kg.d-12周。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体循环平均动脉压(mPA)、右心室肥厚、肺小动脉管壁增厚指标和血浆中cGMP浓度。结果:S组mPAP明显低于H组(P<0.01),3组循环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游离壁(RV)与左心室+室间隔(LV+S)的重量比和肺小动脉平均血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S组均明显低于H组(P<0.01),而血管腔面积与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VA)(%)高于H组(P<0.01)。S组肺小动脉管壁及管腔狭窄较H组显著减轻,心肌细胞的显微结构比H组好转。S组cGMP浓度显著高于H组(P<0.01)。结论:西地那非扩张肺血管和逆转肺血管重构,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右心室重构,但西地那非不影响体循环动脉压,可能与血浆中cGMP浓度增加有关。
曾志羽廖发荣马国添韦恒林静文宏李醒三
关键词:西地那非野百合碱肺动脉高压
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蛋白联合超声心动图对肺栓塞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2017年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TnⅠ)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急性肺栓塞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根据血清TnⅠ水平和CRP水平,将12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分为3组,比较3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右心室功能各指标。结果:3组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C组同A组和B组相比较,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Ⅰ和CRP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评估急性肺栓塞预后,在指导临床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杨锡恒廖发荣戴日新莫新玲
关键词: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图肺栓塞
西地那非影响野百合碱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机制
本文对西地那非影响野百合碱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文章利用野百合碱(MCT)制作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探讨了西地那非对MCI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西地那非使血浆中cGMP浓度增加,西地那非通过...
廖发荣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药物疗法西地那非
文献传递
211例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血管造影特点及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造影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7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762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发现心肌桥211例(12.0%),其中202例(95.7%)发生于左前降支(LAD),仅2例(0.9%)见于左回旋支(LCX),7例(3.3%)见于右冠状动脉(RCA);收缩期狭窄<50%有79例(37.4%),50%~75%的有106例(50.2%),>75%有26例(12.3%);53例(25.1%)有典型心绞痛症状,29例(13.7%)为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其中孤立性心肌桥患者140例(66.4%)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合并单支病变的35例(16.6%),双支病变的13例(6.2%)患者,在行PCI术后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心肌桥常见于于左前降支,部分有典型的心绞痛,无论是否对冠脉狭窄进行了PCI手术,钙离子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均可缓解症状。
夏中华廖发荣
关键词:心肌缺血冠状血管造影术心绞痛
初始低剂量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或复方阿米洛利联合降压疗效的比较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比较。方法收集51~72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5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盲终点评估的临床试验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28例):低剂量氨氯地平(2.5 mg/d)+复方阿米洛利(半片/d);B组(27例):低剂量氨氯地平(2.5 mg/d)+替米沙坦(40 mg/d),计划治疗随访3年。观察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化。结果 A、B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 A组85.7%(1年)、89.3%(2年)和96.4%(3年)和B组66.7%(1年)、85.2%(2年)和96.3%(3年),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基线值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资料分析提示患者多为高危人群,随机分配良好;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仅在第1年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的血压达标率高于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的血压达标率。
雷蔚莫新玲谢福生刘琼廖发荣
关键词: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复方阿米洛利原发性高血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