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秀平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地震
  • 2篇远震
  • 1篇档案
  • 1篇档案馆建设
  • 1篇地壳
  • 1篇地壳介质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波速
  • 1篇地震波速度
  • 1篇地震动
  • 1篇地震工程
  • 1篇地震工程学
  • 1篇地震破裂
  • 1篇地震图
  • 1篇地震序列
  • 1篇地震学
  • 1篇远震P波
  • 1篇震波
  • 1篇震时
  • 1篇滞后时间

机构

  • 6篇核工业航测遥...

作者

  • 6篇康秀平
  • 2篇郭安北
  • 2篇吕春来

传媒

  • 5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山西科技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用远震P波背投影成像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M_W6.3级地震的破裂
2010年
介绍了用远震P波背投影法得到的2009年4月6日拉奎拉MW6.3级地震的破裂详情。该方法此前用于大级别的地震,而此次是首次用于中等尺度的地震。我们处理了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协会(IRIS)数据中心获得的60个宽带台站的垂向分量地震图。利用多通道互相关算法对记录迹线进行了排列及归一化处理,并运用第四次根叠加进行破裂成像。我们发现,拉奎拉地震破裂方向为南向,第2次的能量离散脉冲于标称发震时刻之后约17~18s发生在震中以东20~25km处。从图像上看,破裂的空间范围与该地区震后对破坏的测量结果非常吻合。由于该方法进行破裂成像速度快(破裂图像在发震时刻后20~30min便可得到),因此,可以将其用于政府机构的应急响应及救援工作中。
S.D'AmicoK.D.KoperR.B.HerrmannA.AkinciL.Malagnini康秀平郭安北
关键词:远震P波地震图发震时刻互相关算法
根据静态和高速率GPS、InSAR及宽频带远震数据的2010年2月27日智利中部马乌莱M_W8.8地震的滑动分布
2011年
2010年2月27日浅源俯冲型MW8.8地震破裂了智利中部34°S^38°S的消减板块边界。通过远震记录、InSAR和高速率GPS(HRGPS)数据的联合反演,我们恢复了这次巨大地震期间滑动的时空分布。另外,我们的模型说明与宽频带面波一致。破裂起始于32km的深度,并双向扩展在震源的SSW和NNE两个方向形成了两个主滑动区。起始过程并未发生在这些主凹凸体之一的内部或其边缘,而是发生在两者之间。在最初的30s内,滑动以向南传播为主;随后,破裂变得缓慢而且更对称。最后,北凹凸体变得占优势,最大滑动长度达到约20m。根据双侧破裂扩展解释,大部分地震矩是在110s,即相对短时间内释放的。总体平均破裂速度为2.6km/s,但最初向南扩展时速度更快,为3.2km/s。大的滑动未到达海沟,该结果与中等尺度的海啸相吻合。向下破裂的深度为50km,与Ruegg等(2009)根据震前GPS数据推断的闭锁区下限相一致。
B.DelouisJ.-M.NocquetM.Vallée康秀平
关键词:地震破裂INSARGPS数据高速率宽频带远震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档案馆的建设
2014年
从3个方面着阐述了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档案馆的建设途径,探讨了档案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何冀华康秀平
关键词:档案馆建设企业文化
“旋转地震学与工程应用”专辑引论被引量:1
2010年
旋转地震学是一门全面研究由地震、爆破以及周围环境振动引发的地面旋转运动的新兴学科。对于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物理学家利用地面观测台开展天体源激发引力波(爱因斯坦在1961年曾预言)的探测研究,同时对广泛的地球物理学(包括:强地面运动地震学、宽频带地震学、地震工程学、地震物理学、地震仪表设备、地震灾害、地震构造、大地测量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专辑引论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某些背景信息;(2)与本专辑有关的最新事件的概述;(3)对51篇文章的综述(包括27篇论文、11篇短文、4篇综述、6篇教材、3篇补充材料)。本文对51篇文章的综述很简短,只对其内容作了简要说明。本专辑中的文章表明:研究地震运动时,不仅要测量平移运动的三分量,同时也应该对旋转运动的三分量以及应力的多分量进行研究;研究地震运动的最佳场地应选择在大震近场(距地震断裂带25km以内),因为那里的非线性岩石及土壤响应对地动的影响较复杂。
李汯M.CelebiM.I.TodorovskaH.Igel康秀平郭安北
关键词:宽频带地震学地震工程学专辑强地面运动大地测量学
与苏门答腊特大地震有关的地壳内地震波速时间变化
2014年
特大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滑动能引起地壳介质的时间变化,这是因为强地面震动破坏了近地表的沉积层,或者应力扰动改变了裂隙密度和/或深部流体的移动。这种随时间变化的地壳属性可引起地震波速度出现部分变化,并可根据互相关波形和测量重复地震序列内它们的时间滞后探测到。本文根据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和2005年尼亚斯—锡默卢特大地震的重复余震序列,分析了高频(0.5~2.0Hz)P尾波和S尾波以及长周期(0.03~0.1Hz)面波的滞后时间。观测到的滞后时间揭示出几个主要特征:(1)2004年地震序列的S尾波滞后时间系列!(t)基本上在0值附近波动,有时随消逝时间而变为负值,而2005年地震序列的S尾波的!(t)则表现为随消逝时间而单调增长;(2)S尾波的平均速度降低(-δV S)是P尾波平均速度降低(-δV P)的2倍,瑞利波的平均速度降低(-δV LR)比勒夫波的平均速度降低(-δV LQ)大3~4倍;(3)δV S和δV LR显示了速度随时间的恢复,特别是2005年地震的序列。2005年地震序列δV S速度随时间恢复的形状与附近大地测量台站得到的位移时间系列类似。尽管我们讨论了可能的人为结果,如震源间距、噪声场的时间变化和仪器响应,但观测结果均表明地壳内的非均匀波速时间降低是由2004年和2005年的特大地震的同震和/或震后滑动引起的。
W.C.YuT.R.A.SongP.G.Silver康秀平吕春来
关键词:地震波速度特大地震地壳介质地震序列滞后时间
2011年日本东北M_W9.0地震:GPS与强震数据的比较被引量:1
2014年
近场地震动数据可半实时地或由现代强震台网获得,或由连续全球定位系统(GPS)台网获得,能得到震源参数的稳健可靠解,这助于快速灾害评估及早期预警。这些广泛的应用需要地震动数据覆盖非常宽的频带,然而这通常情况下很难达到。本文是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的实例研究,说明来自大地测量和地震仪器的地震动信息如何互补,并建议联合使用这两种数据,尤其是台网覆盖稀疏时。本文首先使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工具对日本两个台网K-NET和KiK-Net的强震记录进行分析。通过二重积分得到静态同震位移,然后用于导出地震断层上的永久滑动分布。通过与相应基于GPS解的对比,对经验基线校正的不确定性得出了定量估计。另外,选择12对位置邻近的GPS和强震台站进行比较,来说明它们在时间序列中的信息相互一致。最后,讨论联合使用两种地震动观测系统的方法,并重点说明该方法的广泛可行性。
汪荣江S. Parolai葛茂荣金明培T. R. WalterJ. Zschau康秀平吕春来
关键词:近场地震动GPS全球定位系统强震台网
共1页<1>
聚类工具0